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23-09-0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回日期:2023-09-20
作者簡介:劉曉霞,女,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德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關冬松,男,講師,研究方向為青年德育文化。
基金項目: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三全育人’文化場中師范生愛國主義教育儀式化研究”
(XJK21AGD007)
摘" " 要:愛國主義教育儀式化作為一種集精神與實踐于一體的情感實踐活動,對提升師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實效性,增強師范生理想信念的獲得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此,文章通過調研,并在對師范生愛國主義教育儀式進行全面考查的基礎上,提出了從提升供給側、激活需求側、營造環體側3個方面入手,構建師范生愛國主義教育儀式供需鏈系統。
關鍵詞:師范生;愛國主義教育;儀式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3-0014-04
一、引言
儀式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集體性價值表達,聚合了人類的精神與實踐行為,是個體與集體之間情感聯系的中介環節,其常常以文化表演與象征性符號的形式展現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和世界觀。中華民族具有幾千年講“禮”重“儀”的優良傳統,在當今儀式仍具有傳承民族集體記憶、構建集體認同的重要功能。高校肩負著立德樹人的重任,要充分利用并詮釋好這一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記憶的解釋世界的特殊方式,將愛國主義教育儀式貫穿學生成長發展的全過程。尤其是師范院校培養的是未來的人民教師,教師深厚的家國情懷,發自內心地愛祖國、愛中國共產黨,將通過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廣大學生。《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指出,要把青少年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中之重,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學校教育全過程,注重運用儀式禮儀,豐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載體[1]。如何運用好儀式禮儀這種有效載體和手段,讓年輕的心靈時時受到愛國情感的洗禮是師范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與使命。
作為一種集精神與實踐于一體的情感實踐,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有其內在的生成邏輯。從情緒感染視角來看,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是集真的感知、善的感觸、美的感召、愛的感悟于一體的共情狀態,彰顯了儀式共情的文化之美、人性之美,讓人們在平淡的生活中受到儀式表達的美的感召和感染,并進一步增強以儀式中的具象作為人生的信仰與追求的自覺性。從過程哲學視角來看,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是情之渲染、志之熏染、行之習染、德之印染過程的統一,這一闡述強調從人的心理結構層面,揭示愛國情感由知到行的轉化歷程,具有系統性、階梯性、內源性、耦合性的文化表征。概言之,愛國主義教育儀式體現了人性真、善、美的有機統一。師范院校通過儀式主體在參與過程中的價值辨識、主體共鳴、角色再塑、行為認同的不斷轉化與內化,強化對師范生的價值引領和行為規范,使師范生進一步堅定從教初心,到邊遠地區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做新時代文明鄉風的塑造者,振興鄉村教育的“大先生”。
二、師范生愛國主義教育儀式化的價值意蘊
師范院校“運用儀式禮儀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能夠實現情感激勵、方向保障、行為示范等功能”[2]。愛國主義教育儀式作為經由情感的重復印染到個人信仰的漸生形成的一種實踐活動,可以使師范生體驗到穿越古今的愛國之民族情感的再塑、深化及升華與認同,并逐漸內化為自覺的價值追求與責任擔當,這種儀式教育對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實效性,增強師范生理想信念的獲得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是新時代讓有愛國情懷的人講愛國的重要體現
“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讓有愛國情懷的人講愛國”是師范生師德養成的根本要求和重要體現。作為未來師資人才的重要儲備力量,師范生自身對祖國熱愛的深厚程度將會對未來幾代青少年成長產生正輻射效應。而愛國主義教育儀式這一聚合了人類集體意識的情感實踐活動,承載著中國人堅定的民族信仰與深厚的愛國情懷,凝結著中華文明的基因血脈,能夠喚醒愛國情感,讓師范生在感同身受的共享時空中受到感染和激勵,不斷增強民族意識,深化對自身職責與身份的認同。作為“信仰的依托、文化的命脈和精神的象征”的愛國主義教育儀式充滿著深厚的愛國道德感召力,其產生的移情效果會在師范生心里種下愛國榮校、樂教愛生的種子,并在不斷的學習中萌芽,進而長成參天大樹,激勵他們在未來的教師生涯中擔負起教書育人使命,主動將愛國、強國、報國的情懷和信仰播種到學生心間。師范生從教以后,通過充滿激情和說服力的浸入式教學,將愛國主義教育儀式貫穿教育教學始終,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不斷激發儀式參與者盈滿心懷的愛國情感,由愛國情、強國志再到報國行,讓學生自覺按要求規范和校正自身行為。
(二)是構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必然選擇
