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隨著城鎮化進程的發展,少子化、老齡化社會問題及亞健康、食品安全問題凸顯,園藝療法作為一種綠色、生態的自然療法,在城鎮生活中逐漸受到重視。文章探究以園藝療法為基礎,以農作物種植為手段的景觀形式,旨在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種舒緩壓力、放松身心的城鎮田園生活模式。方法:文章對園藝療法、居住社區農作物景觀進行解析;分析基于園藝療法的居住社區農作物景觀營造策略,包括創建社區安全共享經濟、構建參與型社區景觀、打造富有美感的可持續景觀;探索基于園藝療法的居住社區農作物景觀營造手法,包括陣列式農作物景觀營造、菜園式景觀營造、花壇式景觀營造。結果:研究發現,基于園藝療法的居住社區農作物景觀營造不僅能豐富居住社區的生態環境,為居民提供更多樣化的參與社區建設的機會,還能夠鼓勵居民之間分享農作物種植經驗和技術,促進社區內部的交流與合作。結論:基于園藝療法的居住社區農作物景觀營造關注農作物景觀的實用性、美觀性和可持續性,通過合理的設計和管理,將農作物景觀與園林景觀相結合,增強社區居民的參與性和收獲感,為居民提供一個宜居、宜養、宜游的優質生活空間,為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可持續的居住社區營造提供參考。
關鍵詞:園藝療法;居住社區;農作物景觀;景觀營造
中圖分類號:TU98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6-0-03
進入新時期以來,生活方式的逐步改變使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越發凸顯。隨著城鎮化率的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差距縮小,越來越多的農業轉移人口定居城鎮,耕種勞作日益遠離人們的生活。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家庭小型化趨勢增強,家庭養老能力減退。糧食安全、食品健康、有機農作物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經濟增速的放緩,工作學習壓力的加大,使越來越多的人迫切尋求和自然的交互。根據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制定了《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指南》,強調要建設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居住社區,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為我國發展基于園藝療法的居住社區農作物景觀營造提供了良好契機。本文闡述園藝療法、居住社區農作物景觀的內涵,分析景觀營造策略、景觀營造手法和價值效益,提出基于園藝療法的居住社區農作物景觀營造的初步想法,以期探索一種能夠舒緩壓力、放松身心的城鎮田園生活方式。
1 園藝療法及居住社區農作物景觀
園藝療法是指通過植物、植物的生長環境以及與植物相關的各種活動,維持和恢復人們身體與精神機能,提高生活質量的有效方法[1]。這種療法不僅通過感官增強身體活力,還通過園藝活動維持和改善身體的基本機能。人與植物建立親密關系,能達到促進新陳代謝、緩解緊張、減輕疲勞、提高生活質量、增強成就感和滿足感、肯定自我能力的目的[2,3]。園藝療法的應用對象不僅局限于特定群體,還包括廣大普通人群,如老年群體、高壓精神人群及亞健康人群[4]。由于功效強且無副作用,園藝療法被認為是解決老齡化、亞健康等社會問題的有效手段之一[5,6]。
居住社區農作物景觀是指在城鎮居住空間中,依據農作物生長規律和農耕文化資源,構建的以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的綜合性、特色化景觀。其結合一般景觀設計和農作物景觀設計,將參與、科普、休閑和娛樂等多種功能融合起來,使社區空間更具多樣性和特色,增強居民的體驗感和參與感。
2 基于園藝療法的居住社區農作物景觀營造策略
2.1 創建社區安全共享經濟
居住社區景觀營造,安全是基本條件。在實施園藝療法的農作物景觀空間中,必須切實保障社區居民的安全。在農作物種類的選擇上,應盡量避免選擇有毛、有毒、有刺、有飛絮、有刺激性氣味的農作物。在人流密集的區域,需要保證場地的平整度和良好的排水條件,盡可能避免高差變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增加過渡空間,方便惡劣天氣的出行,活動場所和景觀空間的設計應盡量簡單,景觀空間的標識牌要做到位置明顯、信息精準、圖文清晰[7]。成熟的農作物可以作為社區居民辛勤勞作的成果進行交易,這不僅能為社區建設提供一種互利共贏的方式,還能為居民提供新鮮、健康的有機綠色農產品。為了讓居民享受到更多便利,還可以通過社區食堂或私人廚房的形式,將有機綠色的農產品轉化成熟食供應給居民。
2.2 構建參與型社區景觀
基于園藝療法的居住社區農作物景觀營造不僅離不開設計師、建造師,還需要社區居民的參與。從選種、松土、播種,到澆水、施肥、收獲,居民參與貫穿農作物的整個生長周期。基于園藝療法的居住社區農作物景觀營造將社區居民作為自然的一部分,引導其參與到景觀空間布局中,使其能夠充分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在景觀空間中,根據社區居民的價值取向與身心需求,提供不同的園藝勞作,能使社區居民的身體得到鍛煉,壓力得到緩解,同時能擴大其社交范圍,使其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體會到收獲的充實感。居住社區的管理方可以構建園藝療法農作物景觀營造活動平臺,園藝療法師介入,成立園藝療法志愿者管理團隊,以居住區景觀環境為基礎,針對性制定園藝療法活動方案,開展個體或團體活動[8]。園藝療法活動方案應易開展,兼具低投入和高安全性,以及趣味性和知識性。
