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文化認同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的話題,是全球化發展的現實反映,更是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需要。文化認同的民族內涵說明文化認同的現實來源,文化認同離不開民族內涵;文化認同的功能價值闡述了文化認同有什么用,從民族層面、國家層面、國際社會層面描述文化認同的作用;文化認同的未來發展表明了文化認同的實踐發展路徑。當新時代的中華民族面臨新挑戰時,我們需要充分認識和把握文化認同的民族內涵、功能價值及未來發展對中華民族復興建設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近年來的深度全球化使文化認同問題突顯出來,世界各國各民族的交往日益密切和深入。空間界限被打破,交通發達促進了人員的往來與交流,科技的進步加快了信息的傳遞與學習。隨著各國文化密切交流,文化也成為各國宣傳自身意識形態、行為準則的新手段。文化認同是人類在面臨不同文化影響而保持初心的核心思想。新時代文化認同已然成為人們必須面對的時代課題,人們應該對文化認同有理性的深刻認識。
文化認同的民族內涵
“認同”這個概念來自英文單詞“identity”,由“同一”的詞根-idem構成,這個詞根類似于梵語idam(同一)。認同是對自我身份的肯定,認同的過程就是人們通過他人或社會確認自我身份的過程,也就是在自我之外尋找自我、反觀自我的過程。也就是說認同能使自我身份趨向中心,人們能在認同中不斷重新認識自己。認同總是存在于關系中,或者說認同本身就是一種關系,其中包括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個人自身、群體內部的關系,人類在各種關系中不斷進行著發現和認同。從本質上來看認同是對自我根源的追尋和追問,是人類對自身所處環境的探究,甚至是對人類生命奧秘的終極關懷。目前,學界對認同的研究各有側重點,對自我認同、集體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政治認同等多種認同問題都展開了較為深入的分析與研究。雖然各類認同的研究都有其側重點,但都離不開對文化認同的討論,文化認同以不同程度參與著各類認同的形成與發展。無論是針對全體人類,還是特定人群,文化都起著維系生存、凝聚人心的作用。
從民族學角度來說,文化認同是“民族成員對本民族文化的承認、認可和贊同,由此產生歸屬意識,進而獲得文化自覺的過程”。文化只有被民族內部中的人們接受才能在民族中維持和延續下去,即文化認同離不開民族內涵,文化認同展示著民族成員一代接一代的族群命運。民族作為一個由具有共同社會特征的人們組織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巨大的穩定性。而其穩定性的來源不僅是空間上的聚集,還因為共有民族文化在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不同民族憑借著長期歷史進程中形成的文化在歷史變遷中頑強存活下來。作為民族特征的根本,民族文化所運用的特有文化符號、闡述的文化理念和日常行為規范等行為模式和思想內核都區別于別的民族,民族文化認同成為民族內部成員識別自我身份的重要依據。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內涵,民族作為文化的載體組成了參與國際社會活動的各個國家,文化所包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道德情操在實踐中影響著民族和民族組成國家的行為邏輯,并不斷內化成為整個共同體的社會心理和價值模式,可以說民族內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文化的發展,受其影響文化又影響著民族成員的歷史記憶和民族國家的發展脈絡。
文化認同作為一種現象,早就存在著,但文化認同作為一個問題受到人們的關注,則是伴隨著現代性及其引發的文化危機而出現。在現代社會出現以前,由于交通封閉,人們的活動比較單一化,交往范圍固定,人與人和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往來較少,這個社會處于分散塊狀,之間往來存在壁壘,文化認同并不被人們重視,人們更重視傳統意義上的血緣認同,“他們”與“我們”不存在對比性質。當現代社會出現后,開放打亂了傳統社會原有的認同模式,不同民族之間往來密切,不同文化以不被人類察覺的方式互相接觸和改變,不同民族都面臨著對以往思維方式和認知模式重塑的問題,人們逐漸重視起文化認同。影響文化認同的因素繁多,但離不開民族內涵的影響,文化認同的本質是價值認同,文化認同所展現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都體現著一定的價值取向。價值認同離不開長期穩定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民族。對文化認同的討論離不開對其內在民族內涵的探究。從古至今,中國都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文化始終保持著多元一體性,并由此形成了民族整合的統攝力、吸收力、包容力。每一個中華兒女對自身民族身份的確立與認同,也使我們自始至終對中華文化保持一致的認同。這也是近代時期,中華兒女在面臨著內憂外患時始終不忘初心、堅持國家統一的原因。在全球化大發展的21世紀,各種文化交流密切,文化認同危機與文化沖突不斷發生在世界各地,正是因為我們文化認同所包含的民族內涵使我們在接觸不同文化時,始終保持著既開放又堅守的心態,在堅持以中華民族文化為核心的基礎上,吸收和借鑒其他文化的精華,再創造性地發揚中華民族文化。
文化認同的功能價值
文化認同的功能價值在本質上就是解釋文化認同的作用問題。對文化認同的民族內涵做出闡釋就是為了表達文化認同的民族內涵在民族之間互動,以民族組成的國家互動中的不可替代性。從民族層面看,文化認同增進新時代民族團結;從國家層面看,文化認同促進國家政治認同發展;從國際層面看,文化認同推進構建人類文化共同體。
