作者簡介:方艷飛(1979~),女,漢族,浙江建德人,新安江第三初級中學,研究方向:中學英語、德育。
摘" 要:文章首先闡述了“適性教育”的基本內涵,然后提出了“適性教育”視野下的學校德育載體設計的路徑,包括構建始業序列、借力基地拓展、傳承文化基因、聚焦儀式浸潤、依托特色心育等方面,并結合學校的實踐案例闡述提升活動設計的有效性策略。
關鍵詞:“適性教育”;德育;載體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5-0020-04
讓學校成為學生終生留戀的地方,使學校的德育真正服務學生成長,一直是學校辦學的方向。新安江三中結合學生成長需要,立足初中階段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尊重個性差異,將“以生為本”的育人理念落實到學校的德育中,開展“適性德育”,聚焦初中學生心理成長德育活動,探索“適性教育”視野下的初中德育活動載體開發,尋找深化學校德育內涵的有效路徑。
一、 “適性教育”相關釋義
“適性教育”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它的內涵來自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理念核心是根據學習者個性、興趣和能力的差異來實施適應的教育活動或學習行為,讓學生獲得自主成長。尊重學生、關注個性差異是實施“適性教育”的前提,教師要根據學生智力、興趣等差異,設置符合學生個性成長的教育情境。
二、 “適性教育”視野下的德育載體設計的實踐策略
(一)設計路徑
新安江三中基于“適性教育”理念,以培養具有智慧、美德、大愛品性,具備終身發展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時代新人為方向,遵循初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聚焦學生成長共性兼顧差異個性,適性而育,以“參與—體驗—實踐”為路徑,以“家庭·學校·社會”多重教育資源為主線,以德育活動為主陣地,開拓德育活動新載體,創新設計主題化、序列化的適性德育活動載體。學生在三年序列化、立體化的德育活動體驗中獲得感悟、內化、踐行,從而實現美好品性的螺旋式上升,既滿足適性要求,又挖掘更多成長可能性。
(二)設計實踐
1. 構建始業序列,為成長奠基
始業教育是入學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后續學習的保障,尤其從少年期進入青春期的七年級學生,愛國主義、行為規范、理想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內容。針對七年級學生存在的習慣欠缺、自律不強、不善溝通的現象,結合學生處于“心理斷乳期”且自我意識逐漸增強的心理特點,設計了寓教育于活動的始業課程,讓學生在喜愛的活動中體驗、感悟、發展,獲得人生的成長。
(1)學軍學法,塑形鑄心。開學舉行“學軍學法”國防教育開營儀式,聘請現役軍人擔任教官,以“愛國”教育為核心,進行為期一周的“塑形鑄心”主題活動。通過知識學習、隊列訓練、野外拉練、法制講座等活動,增強國防意識、鍛煉體魄、磨煉意志,培養學生舉止規范、頑強拼搏、吃苦耐勞的品質。
(2)幸福潑水,友善交往。為了讓七年級新生能更快地融入新集體,學會與他人友善交往,保持樂觀、穩定的情緒,學校在學年開學第二周設計開展“幸福潑水”活動。用最簡單的工具、最用心的設計,在初入中學的學生心中種下快樂的種子,通過水仗游戲、群潑游戲等活動環節,“潑濕一身,幸福一生”,讓學生在活動中開放心靈,積極融入群體,學會與周圍的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和適應,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3)7S管理,禮儀養成。學校將“7S”(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節約)管理的理念:模塊化融入學校常規行為養成中,將文明禮儀、勞動素養、同學交往等內容細化落實到日常養成中,鞏固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提升學生的修養。
學校的始業課程活動主要面向新生,通過始業德育的體驗實踐,培養好習慣、樹立新理想、塑造好品性。如何能更有效地發揮始業教育的德育效果呢?
