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接受美學的理論,采用描述分析與理論分析手段,以美國影片《霍亂時期的愛情》為例,研究其字幕翻譯運用的方法。為了使字幕翻譯達到最佳效果,譯者可采取歸化與異化相結合的方式,以適應國內受眾的期待視野。
字幕翻譯已不僅是中國國內影視作品翻譯與外引的主要手段,同時在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影視翻譯是當今世界翻譯界的一個新趨勢,尤其是字幕翻譯,以其感染力、可讀性、藝術性和邏輯思維而備受青睞。
隨著國際跨文化交流活動的開展,長期以來,已有不少外國的影視作品被翻譯為中文,在國內市場上進行了翻譯和潤色,從而受到了大家的青睞與歡迎,給國內讀者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異國文學盛宴。另外,更多的外國本土電影也被意譯為中文,近年來國內熱播電影的漢語版也反映了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如今,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世界各個大國的影視文化既有交流也有沖突。影視作品的字幕翻譯作用也日益重要,為推動國內外交流合作發揮著重要作用。
盡管中國電影業發展很快,中國觀眾也對外國電影有廣泛的興趣,但電影字幕翻譯的質量良莠不齊。
字幕翻譯。如今,隨著文化交流逐漸增多,電影作為文化交流不可缺少的媒介,翻譯顯得極為關鍵。字幕翻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字幕是出現在電影屏幕上的說明性文字,或者是出現在屏幕下方的語言,用于翻譯另一個國家的電影或電視節目。字幕包括兩種類型:語內字幕和語際字幕。準確恰當的字幕翻譯會使觀眾更好地欣賞影片,不恰當的字幕翻譯則會給觀眾帶來困惑和誤解。中國字幕翻譯的發展雖然起步相對較晚,但隨著跨文化交際的發展,字幕翻譯的發展趨勢良好。
電影界的快速發展,推動著世界各個國家和區域思想與文化上的交流。因為影片需要及時上映,配音翻譯無法適應影院受眾對新影片的需要,這促進了影視字幕翻譯的產生與發展。
國外的影視翻譯研究大致有這樣三個特點:第一,國外翻譯的開始時期比較早,其發展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初,到目前依舊遙遙領先,歐美每年都有推動影視與廣播翻譯技術發展的國際活動;第二,國外的影視翻譯領域也非常廣泛,涵蓋字幕翻譯、聲音翻譯,并且形成了國際字幕翻譯運動的標準與準則;第三,成果豐碩,有關字幕翻譯的理論正在形成。西方研究者開始重視科技進展對影視字幕翻譯的作用及科技翻譯的社會意義,但并非單純著眼于文字翻譯與文化交流。
國內關于字幕翻譯的研究開始時間都很晚,范圍可以大致分為國內影視劇作品的字幕翻譯和英美影視劇的字幕翻譯,運用的概念大多是功能論和目的論。目的論被應用于翻譯研究,認為翻譯的方法和策略是由翻譯目的決定的。我國不少專家就字幕翻譯開展了深入探討,撰寫了不少有關影視片翻譯的文章。這主要是對字幕翻譯實踐中各種現象進行描述和總結,但對相關理論的系統總結還比較少。
在進行字幕翻譯前,第一個問題是要了解字幕翻譯的特點。文字翻譯不同于文學翻譯和非文學翻譯,受時間與空間的約束,在體裁形式上也和前兩種有所不同。譯者只有了解字幕翻譯的特點,才能在分析相關譯文時采取相應方法,使影視劇中人物的對話和獨白更傳神,讓觀眾在欣賞演員表演的同時,有助于了解劇情發展,更好地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