增進新時代民族團結。文化認同是激發民族團結的內在動力。文化認同通過其共同的文化符號、價值觀念等文化特質,團結民族成員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奮進。經歷過歷史考驗和篩選的文化,以其自身的時代性和進步性十分吸引民族成員,民族成員的文化認同不僅來源于文化所反映的民族性,更是因為文化自身的優秀增強了成員的向心力,從而增進了民族團結。自秦漢時期以來形成大一統局面,中華民族在面臨種種危機之下都依然未分裂,這便說明了基于中華民族所形成的文化認同始終無時無刻激發著民族內部成員的團結之情。文化認同是促進民族團結的關鍵。在全球化發展迅速的21世紀,文化出現大融合現象,反應各種價值觀、行為準則的文化以肉眼難以察覺的方式影響著中華民族成員的日常生活和思維方式。強調對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大一統”文化的認同有助于提高各民族的團結意識,尤其是少數民族的主人翁意識,從而在面臨不同挑戰的新時代,以中華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統籌各民族的思想文化,進而實現各民族的團結、和諧與發展。
促進國家政治認同發展。“政治認同是指一個人感覺他屬于什么政治單位、地理區域和團體,在主觀意識上,從屬于他自己社會認同的一部分,尤其包括那些他感覺要強烈效忠、盡義務或責任的單位和團體”。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的相互影響,民族國家政治認同的發展離不開對民族文化的討論,甚至需要民族文化認同來支持民族國家政治認同的發展。國家政權的合法性一直是國家政府政治行為的前提,也是政治認同的重要內容,政權合法性也需要民眾的支持。政治統治集團通過宣傳和教化,改變民眾的政治認知心理,規范和約束民眾的政治行為,使民眾逐漸形成對政治統治集團的認同、依賴,以及對政權合法性的支持。以合法的暴力機構存在的政府在民眾看來是嚴肅的存在,國家意志并不總被民眾所接受,文化認同的民族內涵為政府提供聯系民眾的手段,從情感、心理、思想上促使民眾貼合政府意志,這也是政治認同的表現。只有那些共享的價值觀、象征符號,以及彼此接受的法律——政治秩序,才能提供必要、廣泛流行的合法性。文化認同對政治認同的作用不僅在于深化政府政治與民族內涵共同的價值取向和一致的未來目標,甚至在于民眾對政府產生的代際相襲的信任與依賴。以文化認同為支點帶動政治認同發展的倫理思考和實踐新路徑,有利于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提高民眾政治參與度。可以在中國社會以法治為主的同時增強德治對民眾的約束作用。文化認同所反映的共同社會價值體系、道德情操等價值觀層面的內容為政治認同提供了道義解釋,并由民眾的政治配合發展到民眾政治信仰,政治認同達到新的發展高度。
推進構建人類文化共同體。形成、凝聚和發展文化共同體是當代文化認同的重要目標和功能。構建人類文化共同體是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加強,文化的公共性也隨之得到發展。從古至今國與國間的交流逐漸頻繁與深刻,處于同一時空的歷史人物,盡管所處的歷史階段、區域、民族不同,但他們互相直接或間接產生影響,文化也影響著人們。從前是,現在是,未來更是,所以文化共同體的構建是無法避免的,文化認同的發展起著推進作用。文化認同能夠增加公共利益。共同體之所以能夠凝聚在一起,其中非常關鍵的原因是共同利益的存在。人類文化共同體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會帶給整個人類社會極大好處,文化隔閡和壁壘會逐漸消失,整個人類社會存在一套共同的文化標準,使全人類在國際社會相處更和平和友善,這是符合全人類的共同利益,當然文化認同并不意味著國際社會只有一套文化規則,而是全社會求同存異,對文化互相吸收和借鑒,從而形成從文化認同到構建人類文化共同體。拋棄文化霸權主義,強調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平等,互相吸收和借鑒各國和民族文化的精華部分,實現國際社會文化的大繁榮和大發展,實現推進構建人類文化共同體的終極目標。
文化認同的未來發展
文化認同作為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心理基礎和情感紐帶。面對復雜的國際社會局勢,中國不僅要在經濟、政治方面提防,也需要在文化方面保持警惕,這說明不僅需要認識到文化認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還需要對文化認同的未來發展有一個全面的、大局的、科學的認識。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華民族有著上下五千年的輝煌歷史,是每一個中華兒女心里的驕傲,中華兒女憑借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強烈的文化認同感走過艱難和痛苦的歲月,使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面對世界范圍文化的相互激蕩、我國社會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增進廣大青年的文化認同,是文化認同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引領廣大青年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歷史觀、國家觀,增強他們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引導廣大青年加深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起源、發展等的認知,通過強化文化認同來強化廣大青年對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還需要廣大青年通過堅定“四個自信”來增進文化認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來增強文化認同。把文化認同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結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跟隨黨和國家的步伐發展文化認同,文化認同要緊緊貼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容,從國家層面重視文化認同,從而在整個社會由上至下形成對文化認同的重視,為文化認同的未來發展提供正確的、合適的、與時俱進的發展路線。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