①有“新”。學校自建校以來,逐漸豐富始業教育內容,從最初的開學典禮,不斷探究始業教育課程化。在傳統基礎上將學生規范教育融合進來,后來又設計校史教育、7S規范、潑水節、毅行活動等內容,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點不斷豐富,突出課程的活動性和實用性,帶給學生更多的新體驗。②有“序”。學年始業課程有序、梯度推進:七年級主題是“學會走路,做合格的新三中人”;八年級是“學會奔跑,做優秀的新三中人”;九年級是“學會領跑,做卓越的新三中人”。每學年都有相應主題,從“理想”到“責任”,再到“青春”。③有“感”。德育即生活,德育存在于學生與內外的多維對話中,與成功者對話,感動于他們的理想、信念、勵志,激發自我成長的內驅;與朋輩對話,感受成功者奮斗歷程的精神;與自己對話,通過交流分享、身體踐行,將感悟內化入心入行。
2. 借力基地拓展,為成長賦能
借力社會資源,鏈接課堂內外,豐富校園德育課程,讓學生在與環境交互中實現成長,是中小學開拓學生成長渠道的重要形式。校外資源讓學生走出了教育封閉圈,更容易在體驗、探究中形成未來成長必備的品格與能力。學校依托周邊成熟的研學基地、拓展營地,讓學生在沉浸式參與中培養團隊精神與合作能力,磨礪意志,為成長賦能。
(1)嚴新毅行,理想之旅。嚴州中學歷經百年滄桑,文化底蘊積淀豐厚,素以“嚴實”校風著稱。學校以嚴新為載體設計“徒步毅行,樹立理想”活動。學生通過八千米的徒步毅行,到達嚴州中學新校區,通過看跑操、聽報告、觀校園、訪校友等環節,受到嚴州中學“務本求實,創新求真”的精神洗禮,樹立學習目標,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理想很遠,需要艱難地跋涉、相互扶持;理想很近,也需要走一步,再走一步。
(2)戶外拓展,意志之旅。針對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溝通能力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弱的現狀,學校將“戶外拓展訓練”引入了德育課程。尤其八年級學生,處于心理和生理成長的關鍵期,依托學校周邊的洞橋基地、航川軍中夢等戶外拓展基地開展體驗活動,這些經過心理學家、教育專家和訓練專家合作完成的培訓項目,讓學生在體驗中增強團隊意識、激發自身潛能,提高了危機應對能力,同時也培養了積極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這種形式的體驗和感悟是普通的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
(3)基地研學,素養之旅。在基地研學活動中,我們不僅將博物館、禁毒展覽館、烈士紀念碑、紅色基地納入了常規活動課程中,還將周邊研學教育基地,諸如新安江水電站、千鶴婦女紅色教育基地、家風館等納入了基地研學的必選之地,班主任也根據班級情況開展相應的基地研學活動,學生在沉浸式的體驗中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科技的發展、家風的傳承,獲得了素養的提升。
整合社會資源是開發德育載體的重要途徑,如何更好發揮基地研學課程的育人價值?
