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受地理地貌、生活習慣、地方語言的影響,不同地區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民歌,它們各有特點。作為民歌搖籃的山西具有豐富的民歌資源,當地多山地,導致音樂出現隔村不同調、隔山不同曲的現象。而對聲樂學習者來說,只有了解民歌的特點才能更好地唱出各地民歌的韻味。文章探究山西民歌的大致特點,旨在輔助聲樂者在理論上實現整體把握。方法:文章以山西民歌整體情況為突破口,分析山西民歌的分類和語言、音樂特點,并以山西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山歌,如開花調、山曲、卷席片為重點,追溯其歷史并分析其音樂特點,以達到對山西民歌的初步了解。結果:通過音樂本體分析和文獻分析可知,山西山歌題材多為愛情和日常生活。調式以徽調式為主,旋律粗獷跳躍,結構以兩句體為主,語言常使用襯詞以渲染音樂氣氛。結論: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地貌,因此山西民歌種類相較于其他地區更為多樣,音樂唱詞的描述與人們之間的交流類似,襯詞和語氣詞居多,起到強調作用,音樂的形態也與地貌頗為相似,旋律多大跳,音域寬。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山西也憑借其獨特的優勢“養”出一批批優秀民歌。
關鍵詞:山西民歌;山歌;藝術特點;開花調;山曲;卷席片
中圖分類號:J64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6-00-03
0 引言
民歌屬于民間文學的一種形式,能夠歌唱或吟誦,唱詞多為韻文[1]2,是中國音樂體裁之一。音樂織體以單聲部為主,較少有多聲部。演唱形式以獨唱居多,但也有對唱、重唱、齊唱等形式。節拍分為規整型和自由型。民歌短小精悍,樂段內以對稱關系為基礎,內容始終與人們生活保持緊密聯系,是人們集體智慧的結晶。
關于民歌的起源,有勞動模仿說、情愛說、本性說等。多數學者認為民歌起源于勞動。古代人們大多需要一起從事體力勞動,在沒有語言的情況下,大家會叫道“杭育杭育”以協調步伐、增強干勁,最早的民間歌曲——勞動號子由此出現。
民歌分類方法有很多,本文根據體裁將其分為號子、山歌、小調、民間歌舞、少數民族歌舞[1]27。
1 山西民歌的分類與特點
山西作為民歌搖籃的,流傳著許多優秀的民歌,這些民歌是山西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反映了山西人民真實的生活。
1.1 山西民歌分類
由于山西地貌特殊,因此各地區民歌都展現出獨有的風格。晉南民歌情感熱烈,晉中民歌自由靈活,晉北民歌爽朗耿直。
在民歌中,山歌有山曲、開花調、卷席片,號子有打夯號子、打硪號子、船工號子,小調有抒情歌、敘事歌、娛樂歌、俚俗小曲、詼諧歌等,秧歌有祁太秧歌、沁源秧歌、祁縣過街秧歌等,套曲有左權大腔、興縣昆曲、柳林彈唱。
1.2 山西民歌語言特點
1.2.1 方言直白情意深
山西方言屬于北方方言,在語言學上分屬西北方言系,由于地勢特殊,山西各地的方言存在很大的差異。
民歌表情達意緊密依附于唱詞,山西民歌扎根在地方性方言的土壤上,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其歌詞直白露骨,會使用各地特有的方言,但正是這“土掉渣”的歌詞生動傳遞出歌曲要表達的情感,如民歌《交城的山來交城的水》:
交城山來交城水,不澆交城澆了文水,交城山里沒有好茶飯,只有莜面烤酪酪,還有那山藥蛋,灰毛驢驢上山,灰毛驢驢下,一輩子也沒坐過那好車馬。
歌詞生動反映了人們的生活,語言直白親切。其中的“山藥蛋”是山西方言,指土豆,透過歌詞可感受到山西的風土人情。
1.2.2 大量疊字更親切
疊詞早在古代就有所運用,具有加強語氣、增強韻律性的作用。在山西民歌中,疊詞使用頗多。這些疊詞有從古代歌曲沿襲下來的,也有從日常生活所講方言中提取的。疊詞的使用使歌曲更加親切,富有鄉土氣,如民歌《夸土產》:
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清徐的葡萄甜格盈盈,榆次太原祁縣城,拉面削面香煞人。大同的皮襖白格洞洞,平魯的拷撈撈熱格騰騰,陽泉煤燒火不嗆人,平定的沙鍋兀家亮晶晶。高平的蘿卜晉城的蔥,夏縣的蓮菜脆格生生,脆瓜子出在臨縣城,汾陽的白酒兀家實在有名。
疊詞在山西民歌中被大量使用,使歌詞朗朗上口。山西民歌的歌詞大多源于人們的生活用語,展現出山西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對事物的喜愛,真切抒發了勞動人民的心聲,幽默俏皮,富有動感。
1.2.3 襯詞襯字畫龍點睛
襯詞是襯托性語言,襯詞的曲調為襯腔。山西民歌大量運用襯詞襯腔,在突出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同時,點明主題,烘托音樂氣氛,如民歌《桃花紅杏花白》:
桃花來你就紅來,杏花來你就白。爬山越嶺我尋你來呀,啊格呀呀呔。榆樹樹你就開花,圪節節你就多。你的心眼比俺多呀,啊格呀呀呔……
此歌曲襯詞襯腔頗多,每個樂句結束部分都會用“啊格呀呀呔”以充分宣泄感情,每句末尾襯詞的加入使結構更加規整。
1.3 山西民歌旋律特點
由于不同地區的經濟狀況、地理環境、文化傳統、語言、風俗習慣等不同,因此其音樂風格也不同。根據民歌的地方色彩和方言,可將山西劃分為晉西北、晉中、晉東南、晉南四個色彩區(見表1)[2]。
音調結構是指在特定的音階調式基礎上形成的旋律構成原則,其是一個民族或地區豐富音調現象的抽象和概括[3]13。
2 代表性山西山歌曲種及藝術特征
2.1 開花調
2.1.1 開花調歷史
開花調主要分布于山西左權縣。由于這種山歌常以花為創作中心,以花比喻,以花開頭,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大家把這種歌曲稱作“開花調”。
開花調是左權民歌之一,而左權民歌早在宋元時期就有記載。宋元時期戲曲發展興盛,民歌逐漸向戲曲舞臺過渡,后開花調受清代山西劇種之一的中路梆子的影響,在左權得到發展。傳統左權民歌主要有大腔、小調、雜曲。大腔唱詞有完整故事情節,具有敘述性,曲調婉轉,結構規整,較難演唱,因此流傳受限。左權民歌中小調最為出名,其題材廣泛,形式靈活多變,便于傳唱。開花調便是小調中的一種,其結構簡單,旋律俏皮活潑,內容多反映愛情和日常生活。雜曲格律自由,曲譜單一,常即興演唱,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4]。
開花調的發展離不開兩個因素。一是當地傳統文化習俗。山西四周環山,山巒眾多,人口分散居住,民俗活動各有特色,而民歌常與民俗活動有關,因此民歌種類較多。二是人口遷移。一方面,山西地處華夏文化與非華夏文化的交界處,與少數民族交流頻繁,一些少數民族通過聯姻通婚等方式與漢族融合,將少數民族文化帶入山西,與本土文化融合。另一方面,山西地理位置特殊,早年有大量逃亡的難民在此扎根,促進了各地音樂文化的交流。
2.1.2 開花調音樂特征
左權開花調調式結構以傳統五聲性七聲音階為主,多為徵調式。兩音音程關系緊密,較少有大跳,朗朗上口,易于傳唱。音樂結構為三樂句,前兩個樂句一唱一和、一問一答,充分表達情感,第三樂句起到補充、強調的作用[5]。
歌詞第一句用比興手法,以花開頭托物;第二句點題表達男女之情,從而“言志”;第三句常反復第二句旋律或加一句襯詞。
演唱歌詞往往兩句為一韻,用當地方言里的特殊叫法,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疊詞的大量使用體現出當地人獨特的發音方式,也使音樂更加親切[6]。
2.1.3 開花調分類
根據題材、樂曲風格等,可將開花調分為三類。一是“大開花”和“小開花”。其主要根據曲調節奏、風格、情緒區分。前者節拍簡單、曲調柔和;后者節奏明快、情緒熱烈。二是“正開花”和“反開花”。其主要區別為歌詞的邏輯關系不同。前者順應事物發展規律;后者一般前后矛盾,峰回路轉。三是“開真花”和“開心花”。前者指真實的花開;后者使用擬人手法,將一切不會開花的事物比作花,以表達愉快的心情[7]。
2.2 山曲
2.2.1 山曲歷史
