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下,虛擬網絡空間可能會動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現實基礎,新媒體的私密性、隱蔽性特點給理想信念教育內容監管帶來諸多困難,碎片化內容難以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全面深入的價值引導,快速傳播的特性削弱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亟待拓展,青年亟需樹立正確價值觀念,提升現實人際交往能力,培育健康的心理心態。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 青年" 理想信念教育" 挑戰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06.009
針對青年群體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應有之義。新媒體的多元化傳播內容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然而,新媒體也是一把雙刃劍,給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
新媒體時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面臨的沖擊
虛擬網絡空間可能會動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現實基礎。新媒體為青年構建起了一個充滿魅力的虛擬網絡空間。虛擬網絡空間具有開放性、匿名性、即時性等特性,深刻地影響著青年的價值觀念、情感態度、認知模式等,青年的理想主義傾向得以放大和凸顯,然而這也容易導致青年過度理想化虛擬世界,不利于構建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環境。除此之外,虛擬網絡空間中的信息泛濫和虛假宣傳等問題可能會誤導青年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動搖和混亂其理想信念,導致其忽視現實世界的復雜性和規則性。當青年回到現實世界,面對真實的人際關系和社會規則時,往往容易感到無所適從,產生強烈的心理落差。這種虛擬網絡空間與現實世界之間的沖突,可能會動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現實基礎。
新媒體監管難的特性影響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內容質量。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雙向交互和強實時性打破了用戶獲取信息的時空限制,但也導致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思潮乘虛而入,由于虛擬網絡空間中的內容具有海量性、混雜性,無論從技術還是管理層面對這些不健康思潮進行實時監管都較為困難。另外,虛擬網絡空間的監管機構也需要平衡維護公共利益和保護個人隱私之間的關系,這也增加了內容監管難度。因此,虛擬網絡空間監管難的特性直接影響著青年在新媒體時代能否接受高質量的理想信念教育內容。
碎片化內容難以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深入的價值引導。一些傳統的知識講授方式和教育方法存在單一化缺點,而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為青年提供了更加廣闊的信息獲取渠道和更為豐富的知識來源。傳播主體模糊化的特點使得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青年可以利用新媒體主動搜索感興趣的內容并主動傳播,從信息接受者搖身一變成為信息傳播主體。然而,這也可能導致青年難免會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帶上個人的主觀判斷,容易在海量信息中迷失方向。另外,新媒體的傳播內容具有碎片化、感官化等特點,這也往往容易導致青年在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時缺乏系統的知識體系和深入的價值引導。
新媒體快速傳播削弱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效果。新媒體的快速傳播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新媒體的傳播速度呈指數級增長,置身快速傳播的信息環境中,青年由于社會閱歷有限,個人信息素養不足,信息獲取、理解、評估、判斷和利用等能力相對薄弱,缺乏對虛假信息的敏感度和感知力,心理感觀易受到直接沖擊,從而導致個體難以有效辨別信息的真偽及價值,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擾和誤導,這些不良信息可能與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相悖,甚至直接沖擊著青年的價值觀念。
增強新媒體時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針對性實效性的著力點
拓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傳統的理念信念教育方式是老師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和課外輔導、社會活動等渠道單方面“傳道、授業、解惑”,具有單向傳播、目的性、計劃性、組織性等特點。與傳統的教育方式不同,新媒體利用社交平臺、博客、論壇、短視頻、電子商務平臺等多媒介進行傳播,全方面地影響著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新媒體的交互性特征決定了其信息的雙向傳播特征,即教育者與受教者之間進行交流互動,大大提高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獲取信息的豐富性。因此,傳統教育迫切需要在新媒體時代下拓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方式。
教育引導青年樹立正確價值觀念。互聯網的低門檻特性帶來了海量多元、復雜化的信息內容,短視頻等媒介傳播的碎片化信息往往并不能反映社會現實,一些內容甚至與社會主流價值觀和主流意識形態相悖,導致青年群體在信息甄別上面臨困難。同時,互聯網中享樂主義、自由主義等西方腐朽價值觀的不斷侵蝕也帶來了“信息污染”等問題,這些都嚴重影響了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不利于青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因此,應教育引導青年在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教育引導青年提升現實人際交往能力。新媒體帶來的日益緊密的“技術聯系”在實現諸多便利的同時,也使現實中人們的感情交流日益減少,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成了人與機器的交流,人際關系淡漠成為常態。虛擬環境下的網絡用語和網絡名詞等交流內容看似更容易理解,但實際上容易產生誤解和歧義,影響人們正常的語言交流。由于新媒體具有虛擬性和匿名性等特點,青年在缺乏信任的環境中往往難以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現實世界的交往互動和人們之間的信任理解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現實基礎。青年通過網絡平臺與他人進行交流,往往缺少面對面真實互動的機會,而缺乏情感色彩的實質性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際情感,長此以往可能導致青年的社交技能退化,影響其建立和維護人際關系的能力,使其難以適應現實世界的復雜社交環境,甚至出現信任危機和人際交往危機,進而影響其理想信念的良好塑造和穩固發展。因此,應教育引導青年提升現實人際交往能力。
教育引導青年培育健康的心理心態。青年的健康心理可以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奠定堅實基礎,是其樹立理想信念的必要條件之一。心理健康的青年往往擁有更強的自我認知和情感調節能力,能夠更穩定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更有可能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的理想信念。相反,青年心理健康若存在問題則可能導致其理想信念產生動搖。新媒體時代下,雖然虛擬空間能夠基本滿足青年的人際交往需求和心理需要,但也可能削弱他們對自身角色的感知,對其心理健康構成威脅,導致青年容易產生焦慮、孤獨等心理問題,甚至引發雙重人格危機,阻礙其形成健康的人格,進而影響其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而堅定的理想信念可以激發青年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使其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保持積極的心態,有助于維護其心理健康。因此,應教育引導青年培育健康的心理心態,樹立良好的理想信念。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全國教學規劃課題一般項目“中國教學論話語體系建設的百年歷程與基本經驗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BAA2210170)
參考文獻
習近平,2022,《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10月26日,第1版。
劉根旺、吳云志,2023,《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構成、基本思路與實踐要求》,《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第19期。
張騫,2023,《新媒體視角下紅色文化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融合探究》,《中學政治教學參考》,第41期。
白鈺,2021,《新媒體視閾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創新路徑》,《教育理論與實踐》,第24期。
邢帥,2022,《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的時代意蘊》,《人民論壇》,第18期。
夏葉、孫旭紅,2021,《歷史虛無主義對新時代理想信念的侵蝕及其糾治進路——以新媒體為中心的考察》,《理論導刊》,第5期。
羅月娥,2023,《新時代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踐進路》,《人民論壇》,第22期。
王明照,2023,《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徑探索——以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為例》,《教育教學論壇》,第18期。
責 編/楊 柳" 美 編∕周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