①挖深度。研學拓展活動最忌草草過場,挖掘內涵才是活動的真正目的。在活動體驗中,要充分挖掘活動的反思感悟環節的價值,讓學生在反思分享中自我觀照,自我完善。②增厚度。學生的體驗是獨特的,要提高活動德育效果的附加值,利用團隊合作形式,增強參與意識與責任心,學會欣賞他人,在“體驗、分享、整合、應用”中實現內化與遷移。③有溫度。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真實體驗,老師要時刻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即時表現,及時做好引導、鼓勵,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感受到教育的溫度、實現自我教育。
3. 傳承文化基因,為成長蓄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我們依托學校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優勢,將傳統文化中“德”的育人元素與活動有機結合,構建“傳承優秀文化”活動載體課程,讓學生在“認知、體驗、踐行,知情意行合一”中滋養心靈、完善人格。
(1)誠信試場,踐行“慎獨”。誠信試場是學校基于“適性教育”理念下的德育的新路徑,是落實“慎獨、誠信”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我們從“誠信試場”切入,通過開設無人監考考場、學生自主選擇考場類型的方式,讓學生在進行知識檢測的同時,也在接受自身誠信度的“檢測”。“誠信試場”為學生自我成長提供了平臺和契機,在不斷趨向自律的過程中,樹立堅守底線、誠信慎獨的品性。
(2)道德講堂,傳承“美德”。實踐是培塑學生品行最生動的教材,我們將傳統文化教育基地與主題演講形式進行整合,搭建“德文化”道德講堂,講經典文化、揚傳統美德、奠人生之基,選取學生身邊可感的“孝敬感恩”“勤儉勤奮”“愛崗敬業”案例,通過微演講、國旗下主題演講、年度演講比賽、社團演講等形式,遵循“發現—體驗—感悟—傳遞”規律,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演講活動的展示結合起來,在濃厚的演講氛圍中,學生受到美德的濡染,增強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踐行力。
(3)愛心流動,弘揚“仁愛”。文化的傳承和弘揚要入腦入心更入行,“讓愛心流動起來”是學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我們依托學校和社會的資源,借鑒心愿墻、愛心墻、愛心義賣、志愿者服務等形式,將仁愛教育融入實踐活動中。班級心愿墻,讓學生在表達中學會關愛他人;志愿者活動,定期去敬老院和福利院擔任義工,體驗關愛的溫暖,增強社會責任感;愛心義賣,義賣款項資助困難學生和社會弱小,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快樂感。
優秀傳統文化是破解當代價值觀培育缺陷的有效途徑,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德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呢?
①要選擇。傳統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取精華去糟粕、有鑒別有揚棄,基于學生的成長特點,與現實文化相融通。面對社會上各種“傳統文化”活動,要增強鑒別力,提升傳統文化素養,在設計中要有選擇性,真正地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魅力。②要突破。面對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化,教師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歷史魅力兼具當代價值的精神內涵挖掘出來,結合培育要求、成長特點,找到合適的突破口和載體,借用活動體驗形式,將優秀傳統文化因子落地、入心。③要延伸。成功的體驗總會帶給學生深刻的感悟,在一段時期內激發熱情,但是激情需要延續、理念需要內化,我們既要重視體驗式活動的效果,又不能迷信其效果,要設置梯度性、實踐性的延伸活動,開展持續的重溫與反復,在發展中繼承,在內化中提升。
4. 聚焦儀式浸潤,為成長著色
儀式感是精心設計并具有象征意義的行為,儀式背后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總帶有學校教育理念的印記。學校以“至誠至正”校訓為核心,在開學典禮、升旗儀式、畢業典禮等儀式活動中浸潤心靈,在文化體驗中提升道德水平。
(1)離校課程,感恩前行。學校挖掘“最后一課”的德育內涵,將畢業設計為傳承感恩心、樹立責任心的離校活動。離校課程主要設計三個板塊:①班級班會,以“憶往昔”為主題,通過成長回憶、游戲互動、祝福傳遞、整理教室、種植幸福樹等環節,回憶同學情、重溫師生誼。②學校校會,以“頌母校”為主題,通過節目展示、班歌頌唱、班牌傳遞、教師祝福、嘉賓贈言、父母心語等環節,感恩母校情、感謝父母恩。③畢業送別,以“踏征程”為主題,全校師生、家長排列在體育館到校門的紅毯兩旁,在《相親相愛一家人》的音樂中,滿懷祝福和憧憬踏出校門,走向新征程。
(2)升旗儀式,提升認同。升國旗是學校重要的儀式活動,但是很容易程式化,我們將儀式環節豐富,增加學校特色,使整個過程蘊含育人力量:站軍姿儀式,在背景音樂中,全體學生軍姿站立五分鐘,將國防教育軍姿貫穿三年的學習,在反復中樹形塑心;國旗下演講,值周代表進行傳統文化主題演講,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寄語儀式,值周班級將先進典型和優秀事跡進行宣講,以朋輩眼光發現榜樣;校訓重溫,本周最佳學生代表領誦,全校集體朗誦“今天你準備好了嗎”的校訓誓詞,將學校的“誠正”文化融入儀式細節。這些細節內容,在學生的內心留下烙印,建立對學校文化的認同感、尊重感。
儀式教育是學校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師生的生命在儀式中和觀看儀式中被豐富、延伸,它是融合知情意行于一體的活動。如何巧用校園儀式活動發揮育人價值呢?
