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寒假,跨年那天,我跟大多數同學一樣,掐著時間準備發新年的第一條朋友圈。跨年的鐘聲響起,我拍下眼前的煙花,點擊發送鍵,將其上傳至朋友圈。
那時,我的成績在班里處于上游的末尾,雖然比不上一開始分班時的輝煌,但也還算給了我些底氣。我總覺得我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提升。因而,我選了自己喜歡的歌詞——“我要在看得最遠的地方,披第一道曙光在肩膀”作為跨年文案,把它當作對未來的祝愿。
只是,高三最后一個學期的日子,并沒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平順。
在迷茫中尋找突破口
假期結束后,最先迎接我們的是鋪天蓋地的試卷,雖然我早有心理準備,但陡然上升的強度還是令我短期內無所適從。
我不是一個特別自律的人,假期時主張“享樂主義”,吃喝玩樂樣樣都排在學習前面。我想著期末考試考得還行,在校學習一個學期已經夠累夠辛苦了,剛好趁著假期躺在功勞簿上美美“擺爛”,于是學習上非強制不額外加量,需要打卡的作業也是草草提交。
如此一來,面對寫都寫不完的試題,某天晚自習上,我突然感到很迷茫。我抬起頭,目光所及之處,同學們都在埋頭苦讀,憂思忽然闖進我的腦海:大家不會每天都在家認認真真地學習了吧?不會只有我一個人玩心重吧?
我別無他法,只能帶著揮之不去的焦慮情緒繼續與各科試題做斗爭,漸漸地也就適應了高三下學期的學習強度,可我依舊感到迷茫,每天機械式地做試卷似乎并沒有讓我的成績迎來顯著提升,我覺得,我應該找準自己的方向。
學習之路跌宕起伏
我決定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制訂每天的學習計劃,畢竟高一、高二和高三上學期,我都是這樣過來的,實踐證明,制訂個性化學習方案是適應教學節奏后的最佳選擇。
考慮到時不我待,每個人都在拼命努力,我這一次的計劃相比于前幾個學期,增加了更多的學習任務。計劃本上寫著密密麻麻的每日待辦事項,一些路過的同學不免感慨一句:“天吶,這么多你做得完嗎?”我卻斗志昂揚,買下一大堆教學安排之外的習題冊和練習卷,開始奮斗。
然而,新一輪周測的成績,是對我的第一次打擊。
我一直引以為傲的語文成績,在這一次周測中一落千丈,掉到了班級的最末尾。分析原因后,我發現竟是自己平時練習得最多的選擇題出了問題——我作答時猶猶豫豫,最后八道里錯了五道,正確率慘不忍睹。而且由于前面的題目耗費了太多時間,我的作文也沒發揮出理想水平。
不過,我的難過很快就因為老師的信任與朋友的安慰而消散了,過后我將這次挫折視為波浪式前進中小小的下落。但沒想到,接下來遭遇的挫折,對我的打擊就沒有這么輕了。
“一模”是所有高三師生都無比重視的一場考試,結果我考出了歷史最低分,拿到了歷史最低排名。另外,我的語文成績,竟然再次跌破班級平均分,問題還是出在選擇題和寫作題上。這次,我沒法輕易地從挫敗中走出來了,老師的鼓勵、同學的寬慰、父母的陪伴,都沒有讓我的心情有所好轉。我開始質疑自己的學習能力,不由自主地想:是不是我注定是個沒法在高三學年里穩中求進的學生?我的學習成績是不是沒有我以為的那么好?我的高考,是不是也會像“一模”這樣,讓我大失所望?可我甚至沒有多余的時間去哭泣,渾渾噩噩地度過一周后,我就被班里緊張的學習氛圍逼得再次開啟忙碌的“刷題”模式。
我的數學成績很一般,需要我花費大量時間才能保持三位數出頭的水平,現下我又得抽出時間來鞏固語文成績,我不得不重新調整我的計劃。調整過后,周測時我的成績沒再出現像“一模”那么糟糕的狀況,但也只是維持在普通的中上游水平,勉強能擠進上游,倒是“二模”給了我不小的驚喜。
“二模”時,我的語文科目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分,其余各科也有所進步,總分更是直接擠進了年級前三的位置。得知成績的時候,我感覺自己的努力終于有了收獲,仿佛看見了高考勝利的曙光。這時距離高考還有一個多月,我想,只要一直保持這個狀態,我肯定能像書里說的那樣——蟾宮折桂,金榜題名。
可是成績起伏多變仿佛是我高三下學期的學習基調。高考到來的前三周,學校每周都會開展一次正規的模擬考試,在最后一次模擬考試,我竟然又出現了“一模”時的情況,語文科目考得奇差無比,同時英語科目的分數也不高。
老師們對我起伏不定的成績感到非常擔憂,但這是我后來才知道的。高考前三天,語文老師把身為語文課代表的我從教室里叫出去,對我說了些鼓勵的話,她說她相信我,我勉強笑著回應,其實心里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我真的可以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嗎?”這個念頭在我腦中一閃而過,但馬上就要高考了,我不敢深想,只能不斷告訴自己要放平心態,再放平心態,然后繼續投入到忙碌的復習中。
光陰飛逝,就這樣,我和無數高考生一樣,踏進了高考考場。
厚積而薄發
面對高考,我激動又擔心,我很想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它,但每考完一科,我都忍不住去想自己好像沒有發揮好,考完所有科目之后,我又覺得自己完蛋了。
事實上,情況與我設想的截然相反,我考出了歷史最高分,總分排在全省第一百三十三名,巧的是,這個數字也是我語文科目所取得的分數。
后來,我發送了新的朋友圈,配文:彼方尚有榮光在。回看新年時引用的歌詞“我要在看得最遠的地方,披第一道曙光在肩膀”,我一時感慨萬千。
最后填報高考志愿的時候,我并沒有選擇自己能夠得上的最好的學校,也沒有選擇那年被普遍視為“文科生最優選擇”的法學專業。很多人都對我說:“你的分數可惜了。”但我不這樣想,因為我最后的選擇讓我更靠近了自己的夢想。
志愿填報成功的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識到,我的高三生活,已經徹底地結束了。
后記
提起高三,或許大家最先想到的都是試題、成績、機械化的生活。在我以上的敘述里,涉及的也無非是這些。可等到這段時光真的變成了回憶,它所蘊含的美好就會逐漸顯現。
現在再說起這段日子,我對它的印象,多了清晨的陽光,多了學校的蓮塘,多了與朋友忙里偷閑、苦中作樂的場景,多了對奮斗中的自己的感激。
當年,我遇上的高考作文主題是:故事是有力量的。
我想,我的高三,作為我人生故事中的一段,也是有力量的。我的高三生活里,不只有打擊和挫折,不只有跌落和重來,還有沉淀,還有情誼,還有美的痕跡和頑強的心境。
只要相信自己,總有一天,彼方榮光,會在終章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