瞬時性。電影或電視作品傳達信息的方式是通過視頻,字幕在屏幕上的壽命極短。與可以前后翻動的書本文字不同,字幕是在屏幕上閃爍的文字。譯者必須注意到,讀者只有幾秒鐘的時間來接收和處理在字幕中傳遞的信息。字幕的翻譯應該簡短有力,避免模棱兩可,不要求讀者像文學翻譯那樣猜測其含義。如果字幕翻譯要取得成功,那么觀眾必須能夠在幾秒內迅速做出反應和理解。例如,在影片開頭,烏爾比諾醫生想要爬上梯子去樹上捉家養的鸚鵡,因其年齡大,女仆看見慌忙喊出“Holy sacraments! You will kill yourself!”這句話直接簡單譯為“天吶!您會摔死的!”而不是翻譯這句話本身的意思。“Holy sacraments”本身的意思是“基督教的圣禮;圣餐”,用簡短二字“天吶”表示驚訝與慌張,更符合字幕翻譯的瞬時性特點。
大眾性。電影作品針對的是廣泛的觀眾,他們有著不同的教育水平或認知能力。字幕制作前和制作過程中,應考慮所有層次的觀眾,這是經驗之談。重要的是,字幕的翻譯方式要能讓年輕人和老年人都能享受到。觀眾不會因為字幕而難以理解電影的情節或圖像。例如,影片中,費爾明娜的父親發現了自己的女兒與小電報員阿里薩私下寫信表達愛意,在他得知這件事情后非常生氣,認為自己的女兒配得上更好的人,想讓費爾明娜成為高貴的夫人,于是他對自己的女兒說“We have bigger fish to fry”,意思是“我會幫你找到出身高貴的意中人”,這樣翻譯可以完美傳達父親的意思,如果直譯,觀眾會產生誤解,出現明顯的錯誤偏差。符合字幕翻譯的大眾性特點。
時空限制性。電影或電視作品中的字幕時間限制是字幕的瞬時性。空間上的限制則是字幕必須與人物對話基本一致。同時,字幕一般顯示在整個屏幕的底部,其位置不能覆蓋電影的背景。這種情況要求字幕不能過長,應盡可能簡潔地傳達演員臺詞的意思。例如在影片中,費爾明娜拒絕了阿里薩的示愛后,每當在街上或活動中看到費爾明娜,或是阿里薩獨自一人的時候,都忘不掉費爾明娜的身影,他說:“She's part of me, everywhere I go. Everywhere, she is.”翻譯為:“她已成為我的一部分,無所不至,如影隨形。”運用漢語中的兩個成語,更精簡表達了主人公阿里薩的心理活動。同時,在電影中顯示時,不會過長,符合字幕翻譯的時空限制性特點。
接受美學即接受理論,形成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主要倡導者為德國的漢斯·羅伯特·姚斯,主要思想為:文學作品的教化作用和娛樂效果都必須在讀者閱讀中完成,其實現階段則是文學作品的生命力和價值最后實現的階段。閱讀在此活動中是最積極的形式,是促進文學創作的主要力量;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行為,不但受文學作品的性質影響,而且受社會閱讀影響。人們無論從意識或下意識中所接受的任何信息,都將影響著其對文學的接受活動。
把視線投向讀者,是接受美學發展的一種突破口。在接受美學時,完成的寫作作品只是一篇文字,這種語言只能在被人們翻譯、認知和理解的前提下才轉變為有價值的文學作品。但因為有個體差異,文學作品的價值也不恒定。不同的讀者用各種解釋來縮小差異,從而使作品具有特定的意義。
接受美學與翻譯。眾所周知,接受美學的新理論由以姚斯和伊賽爾為代表的德國康斯坦次學派學者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以闡釋學和現象學理論為基礎,完成了文學研究中心從文本到讀者的轉移。根據接受理論的觀點,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面臨著兩個主要接受過程,一是譯者本人與原作的交流,二是譯文讀者與原譯文作者之間的交流和對話,這只有在翻譯工作完成之后才能實現。接受美學理論強調讀者的主觀能動性,譯者作為原作的第一讀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作者自己的閱讀經驗和已有知識的影響。
姚斯和伊賽爾,分別從宏觀和微觀的方面研究了閱讀在文學作品閱讀中的作用。接受美學主張,翻譯本身就是閱讀,而譯者首先必須是一個讀者。閱讀和翻譯中的閱讀都是一個相互轉換的有創造性的文化運動,是“文本的再創造”。在這個過程中,翻譯有意或無意加入了作者自身的人生體驗和情感。所以,翻譯是一種和作者在讀書時得到的印象“融合”活動,是對文字空白和錯誤的具體化,是一種再創作活動。
20世紀70年代末,接受美學被應用于西方翻譯研究領域。到20世紀80年代時,我國的一些學者也開始使用接受美學理論研究翻譯。
