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3日,浙江自然博物院中華鳳頭燕鷗研究團隊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了招聘海鳥監測員的公告。因其招聘工作崗位特殊、薪資待遇可觀而沖上熱搜。
據悉,該團隊計劃在寧波象山韭山列島、舟山定海五峙山列島和溫州平陽南麂列島三個項目地共招募12名繁殖海鳥監測員,包吃包住,300元(含稅)一天,且人必須住在海島上,不能隨意離崗。消息一經發布,有不少網友紛紛留言表示心動,認為該工作看著不難,薪水高,每天居住在一個遠離塵囂的無人海島,眼前是無盡的大海,耳畔是海浪和鳥鳴的交響樂,還有機會與珍稀的“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親密接觸……這充滿詩意的生活,簡直是i人(內向型人格)的理想國啊!
這份“神仙”工作真的有看上去那么美好嗎
此次招聘守護監測的鳥類名為中華鳳頭燕鷗,是世界“最瀕危的100個物種”之一,被稱為“神話之鳥”,比國寶大熊貓還要稀少。中華鳳頭燕鷗首次被鳥類學家發現并記錄是在1861年,上世紀最后一次被人類目擊是在1937年,此后銷聲匿跡60多年。2000年以前,人們一度認為這種鳥已經滅絕,原因是人類偷盜(撿鳥蛋)、環境污染、捕撈影響,等等。直到2000年,有4只成鳥和4只幼鳥在我國福建省沿海的馬祖列島被發現,成為當時轟動鳥類學界的大新聞。2004年,中華鳳頭燕鷗在全球的數量不足50只,時刻處于滅絕邊緣。經過我國的大力保護和多方努力,如今其數量已有200多只。所以說,這份工作的責任是相當重大的,容不得一點馬虎。
從2017年開始,浙江自然博物院中華鳳頭燕鷗研究團隊每年都會面向社會招募志愿者駐島,監測中華鳳頭燕鷗群“到達—求偶—產卵—孵蛋—育雛—離島”的全過程,此外,志愿者的工作內容還包括繁殖海鳥數量統計、中華鳳頭燕鷗環志統計、島嶼候鳥監測,以及部分文字記錄和設施設備維護等。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海鳥監測員需要使用單望遠鏡、長焦相機和監控攝像頭觀察和拍攝中華鳳頭燕鷗的繁殖情況,同時重點記錄中華鳳頭燕鷗巢的位置,包括但不限于產卵時間、孵化行為及時長,以及天敵干擾情況等,監測員須對所有細節一一記錄整理,形成日報。
這份工作自然不是誰都能勝任的。中華鳳頭燕鷗研究團隊成員介紹,對鳥類比較了解、有一定對鳥類觀察和監測經驗的申請人會被優先考慮,此外,其對年齡也有限制,一般在20—55周歲,學歷要求本科以上。
這項工作有2個周期,分別是每年的4—6月和6—8月,海島上的生活也沒有網友想象的那般詩意,海鳥監測員住的是平房,食物和水由保護區定期配送,需要自己動手做飯。電力供應主要依靠太陽能發電,有小風扇無空調,有手機信號無Wi-Fi,保護區會派專船負責項目地的安保工作,監測期間無特殊情況不能離島。
雖然該中華鳳頭燕鷗研究團隊已經收到全國各地提交過來的工作申請,且有不少優秀的簡歷,但該研究團隊表示,還是希望大家不要抱著海邊度假、躺平休養的想法來工作,這邊的生活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不僅生活環境單調枯燥,每天都是生活區和觀測區“兩點一線”,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先去看海鳥觀測視頻回放;而且生活用水短缺,洗澡也成問題,還要天天與鳥為伍,一般人恐怕不能勝任。當然了,如果你剛好是鳥類愛好者,空閑時間也多,那么這份工作還是非常合適的,這是一次難得近距離接觸中華鳳頭燕鷗的好機會。
孤島上的“以實瑪利”
2023年的荷蘭電影展杭州站展出了一部名為《守鳥人》的電影,影片講述了一位大西洋鳥類保護區管理員的故事。偌大的海島上,只有他一個人,他每天觀察鳥群,清掃沖上小島的各種污染物,然后定時向所服務的大西洋鳥類研究中心報告鳥類品種、數據,住在狹窄的小木屋里,吃著罐頭,除了通過電波和外界溝通、匯報工作,什么都沒有。就這樣,他在島上,一待就是45年。電影多處用“以實瑪利”十字架隱喻守鳥人的宿命,希望他能被關注、被聽見。
“鳥類有著和我們一樣的生命,它們需要我們幫助,同時它們也在幫助人類,它們是生態鏈中很重要的一環。”
在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日復一日地奔走在寒風刺骨的湖灘邊。他們就是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守鳥人,為了守護每年來鄱陽湖越冬的60多萬只候鳥,一代又一代守鳥人書寫了一段又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鄱陽湖區的氣溫一般比市區低3℃左右,冬天的湖面更有種刺骨的寒意,鄱陽湖區守鳥人何守慶介紹道。追隨父親腳步的他,在湖區一干就是37年,不僅如此,他的妹妹、兒子也是這里的一線守鳥人。
何守慶父親何緒廣守護白鶴的故事曾出現在新華社微紀錄片《國家相冊》上——1982年本已退休的他卻接到省鳥類科考隊的邀請成為向導,帶著科考隊在鄱陽湖發現了200余只白鶴,刷新了當時世界上已知白鶴群體的紀錄。此后10年間,他早出晚歸,風餐露宿,足跡踏遍整個鄱陽湖保護區。1987年一個風雪交加的下午,一只受傷幼鶴落單在湖灘。他不顧危險,踏著齊膝深的湖泥,一步一步挪過去,把它抱回包扎傷口,還拿出省吃儉用的錢買小魚、玉米給其喂食。經過1個多月精心照料,幼鶴漸漸康復。
