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文章將數字技術運用于傳統村落文化作為總體研究目標,突破當前已被開發的傳統村落中存在的“千村一面”等問題,以數字技術作為重要驅動力和支點,深入研究數字技術賦能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方法: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法,包括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結果:文章梳理近年來數字技術在傳統村落文化保護中的應用,內容涉及傳統村落數字化保護的起源、演變與存在問題,以及數字技術在傳統村落文化旅游、活態化處理方面的具體應用等。如通過虛擬引擎和無人機技術構建活態村落模型,基于增強現實技術的數字產品為文化旅游提供解決方案。結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根脈的傳統村落,隨著現代化步伐的加快正逐漸消失,在保護與發展的過程中,要實施文化先行的策略。活態性和多維性的融合、地域性與個性化的聚焦、封閉性至連接性的突破,皆表明數字技術為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基于多種數字技術構建的新路徑,涵蓋從數字化保護、數字化展示、數字化傳播到數字化創新的各個方面,為傳統村落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機。
關鍵詞:傳統村落;數字技術;文化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G249.2;F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6-00-03
0 引言
傳統村落是指傳統資源豐富,形成時間較早,具備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社會和經濟價值,應當得到保護和傳承的村落。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根脈,傳統村落既是古建筑、古井、古道等物質文化的集合,又是民風民俗、傳統手工藝、民間歌舞等非物質文化傳承的載體。
隨著現代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傳統村落面臨著迅速消失的風險,合理開發和科學保護傳統村落迫在眉睫。在互聯網飛速發展、數字技術不斷更迭的今天,傳統村落獨特、優質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還不夠充分,而數字化、智能化給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傳承帶來了新的機遇。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1],表明當前發展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需要戰略性地運用文化數字化。
1 數字技術在傳統村落文化保護中的應用
表1歸納了數字技術在傳統村落文化保護中應用的相關研究。
2 數字技術賦能傳統村落文化保護
2.1 活態性和多維性的融合
傳統村落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活態的,始終在發展和演變。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傳統習俗、信仰、藝術等都在不斷被繼承和發揚。在古老的街巷中,村落歷史的痕跡依舊清晰可辨;村民仍然主要依靠方言交流;盡管祠堂、古塔等建筑的功能已經改變,然而其蘊含的文化內涵永存;各式各樣的歷史故事、戲劇表演、民間傳說等,仍然在當地居民之間口耳相傳。
數字技術的多維性為傳統村落文化的活態傳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通過數字技術,人們可以系統全面地記錄、分類、檢索、分析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資源。第一,多維信息處理。利用數字化采集和存儲技術,可以將傳統村落的建筑、藝術、習俗、歷史等文化信息完整轉化為數字格式,永久保存下來。第二,多維信息呈現。數字技術可以呈現多種形式的信息,包括文本、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其甚至可以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生動再現傳統村落的文化場景。
2.2 地域性與個性化的聚焦
我國幅員遼闊,由于緯度差異較大,南北方氣候不盡相同,傳統村落文化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如南方村落的天井通常南北向狹窄,東西向狹長,這樣既能提供充足的自然光,又能避免陽光直射,以便村民夏日納涼;而北方村落的天井南北方向開口較大,方便陽光照進來,是冬日曬太陽的理想場所。同樣是天井,由于南北地域的不同,其結構樣式也不同。
在一些已經被開發的傳統村落里,普遍存在“千村一面”的問題。數字技術的個性化應用既能幫助傳統村落文化發揮地域性特色,又可以有效展現傳統村落的內在價值。第一,保護傳統村落文化的獨特性。利用三維建模和虛擬現實技術,因地制宜地呈現傳統村落的建筑風格和景觀,讓參觀者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和體驗當地特色。第二,從用戶體驗出發提供個性化產品和服務。對傳統村落文化的參觀者,數字技術可以提供個性化的導覽和展示體驗;對傳統村落居民,數字技術可以幫助定制文化活動和社區服務。
2.3 封閉性至連接性的突破
由于傳統農業生產高度自給自足,不需要與外部社會進行物質交換,因此傳統村落發展成為一種半封閉、獨立的社會結構。村落的封閉性主要表現為生產和生活的封閉性。向土地求生是傳統村落原住民最直接最簡單的謀生方式,但土地有限,生產力低。對土地付出的勞力越多,村落原住民對土地的依附就越緊密,最主要的表現是人口流動性較弱。
數字技術的連接性打破了時間、空間、信息載體等的限制,使得文化數字化呈現出跨越式發展的趨勢。第一,數字技術聯系文化與人。在數字時代,文化體驗已從被動地參觀、接收信息轉變為主動加入各種類型的互動體驗。數字技術為傳統村落文化提供了更廣闊的傳播渠道,使其通過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等媒介,觸及更多的受眾,產生文化連接效應,讓更廣泛的人群成為傳統村落文化的參與者和推廣者。第二,數字技術促進傳統村落文化創新。數字技術將傳統村落的建筑風格、文化傳統和民間習俗等元素轉變為虛擬的現實世界,為人們提供一個跨越時空體驗傳統文化的機會,從而加速數字鄉村的發展。
3 數字技術賦能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傳承的路徑構建
3.1 以數字化保護為基礎標準