厚植師范生愛國主義情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系統工程,培養師范生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關系到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有效實施。作為一名未來教學主導者,師范生應具有愛國的情懷和擔當,自覺將愛國主義教育儀式與一體化的思政課相結合,讓愛國情懷與年青的心靈同律動,這是構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內在要求和落實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需要。“師范院校的教師教育塑造著中小學教師基本的素質、風格和特性,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對師資的培育起著初始化的重要作用”[3],教育儀式作為一種情感喚起與思想凝聚的集體實踐活動,應精心設計活動流程與展演環節,打造“入學”“在學”“畢業”全過程育人,讓師范生在情感認知上實現共情共鳴、在思想境界上得到熏陶升華,這對其未來從教生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師范院校應積極探索儀式文化所承載的愛國主義教育元素,注重象征性符號運用,增強愛國主義教育感染力,并在合適契機拓展愛國主義教育儀式,厚植師范生愛國情懷,進一步強化師范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只有如此,才能確保未來培養出的人才是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是師范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發展的現實載體
面對西方妄圖以形式多樣的資產階級思潮侵蝕我國青少年的嚴峻局面,師范高校必須強化師范生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因為他們是未來的育人園丁,不僅是青少年的句讀之師,更是青少年的人生導師,是對青少年產生重要影響的人。因此,可讓師范生在儀式共情的參與過程中強化集體記憶的生成,不斷激發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受到儀式傳遞的價值觀影響,進一步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這對師范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意義重大。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是強化師范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徑,其愛國主義典儀文化“參與—共賞—認同—獲得”的持續性現實表達,通過象征性符號的展示對參與者產生強烈的感染力,使儀式顯化為具有隱喻意義和充滿象征之林的育人載體。同時,應進一步強化教育儀式的實踐領域和感染力,使師范生時常處于儀式的時空環境中共同體驗并不斷強化儀式內容,不斷弘揚和渲染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師范生更加堅定地樹立長期從教、終身從教的為人民服務理念,從而讓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的價值追求成為新時代師范生勇毅前行的人生坐標和持續奮斗的信仰共識。
三、師范生愛國主義教育儀式化的現實考察
為了全面了解愛國主義教育儀式對師范生產生的影響,課題組于2022年5—7月深入湖南師范大學、衡陽師范學院、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長沙師范學院等8所師范院校,采取判斷抽樣的方法對1 812名師范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對調查結果的系統梳理和深入分析發現,愛國主義教育儀式在培育師范生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師范生對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活動的態度總體比較積極,但深入性有待提高
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活動的參與主體是學生群體,因此,師范生對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活動的態度直接反映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成效。調查數據顯示,72.86%的師范生認為儀式活動對涵育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很有意義”,而認為“意義一般”和“沒有意義”的比例分別是25.73%和1.41%。在問到“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活動開展的必要性”時,65.65%的師范生表示“很有必要”,31.72%的師范生認為“一般有必要”,還有2.73%的師范生認為“沒有必要”。在問到“對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文化了解程度”時,僅有8.37%的師范生選擇“非常了解”,而33.22%、39.30%、19.12%的師范生分別選擇了“基本了解”“了解一
些”和“不了解”。從以上數據可以發現,絕大部分師范生對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活動的態度還是比較積極的,但對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文化了解的深入性還有待提高。
(二)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活動形式比較豐富,但內容有待優化
要讓師范生將愛國主義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儀式活動形式就要豐富并有吸引力,但需注意的是,如果僅僅為了追求活動形式的豐富性而忽視活動內容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取的。調查數據顯示,當問到“你們學校舉辦過哪些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活動”時,選擇升國旗儀式、開學畢業典禮、表彰頒獎典禮、重大紀念慶典活動的師范生比例分別是86.87%、87.58%、77.62%、66.52%;問到“你所在的學校對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活動的重視程度如何”時,
