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家經濟戰略強調提質增效的背景下,內部審計在企業價值創造與高效治理服務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審計成果轉化率作為評估審計結果是否被有效轉化為審計成果的重要指標,對于內部審計價值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運用FMEA分析法以XX煙草公司為例針對影響公司內部審計成果轉化率的因素進行多維度分析,針對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建立業審融合人才機制和管理機制的審計成果轉化機制構建思路,重新界定審計與業務的邊界與交融,建立審計成果轉化機制模型,以實現審計成果運用和公司治理效能的最大化,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審計成果轉化率內涵與評價指標
筆者根據審計成果轉化認可貢獻度,由使用者即審計部門與被審計單位(部門)通過相關內容進行間接價值評價,提出審計成果轉化率作為本研究的評價指標:審計成果轉化率 = 審計成果轉化數量/審計項目發現的問題數量×100%,審計項目發現的問題數量:根據各審計項目發現的問題按類別統計問題個數。審計成果轉化數量:根據審計部門與被審計單位(部門)對審計成果轉化情況進行評價,包括是否為重復發生的問題,是否召開聯席會議,是否實施制度的修訂完善、工作流程的優化,是否追責問責,是否納入典型審計案例庫,是否納入管理制度檢索指南,是否納入專題培訓范圍,審計溝通是否充分,審計建議是否可行,達到一定分值視為已轉化審計成果。
審計成果轉化率現狀分析
影響審計成果轉化率的因素分析 運用FMEA分析法查找XX煙草公司項目審計管理流程中影響審計成果轉化率的主要因素,FMEA潛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如表1。
經過對13個因子FMEA潛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將嚴重度較高,RPN值占80%的因子作為潛在的關鍵因子。發現影響審計成果轉化率的主要因素有:對審計結果缺乏足夠的重視、審計問題沒有舉一反三、問題不深入、審計建議操作性不高、無法判斷審計成果是否有效轉化、審計人員配備不足、兼職審計人員積極性不高、業務部門對審計作用的認識不夠等。
審計成果轉化現狀 根據以上審計成果轉化率的主要影響因素,綜合分析XX煙草公司審計成果轉化情況,概括起來存在以下問題:
1.審計結果質量不高導致審計成果轉化運用不足。現階段審計運行機制的人才瓶頸、內審人員專業素質參差不齊均與審計業務全覆蓋的要求相矛盾,審計質量得不到切實保障。審計結果質量不高,存在審計查處不到位、審計定性不準確、審計評價不當等問題,直接影響審計成果的轉化運用。
2.風險管理提示不夠導致業務部門輕視審計結論。一方面審計人員把重心放在被審對象是否遵規守章上,未能將審計結果深入到其風險管理、內部控制中去,風險提示不夠。業務部門認為審計查出的問題整改完就可以了,沒想過深究或者防微杜漸、加強風險防控。另一方面因為沒有形成審計成果共享機制和有效的部門聯動和協調機制,存在信息壁壘,也未形成監督合力,同樣導致業務部門對審計發現的風險管理問題不夠重視。
3.管理建議無力導致審計成果轉化率低。部分管理建議并未直接針對被審對象的根源問題,信息傳遞不暢,提出的解決建議得不到被審對象的認可。或是提出的建議太抽象,很難運用到實際中,導致被審對象的整改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審計成果無法有效轉化。
4.審計人員業審融合力量不足。一是審計人員抽調難。二是抽調人員審計專業性不強,對審計問題如何定性,審計證據如何取得,審計工作底稿如何撰寫等方面缺乏概念,導致審計效果大打折扣。三是由于抽調人員缺乏審計職業素養,原則性、獨立性均不強,不便或不愿講真話,從而直接影響審計工作質量。
提升審計成果轉化率:構建審計成果轉化機制
構建審計成果轉化機制模型
1.業審融合的人才機制。從以上審計結果質量不高、風險提示不夠、管理建議無力、審計人員業審融合力量不足等影響審計成果轉化率的問題均可以發現人的因素在審計成果轉化中占據重要的作用,建立有效的業審融合人才機制,充分發揮人的能動作用,實現人才有效成長,從而推動公司治理的發展,是審計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