數字化保護不僅能準確、完整地捕捉傳統村落在不同階段的基本情況,分析歷史和現狀,還能永久保存、隨時更新、實時監控、及時處理。第一,以圖形圖像和空間數據采集為核心,通過攝影設備和激光掃描儀等實現對傳統村落建筑、環境和文化遺產等要素的高精度數據采集。第二,利用互聯網技術,包括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實現傳統村落信息的在線存儲和共享,促進信息的互聯互通。通過遙感技術、空間觀測技術收集空間信息,同時無人機傾斜攝影技術提供高空視角,進行快速、全面的監測。第三,修復與保護技術通過數字攝影、三維掃描和三維建模,精確、徹底地數字化提取和保存各類文化遺產。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對高價值或瀕危的文化遺產進行自動化分析、保護修復和過程模擬。以安徽為例,從2012年開始,安徽連續五次進行全域的傳統村落資源現狀調查,主要關注重點村落的基礎信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的建筑風格、人居環境等方面。至今,建成的省級傳統村落數字信息管理系統已錄入1131個村落檔案,確保所有受保護的村落都能建立完整的檔案并進行信息檢索。
3.2 以數字化展示為有效形式
數字化展示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在線平臺、移動應用等形式,不僅使文化展示更加直觀,還能活態保護傳統村落文化,增強文化傳承的互動性、多樣性和可持續性,滿足了當前文化旅游時代的高質量需求。第一,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創建數字的三維場景,能帶來更為真實的文化體驗,被廣泛應用于數字化博物館和文化體驗中心。第二,增強現實技術將數字信息巧妙疊加在實際場景中,通過智能設備實現與現實環境的互動,豐富了數字化展示的層次和形式。第三,三維建模技術通過計算機生成的三維模型,展示實物或場景的立體形態,在數字化展示文物、建筑、藝術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第四,交互技術以觸摸屏、手勢識別等方式,使觀眾能與數字化展示內容互動,增強觀眾的參與感。第五,數字化平臺,如網站、應用程序等,將展示內容在線化,方便觀眾隨時隨地訪問,支持多樣化的展示形式。例如,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設有電腦端和手機端,通過文字、照片、視頻、三維實景、全景漫游等形式,彰顯中國傳統村落的獨特價值、深刻內涵和文化魅力,實現專業性、交互性、趣味性和可視性的理想平衡。
3.3 以數字化傳播為關鍵途徑
數字化傳播以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工具為載體,通過電子化手段將信息、文化和知識傳遞給廣大受眾,有效打破傳統村落的封閉性。第一,移動終端的普及使每個人都能隨時隨地記錄、上傳、共享傳統村落的文化資源。這種自下而上的傳播方式通過拍照、錄音、錄像等方式,擴大了傳統村落原汁原味的民間文化的傳播范圍,同時彌補傳統村落保護中底層視角不足的問題。第二,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成為信息傳播和交流的重要工具。通過這些平臺,傳統村落文化得以以短視頻和直播形式傳播,展示日常生活、傳統工藝、民俗活動等內容,吸引更多人了解和關心傳統村落,形成更廣泛的社會網絡。第三,數據分析技術的運用使得數字化傳播更為精準,平臺能深入分析用戶行為和喜好,實現個性化的信息推薦。例如,四川省甘孜州利用短視頻直播、電視臺播出專題紀錄片等數字化傳播形式,持續擴大傳統村落綜合影響力;貴州省黔東南州利用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啟動創作黔東南州傳統村落一百期微視頻、微紀錄片、短視頻和攝影展。
3.4 以數字化創新為重要手段
傳統的文化傳承方式,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官體驗上缺乏足夠的互動,容易造成審美疲勞。數字技術與文化產業的結合,催生創新的、智能的、個性的產品與服務。第一,創新文旅融合,充分發揮互動技術應用潛力。隨著聲光電、多媒體等技術的進步,文化和旅游的現場體驗更趨于交互式。利用多媒體設備和全息投影營造氛圍,能優化文化場景與用戶體驗。第二,充分利用5G技術。實現現實與虛擬空間的場景創新,強化高清視頻、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的可視性、沉浸式體驗特性。第三,生產出既受消費者歡迎又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傳統村落文化藝術產品。加快發展數字藝術、數字影視、數字創意、數字動漫、數字娛樂、虛擬數字人等新興文化業態。例如,江西省撫州市堅持做好傳統建筑活化利用,大力推進文化創意和旅游領域的數字化創新,2020年以來全市旅游人數超1.6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200億元;樂安縣傳承發展樂安打船歌、鄉射遺樂、儺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將其融入大型沉浸式實景劇《流芳》。
4 結語
縱使近年來我國科技不斷創新發展,傳統村落文化數字化的需求仍然極大,綜合應用缺乏、數字化技術創新不足等問題亟須解決。此外,要實現數字技術驅動傳統村落文化振興,需要政府、社區和企業共同努力,尤其要鼓勵村民主動參與文化互動,增強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未來,數字技術將繼續在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傳承中發揮關鍵作用,將寶貴的文化遺產傳遞給下一代。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EB/OL].中國政府網,(2022-05-22)[2024-01-18]. https://www.gov.cn/xinwen/2022-05/22/content_5691759.htm.
[2] 劉沛林,李伯華.傳統村落數字化保護的緣起、誤區及應對[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140-146.
[3] 王萍.傳統村落文化數字資源建設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8(7):54-59.
[4] 黃莉華,鄭鵬.人工數字技術在江西古村落鄉土文化中的智慧傳承應用[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9(10):86-87.
[5] 鄭喆人,陶林康,孫力,等.基于增強現實技術的傳統村落文旅產品數字化設計研究[J].建筑與文化,2021(5):156-158.
[6] 徐俊,陶林康,張希雅,等.基于文化特點的村落文化數字活化與保護設計:以新葉古村為例[J].農村實用技術,2022(4):9-11.
作者簡介:吳介一(1999—),女,江蘇常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
王克祥(1978—),男,江蘇南京人,碩士,教授,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鄉村服務設計。
基金項目: 本論文為2022年度江蘇省研究生實踐創新計劃項目“數字技術賦能傳統村落文化振興的研究與實踐”成果,項目編號:SJCX22_0242;2021年度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江蘇紅色文化鄉創轉化與活態傳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1YSB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