33.92%、61.15%的師范生分別選擇了“非常重視”和“比較重視”;問到“你認為在儀式活動中哪種因素對教育效果的影響最大”時,40.70%的師范生選擇“儀式內容”。由此可以看出,師范院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活動的形式是比較豐富的,但在儀式活動的準備階段,應注意既要重視以多樣的形式吸引師范生,又要注重豐富教育內容的內涵。
(三)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活動形成了一定的愛國氛圍,但主體共鳴性不強
濃厚的愛國氛圍是孕育愛國主義情感的最佳搖籃,其中,校園的文化環境會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目前,師范院校利用校園廣播、校園微網、校園文化活動、宣傳欄、黑板報、標語、橫幅等方式為師范生營造了一定的愛國氛圍,但在問到“你認為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活動應該從哪些方面改進”時,有70.04%的師范生選擇“儀式內容”,67.70%的師范生選擇了“儀式現場氛圍”,65.55%的師范生選擇“儀式形式”,這說明師范院校舉辦的各項活動雖然營造出了一定的愛國氛圍,但還未能完全與師范生產生情感共鳴;在問到“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活動存在哪些問題”時,有47.10%的師范生認為“學校舉辦的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活動缺乏感染力”,這說明師范院校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活動過程中,沒有完全做到以師范生獲得共情為突破口,情理結合有待加強。
(四)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活動的教育功能已顯現,
但師范生踐行性略顯不足
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其通過儀式共情的育人實踐方式在不知不覺中將愛國情感植入學生內心深處。調查數據顯示,84.05%的師范生認為“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活動能構建道德認知,培育愛國情懷”;75.68%的師范生認為“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活動能約
束學生行為,塑造良好習慣”;79.03%的師范生認為“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活動可以進行情感教育,促進集體認同”;59.03%的師范生認為“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活動可以滋養
情趣,提升審美能力”。但對于“你在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活動中經常扮演的角色”問題,有67.58%的師范生選擇了“觀眾”,而選擇“志愿者”和“主動參與者”的比例分別是21.32%、11.10%。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活動的教育功能得到了眾多師范生的肯定,但主動參與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活動的師范生卻不多,大多數師范生只充當旁觀者,其愛國主義教育的踐行性略顯不足。
四、優化師范生愛國主義教育儀式供需鏈
新時代,師范院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所面臨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供給與需求之間信息不對稱,導致出現了供給錯位、越位或不到位的問題。因此,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不斷從供給、需求、環體等方面發力,持續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儀式共同體”,形成規范性的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教育供需鏈,為師范生愛國主義教育提質增效。
(一)提升供給側
儀式的供給質量是教育效果的關鍵,因此,要提升師范生愛國主義教育儀式獲得感,應從供給端下功夫,從儀式準備、展演、宣傳3個基本環節入手,形成系統有效供給。第一,做好規范性設計。一項儀式活動能否有效深入學生心中,激活他們的情感共鳴,首要的就是做好頂層設計工作,要從參與主體的認知能力和思想情感要求出發,使儀式既符合莊嚴神圣的要求,又能將革命傳統教育、國情教育等內容融入其中,使參與者在儀式營造的文化場域中受到感染與激勵,切身體會到儀式中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使不能直接被感覺到的信仰、觀念、價值、情感和精神氣質變得可見、可聽、可觸摸”[4]48。第二,強化程序化安排。按照規范的程序開展教育活動是基本要求,但要求儀式程序不能過于煩瑣冗雜,又要主題鮮明,層次分明,有特色,不死板,有吸引力。因此,師范院??蓪ⅰ皟x式環節進行有效整合,形成統一、簡潔、明晰的儀式流程和活動體系”[5],自覺把儀式中傳達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時代要求有機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出儀式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第三,重視象征性符號的運用。運用好象征性符號是教育成效的重要保證,無論是重大主題紀念活動,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等,還是校園日常政治生活儀式,都要求運用好場景、語言、音樂等象征性符號,讓師范生在充滿震撼性元素的時空環境中得到熏陶,體驗到強烈的情感共鳴,并在不斷重復的規范化展演中得以強化,從而自覺將愛國情感上升為自身的價值追求。