山曲主要分布在呂梁地區,包括河曲、保德、偏關、五寨、神池、寧武、靜樂、興縣、林縣、離石等,其中以河曲山曲最為突出。山曲內容多為百姓愛恨情仇,形式短小精悍,語言質樸,熱烈奔放。由于山曲傳唱于田野崖畔,靈活度高,早期無曲譜記載,其歷史很難考證,僅在地方志書找到一些記載。有關山曲民歌歷史引用較多的是明代詩句“戶有弦歌新制曲,兒童老嫗盡歌謳”,詩句出自《河曲縣志》,描繪了幾乎人人都會吟唱民歌之景。還有學者認為山曲是“走西口”時,晉西北民歌與內蒙古民歌交融的結果。“走西口”是明清時期重要的人口遷移活動,恰好與上述詩句對應。因此筆者猜測,山曲最早出現于明清時期。
2.2.2 山曲音樂特征
山曲多為上下呼應的重復性材料的兩句體,文辭以加襯詞襯字的七字句兩句體為主,句幅以4小節音樂材料為核心,使用五聲音階徵調式。其落音以功能性為主,羽調式、宮調式只有功能性落音(落音:京劇唱法中的一種,即在收音處微微往下滑落一點),商調式、徽調式既有功能性落音,又有色彩性落音。轉調形式有兩種,即同主音轉調和不同主音轉調,通過傳統的清角為宮、變宮為角實現。代表性節奏為切分節奏和長短節奏,多一板一眼。旋律線條跳進時不作準備,常采用六七度大跳。襯詞、襯腔等手法使音樂具有說唱性[8]。
2.3 卷席片
2.3.1 卷席片歷史
卷席片主要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與山西接壤的部分地區,題材豐富,包含情感、勞動、敘事、時政、斗爭等。卷席片自1958年出現曲譜收集成果,根據題材內容,按時期劃分為新民歌和傳統民歌。傳統民歌產生于晚清時期,多用于抒發情感,表現生活;新民歌出現在革命時期,內容與政治斗爭相關聯。由此可見,卷席片產生的年代更早,但未能找到相關資料,無從考證。
2.3.2 卷席片音樂特征
山西特殊的黃土地貌對社會經濟、文化生活、民間藝術都有直接的影響。卷席片的流傳以定襄、原平、五臺為中心,按山西民歌色彩區劃分為晉西北區。晉西北自然條件差,植被少,地表大面積裸露,因此民歌呈現出腔調高亢,節奏平穩,曲調粗獷有力、渾厚樸實,音域寬等特點。
卷席片基本為上下兩句體分節歌,上句敘述,下句抒情,結構短小,曲調配以勞動者想表達的內容進行演唱,歌詞質樸深情。調式以商調式為主,多使用五聲音階,少有加變宮的六聲音階。民歌節奏的形成與歌詞語言節奏、人們日常勞動、生活節奏都有緊密聯系。卷席片節奏多是規整節拍,當地以種植農作物為主,勞動節奏較為規律,音樂隨語言變化也是規整型。由于當地地勢復雜,傳遞信息的民歌多在中高音區起音,旋律呈現波浪式下行,以大跨度跳進為主,音樂多為9~11度[3]49。
3 結語
由本文對山西民歌的分析可知,其內容多反映愛情、日常生活,也有特殊時期宣傳抗日救亡的。調式以徽調式為主,旋律線多為寬音列的跳進,這與山西溝壑不平的地貌有關。結構以兩句體為主,襯詞的使用是其區別于其他地區民歌的一大特點。
參考文獻:
[1] 張愛民,陳艷.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21:2-3,27-28.
[2] 李苗苗.山西民歌調式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1.
[3] 張楨源.山西民歌“卷席片”音樂形態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2.
[4] 康慧奇.山西左權民歌“開花調”之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
[5] 喬晨璋.山西左權民歌“開花調”潤腔手法研究[D].吉首:吉首大學,2021.
[6] 馮曉玲.綻放在舞臺上的山西民歌開花調[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1.
[7] 趙男.山西左權“開花調”藝術特色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4.
[8] 劉國梁.山西河曲山曲的旋律學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4.
作者簡介:高劍蘭(1998—),女,山西太原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民族歌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