接受美學考慮到受眾的取向和創作期望,根據不同的字幕和語境,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如歸化和異化,以滿足受眾期望的視野。
歸化,指的是使用平易近人的風格,盡量減少目標語言讀者對源文本的陌生感,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流暢的翻譯,總是將目標語言的價值賦予源文本,并為讀者提供認識自身文化的自我體驗。歸化方法的使用使目標語言的觀眾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臺詞,減少了觀眾和電影之間的距離。在審美接受方面,歸化法滿足了觀眾的導向預期。由于譯文簡潔明了,字幕翻譯中時間和空間有限的要求可以得到很好滿足。
異化,指的是“產生目的語文本時,故意打破目標文本的慣例,保留了原文本某種異質的一種翻譯類型”。譯者在翻譯人名、地名、食物和異國事物時,可以采取異化的翻譯策略,以保留源語言的特點,使受眾能夠接觸和接受源語言的各種文化內涵。就接受美學而言,這種策略能最好滿足公眾的創作期望。
接受美學視角下的《霍亂時期的愛情》字幕翻譯。文字也是傳遞思想的主要載體,但影響譯者的字幕和閱讀方式的因素也有很多,如電影類型和導演模式等。而在接受美學時,讀者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一部電影的最終目的是得到觀眾的認可。
歸化。例1:New in town, a rough diamond.
譯文:他來此不久,不可貌相。
“a rough diamond”譯為“一顆粗糙的鉆石”,譯者使用了歸化的方法,并借用了中國的一個成語“不可貌相”,這個成語來源于明朝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十二回:“陛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若愛豐姿者,又何捉得妖賊也?”用以形容人們不要僅僅通過長相、外貌評判一個人,更簡潔通俗地表現出費爾明娜父親不可捉摸的特點,有助于觀眾接受理解字幕與電影畫面。
例2:At your age, love is an illusion.
譯文:在你這個年紀,愛情只是海市蜃樓。
“illusion”譯為“幻覺;錯覺;幻想;錯誤的觀念;幻想的事物”,同樣采用歸化的方法,借用成語“海市蜃樓”,準確傳遞了電影中人物想要表達的意思。“海市蜃樓”原為在海濱或大漠中,隨著燈光的反向和折射,天空或大地呈現虛擬的樓臺城郭,現多比喻為虛無縹緲的現象,使用該成語,中國觀眾更易接受,通俗易懂。
異化。例:Think of love as a state of grace not the means to anything, but the alpha and omega. An end in itself.
譯文:不要把它幻想成一種優美的自然形態,它也不是一種手段,而是萬事萬物,有始有終,自生自滅。
西方文化中的“alpha”是希臘字母表的第一個字母,有“第一個;開端,最初”的含意。“omega”是希臘字母表的最后一個字母,原意為“終”,但中國文化中不存在這種含意。所以譯者采用異化的方法,譯為“有始有終”,既保持了原文的表達方式,又能使觀眾理解,也會使觀眾對這部電影產生興趣,并從西方文化中學到一種特殊用法。由于譯文考慮了觀眾對新事物的好奇,所以該策略也適用于對情節的表達。
在接受美學的指引下,以《霍亂時期的愛情》為例,作者系統分析和研討了影片字幕的翻譯方法。對于優化影片字幕的翻譯,作者將把歸化與異化結合起來,以適應中國國內受眾的期待視野。
每項研究都有其不足之處,無論是在研究領域或對象方面,還是在研究理論方面。隨著時代發展,譯者應多考慮受眾,并結合時代審美,選擇最合適的翻譯策略。同時,接受美學理論對電影的指導作用也將進一步擴大,對電影字幕翻譯策略的研究也將進一步展開。
(作者單位:齊魯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