(二)激活需求側
愛國主義教育儀式就是“由特定文化所規定的,由一系列符號聚合起來的,具有目的性、規范性、組織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操演系統”[6]。儀式設計者要遵循人的情志發生轉化規律,強化儀式主體感染觸動、情感升華、價值內化和靈魂塑造的過程,著重激活學生的內在需求,讓愛國主義獲得大學生認可。第一,提升儀式主體參與認知度。師范生對儀式的認知及參與積極性是影響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師范院??赏ㄟ^思政課,以及各類課程、校園文化活動、校園媒體、網絡等載體讓師范生全方位了解和感受儀式的重要性及儀式的或莊嚴或隆重或神圣的氛圍,在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中,啟迪師范生對參與儀式的熱情及興趣。第二,提升儀式的文化渲染程度。師范院校應針對當前一些愛國主義教育儀式中存在的“例行公
事”或“形式主義”的傾向,在儀式活動的計劃、準備、宣傳及實施等環節中,圍繞教育內容,運用語言、聲音、行為、色彩等象征性符號,通過“運用夸張、比喻、表演等藝術形式和手段增強藝術渲染性”[7],引導師范生在感同身受的儀式渲染中自覺見習,并生發出無意識的正向集體情緒。第三,提升儀式的愛國情志激發度。W.特納(W. Turner)曾指出:“儀式能夠在最深的層次揭示價值之所在……人們在儀式中所要表達出來的,是他們最為之感動的東西”[4]215。愛國主義教育儀式要運用象征性符號創造情感激發的時空情境,讓師范生主動沉浸在莊重神圣的氛圍中,體驗儀式強大的感染力和影響力,進而引發強烈的群體情感共鳴。
(三)營造環體側
生活需要儀式感,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是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儀式質量和效果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要注重對儀式文化資源的挖掘,提高宣傳力度,強化責任意識,營造網絡和日常環境熏陶的濃厚氛圍。第一,要注重發揮傳統和現代“節日效應”?!俺浞掷媒h節、建軍節、國慶節和國家憲法日等重大時間節點,組織開展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快閃”、主題宣講和大合唱等活動,引導大學生在活動中表達愛國之情?!盵8]師范院校要主動從優秀傳統禮儀文化中汲取營養,挖掘出具有現代推廣價值的內容,引導師范生在集體共享的時空環境中不斷增強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及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第二,要在宣傳及營造氛圍方面下功夫。師范院校要充分借助現代大眾傳媒特別是新興媒體,加大力度宣傳各種愛國主義教育儀式,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強化教育效果。一方面,可利用現代網絡平臺對國慶典禮、大型紀念儀式等進行網絡直播;另一方面,可利用校園微信公眾號將學校的各種愛國主義教育儀式,如入黨宣誓儀式和開學、畢業等典禮儀式傳到網絡上,進行網上互動直播。這樣既拓寬了儀式教育的范圍,又使師范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儀式的熏陶。第三,要在管理方面明確責任。通過強化儀式責任管理,增強儀式教育效果。師范院??蛇\用多種形式開辟教育渠道,將愛國主義教育儀式納入師范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中,設立相應的權重系數,促使各個學院及師范生重視儀式教育,同時,把握并運用好儀式這個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契機,搭建愛國主義教育“儀式共同體”新平臺。
五、結束語
作為一種凝聚人類獨特情感與價值于一體的實踐教育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儀式持續地引導師范生在共同體驗的時空中不斷接受、感悟和提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師范院校要強化責任擔當意識,充分利用好重大紀念日、節慶日,以及校本慶典表彰儀式等契機,不斷創新儀式教育形式,充實儀式教育內涵,讓新時代師范人才在充滿愛國情懷的校園氛圍中得到熏陶,使師范生深藏于內心的愛國情感由點點星火形成燎原之勢,變成師范生自覺的價值追求和行動選擇。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
要[N].人民日報,2019-11-13(6).
[2]" 趙海豐.運用儀式禮儀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J].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6(3):65-70.
[3]" 楊平.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師范院校的優
勢、定位和著力點[J].社會主義論壇,2023(8):37-39.
[4]" 維克多·特納.象征之林:恩登布人儀式散論[M].趙
玉燕,歐陽敏,徐洪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5]" 張智,馬琳.儀式禮儀: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
載體[J].思想教育研究,2019(4):118-122.
[6]" 司忠華.思想政治教育儀式研究[M].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2020:37.
[7]" 黃巖,穆佳瑋.高校儀式活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及
其實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6):109-114.
[8]" 滿寵.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困境及路徑選
擇[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76(2):10-12.
■ 編輯∕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