2.業審融合的管理機制。從上述問題同時也發現業務與審計管理效率不高是因審計成果溝通與共享不夠,也沒有好的機制保障業審融合。因此,要加強業審融合深度和部門之間的溝通協作,建立完善的業審融合管理機制。有效的業審融合溝通機制和審計結果跟蹤運行機制,能打通信息壁壘、暢通信息渠道,促進審計成果的運用和跨部門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審計成果轉化機制模型要素的提升
1.業審融合人才管理機制建設。建立審計人才庫和兼職審計人員管理辦法。一是采取個人申請、部門推薦邀請等方式,將實踐經驗豐富、業務水平精湛,有較強事業心、責任心的工作人員吸納到審計專業人才庫中,實行統一管理、集中使用、資源共享、動態更新,有效發揮優秀人才的專業優勢。二是建立兼職審計人員管理辦法,主要是建立績效考核激勵制度,充分調動業務部門和兼職審計人員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
制定兼職審計人員培養方案。一是定期組織專題培訓。定期組織審計技巧、政策法規、案例分析等專題培訓,加強審計及業務管理知識的培訓與考試,提升審計成果的質量,增強審計監督的能力。二是強化實戰練兵。選派優秀人才參與各級審計項目,通過接觸高層次審計項目、高強度實戰環境和高水平業務指導,拓寬視野,增長見識,將審計意識融入日常業務工作,提升自身業務部門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建立“以審促業”的復盤和反饋機制。要求審計人員在審計項目結束后,通過填寫審計人員參與項目反饋表,對參與審計項目的經驗心得進行全面復盤,以積累審計經驗并反思業務工作,主動查找自身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以及潛在風險點,學習先進經驗,將個人經驗轉化為集體經驗,從而促進自身部門業務工作管理水平的提升。
2.業審溝通管理機制建設。建立業審聯席會議制度。針對審計發現的問題,由內審委員會辦公室牽頭,通過聯席會商等形式協商探討,查找問題根源。組織不同層級的相關人員,通過德爾菲法的匿名討論和反饋循環,達成一致整改意見,確定具體可行、切實有效的審計整改和應用措施,形成會議紀要,明確工作分工,確保責任落實。
建立共性問題溝通機制。對于發現的共性、普遍性的問題,進一步加強業審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形成協同合力,對現有的規章制度進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共同推動內控制度和流程的持續完善,提升企業運營效率和風險管理水平。
3.審計成果共享機制建設。建立審計成果分析機制。對審計成果進行分析歸納、分類匯總、提煉共性,深入挖掘分析典型問題和風險點,對多發和重要風險點的問題發生原因、依據及優化建議整合加工,形成具有借鑒共享價值的審計成果庫。
建立審計成果共享庫。針對審計中發現重要風險點,組織匯編典型審計案例庫、制度檢索指南,形成審計成果共享庫。建立審計(檢查)成果共享交流機制。建立審計成果共享機制,在特定范圍和層級共享審計發現問題中高度關注的風險隱患、管控薄弱環節、普遍性代表性問題和改進措施。各監督部門定期提交共享成果,審計部門整理后在確定的范圍和層級內進行共享。
4.審計結果跟蹤機制建設。建立整改跟蹤回訪制度。審計項目結束后定期對重點問題的整改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回訪,核實整改結果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有效性,防止敷衍、虛假整改。
建立審計整改臺賬管理制度。加強整改審核,嚴格對賬銷號,記錄和分析跟蹤回訪結果,督促問題落實并持續跟蹤,直至整改完畢。
建立問題整改公示制度。定期公布重點問題的整改落實情況,提高被審計單位重視程度,確保整改措施的有效性。同時,促使職工對整改工作的監督與反饋,提高審計整改權威性和效率性,推動監督檢查成果的促進作用。
建立審計成果轉化評價機制。審計部門與被審計單位對審計成果轉化進行評價,包括是否為重復發生問題,是否召開聯席會議,是否實施制度修訂完善、工作流程的優化、追責問責、納入典型審計案例庫、納入管理制度檢索指南、納入專題培訓范圍,審計溝通是否充分,審計建議是否可行,達到一定分值判斷為成果已轉化。
(作者單位:湖南省煙草公司湘潭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