①有傳統,也要有創新。儀式是長期、經過無數次反復而形成的慣例行為,定期舉行才能形成根植于心的傳統,成為一種習慣。隨著時代發展,儀式活動也要與時俱進,在傳承中有創新,立足成長特點、學段特點設計適切的活動儀式,學生更能產生精神文化的認同。②有體驗,也要有踐行。要真正發揮儀式的育人價值,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驗,更要重視后續強化,進行跟蹤引導、提醒督促,在反復重溫中體驗行為、內化感悟、踐行提升,否則暫時的體驗感悟容易稍縱即逝,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③有整體,也要有個體。學校的儀式活動,要有連續性和整體性,也要關注階段性和個體性,根據學生成長規律,設計開發符合班級或助力個別學生成長的儀式活動。實踐證明,只有基于學生成長的體驗活動,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5. 依托特色心育,為成長護航
青春初期的初中三年是學生生理發育、心理成長的關鍵期。我們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依托學校良好的心理教育資源,構建“適性教育”下的“心育”系列活動,打造心育樂園,為學生的終身成長護航。
(1)心理讀本,滋養心靈。開發立足初中生心理成長特點的《好心理》校本教材,編撰心理健康教育讀本。讀本從人格輔導、學習輔導、生活輔導角度,形成自我認知、青春期衛生、學習技能主題序列。從學生的人格輔導、學習問題、青春期焦慮問題出發,從生活出發,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解決方法,基于學情、落于生活,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心理團輔,悅納自我。團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方法,我們將心理小游戲引入心理大團輔中,將“破冰游戲”“星際之圈”“無敵風火輪”“萬花筒”等心理游戲引入活動,使學生在集體活動中開放自我、悅納自我;將心理團輔與學校大課間結合起來,月主題、學段主題相結合,形成學校特色的校園團輔活動序列。
(3)家長沙龍,合力共育。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響教育效果,學校開發“家長成長沙龍”系列活動,開設《溝通之道》家長課程,包含“如何做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孩子有喜歡的異性怎么辦”等內容,家長報名參與,通過案例分析、頭腦風暴、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形式,學會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方法,為學生的成長撐起青春保護傘。
在“適性教育”理念下,學校心育成為德育課程的有效載體,是基于學校發展與學生個體成長的有機統一,在載體設計中,我們認為要做好“三結合”:①與家庭教育結合。鼓勵家長、學生共同參與學校的活動與課程,并同時開展家庭活動,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學生在認知、感悟、踐行中形成閉環,將育人落實到“體驗”中,將活動落到實處。②與學校特色結合。學校堅持進行生本教育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在地區形成特色、心育模式已經日漸成熟,為心育成為德育有效載體提供了保障。③與社會實踐結合。德育活動重在體驗,貴在實踐,只有遵循“參與—體驗—踐行”的成長規律,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實踐,與真實的社會零距離接觸,在充分體驗中繼承與夯實,才能不斷促進個人品性的螺旋式上升,實現立德樹人。
三、 結論
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活動體驗是最有效的育人方式。立足學生個性特點,結合學校課程優勢,打造具有特色的學校德育活動載體,適性而育,把讀懂學生作為教育的起點,關注學生的學習潛能和特長,將德育做實、做細、做深,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全面而個性地成長,在追隨學生適性發展中推進載體的創新、評價激勵的形成,更是我們致力“適性教育”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鄧承敏,王露.適性教育理念下的小學德育活動體驗[J].教育藝術,2020(6):10-11.
[2]弓昭民.馬克思傳統文化觀的歷史演進、精神實質與當代價值[J].思想教育研究,2022(3):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