早期巡湖條件艱苦,保護區分配來的大學生走得只剩下1人。于是何緒廣便先后動員兒子何守慶、女兒何紅巡湖。他們在常湖池一個四處漏風、無水無電、靠點煤油燈和燒柴火做飯的小木屋蹲守了大半輩子。何守慶還曾兩次巡湖受傷,有一次摔斷4根肋骨,在醫院躺了一個月。他的兒子何耀東大專畢業后應父親要求,成為沙湖保護站聘用護鳥員。“小時候聽父輩守鳥的故事感觸不深,直到成為守鳥人,在頂風冒雨的巡湖中、在與不法分子的斗智斗勇中、在遭遇巡護車側翻深溝的經歷中,才體會到‘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的深刻含義。”何耀東說。
近年來,隨著鄱陽湖生態環境的日益改善,到這里越冬的候鳥逐年增多,種類已增加到381種。省鳥白鶴已從剛發現時的200余只增加到現在的近4000只,占全世界白鶴總數的98%。在這背后,有一線守鳥人的功勞。
生態自然保護是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
生態系統是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的基礎,對地球上的生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提供了人類所需的食物、水和空氣等生存必需品。保護生態系統中的野生動植物對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維護人類健康和美化自然環境等意義重大。作為地球上的一分子,我們在享用其提供的各種豐富資源的同時,更應懂得珍惜、愛護環境,為生態系統完整性和可持續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前提是了解自然、認識自然,學會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的必修課。在高校,有哪些與鳥類及生態自然保護相關的院系和專業呢?
院校看臺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成立于2019年9月,由原自然保護區學院與林學院生態學科、微生物研究所共同組建,是一所以生態學為基礎、自然保護為特色的教學研究型學院,設有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和生態學2個本科專業。學院擁有濕地保護與修復國家創新聯盟、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等省部級實驗室及國家級野外臺站(聯合共建的湖南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多個教學研究平臺和觀測站點,且與陜西長青、福建武夷山、江蘇鹽城、湖南洞庭湖等20余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有教學科研實習基地。掛靠學院的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是覆蓋俄羅斯、日本等22個國家的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網絡伙伴協定的秘書處科學部。學院專家團隊不斷引領行業前沿,先后參與了《濕地保護法》《自然保護地法》《國家公園法》等法規的起草工作。
東北林業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是一所以林科為優勢、林業工程為特色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等院校,地處我國最大國有林區的中心——哈爾濱市,擁有帽兒山實驗林場(帽兒山森林公園)和涼水實驗林場(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教學、科研、實習基地,總面積330平方千米。該校擁有國內首個且唯一的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地學院,學院下轄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鳥擊預防研究中心、帽兒山國家級鳥類環志站等多個鳥類科研平臺,以及鳥類與獸類分類學教學實驗室及全亞洲最齊全的野生動物毛皮標本室。學院開設有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動物科學、動物醫學3個本科專業,各專業學生均可參與學院各學科的科研工作,并通過免試推薦或考試的方式升學深造。
編后語
在一些自然風景保護區,守鳥人儼然也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他們選擇遠離人煙,用自己的行動默默詮釋著對自然生態的尊重和敬畏,為這個世界增添了一份溫暖和希望。守鳥人一職,不是一次簡單的招聘,而是一項關乎自然生態平衡的使命,這不單純是一份工作,更是對自然環境保護的責任和呼喚。他們的故事將一直傳頌在這片土地上,激勵著更多的人加入保護自然生態的行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