2.3 打造富有美感的可持續景觀
在我國,農事時節非常重要,它關系到農作物的生長和產量。因此,應該遵循農事時節,合理安排農作物的種植和收割。將不同農作物生長周期結合園藝操作,打造豐富多彩的可持續景觀,營造居住社區里的小農園景象。樸質、天然的風貌,是農作物區別于其他綠化植物的特有屬性。觀賞蔬菜作為可供觀賞和綠化的農作物,不僅色彩艷麗富有觀賞性,還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是居住社區農作物景觀不可或缺的部分。根據不同的觀賞角度,觀賞蔬菜可以分為觀葉蔬菜、觀花蔬菜及觀果蔬菜。觀葉蔬菜具有獨特的葉片形狀和豐富的色彩,代表性品種有彩葉生菜、羽衣甘藍、紫甘藍、彩葉菠菜等[9]。觀花蔬菜是指花形可愛、花色繽紛、花香芬芳的蔬菜,代表性品種有荷花、油菜花、黃花菜、韭菜花、食用百合等。觀果蔬菜一般是果實或精致可愛,或色彩鮮艷的蔬菜,代表性品種有五彩朝天椒、風鈴椒、櫻桃椒、黑朝天椒、棗形椒、袖珍雪茄、黃秋葵、觀賞南瓜等。采用觀賞蔬菜與常規農作物輪作種植的方式,能構建出富有動態美感的景觀,營造出視覺優美、嗅覺宜人、聽覺悅耳,且可供接觸食用的農作物景觀。
3 基于園藝療法的居住社區農作物景觀營造手法
相較于植物景觀營造,農作物的種植周期較短,莖葉相對嬌嫩,且更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因此,在農作物景觀營造中應注重植物的搭配方式。盡量豐富植物種類,充分利用高、中、低三個空間層次,合理搭配具有不同生物學特性的農作物,以增強群落的穩定性。這樣的配置方式有助于提高農作物的生長質量,并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根據農作物的生長特點和居住社區不同的空間需求,農作物景觀營造可以分為陣列式景觀營造、菜園式景觀營造和花壇式景觀營造。
3.1 陣列式農作物景觀營造
陣列式農作物景觀營造主要應用于社區道路綠化及片植景觀中。例如小麥、水稻、谷子陣列式種植,幼時可以形成草坪的效果。北方的冬天冬小麥綠意正濃,為肅殺的環境增添了一絲生機,觀賞水稻的色彩改變使空間富有變化。玉米和向日葵陣列式種植能夠形成延伸的廊道,創造幽靜的空間,果實成熟后,居民還可以感受到收獲的喜悅。道路兩旁綠化采用不同品種高度的農作物混合種植模式,形成高、中、低空間錯落的景觀環境。例如銀杏、核桃樹、柿子樹、梨樹、桑樹、棗樹、板栗樹等大喬木形成高層空間的遮蔽效果,蘋果樹、石榴樹、山楂樹、桃樹、杏樹、李子樹、櫻桃樹、木瓜等小喬木打造中層景觀空間,彩葉萵苣、羽衣甘藍,彩葉菠菜、觀賞茄子、櫻桃番茄、油菜花、百合等打造低層地被景觀。
3.2 菜園式景觀營造
菜園式景觀營造是一種獨特的景觀設計理念,它將蔬菜花境、蔬菜綠籬、爬藤農作物等多種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復合式景觀。這種景觀營造手法主要應用于小空間的農作物栽培和園藝操作,目的是幫助社區居民鍛煉身體,緩解壓力,體會耕作的充實感,享受收獲的滿足感。蔬菜花境的栽植一般呈帶狀,講究構圖完整,高低錯落,季相變化豐富又看不到明顯的裸露。要強調菜園的邊界線,一般以綠籬、矮墻、圍欄或建筑物等為背景,搭配外形富有變化的蔬菜,打造出豐富多彩的景觀效果[10]。常用的蔬菜包括多年生的葉菜類、茄果類、甘藍類等。蔬菜綠籬一般種植灌木類農作物,如可食用的茄子、枸杞、朝天椒等。此外,可設置棚架、籬架、圍欄等,為爬藤農作物的生長創造條件。宜選用生長迅速、葉形美觀、花果奇特、病蟲害較少的爬藤農作物營造景觀,如葡萄、扁豆、絲瓜、葫蘆等。
3.3 花壇式景觀營造
花壇式景觀營造主要應用于社區廣場、公園等公共空間,通過在花壇中種植各種觀賞蔬菜,形成色彩斑斕、富有趣味的景觀環境。這種景觀營造手法既美化了社區環境,又為居民提供了觀賞和休閑的空間。在花壇設計中,可以采用對稱、排列、鑲嵌等布局方式,結合不同農作物的生長特點,創造出多樣化的視覺效果。例如,在花壇中心區域種植高大的觀賞蔬菜,如佛手瓜、五彩朝天椒等,在周圍種植觀葉蔬菜、觀花蔬菜等,形成層次分明、色彩豐富的景觀效果。
4 基于園藝療法的居住社區農作物景觀營造的價值
4.1 生態價值
居住社區農作物景觀營造可以使人們居住的環境更加舒適,提高社區生態環境的質量。水系、農園、成片種植的農作物組成的農作物景觀不僅具有觀賞性,還是鳥類和昆蟲的理想繁殖地,為它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舒適的棲息環境。農作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有助于凈化空氣。而農作物蒸騰所產生的水汽,能夠提高空氣濕度,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改善城市小氣候。此外,特定的農作物景觀還能夠減輕雨水徑流對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降低內澇風險。
4.2 療愈價值
園藝療法的療愈價值存在于視、聽、味、嗅、觸五感中,多感知角度的設計有助于豐富社區居民的居住使用體驗,促進兒童的感知發育。不同季節、不同農作物種類的景觀營造,會形成富有變化的色彩,和諧的色調又能夠緩解視覺疲勞。沙沙的風聲、潺潺的水聲與蟲鳥鳴叫聲相互交織,共同構建了一個舒緩身心、平復情緒的聽覺治療環境。要根據氣味特征的不同,交錯種植農作物。味覺感受主要來自瓜果蔬菜的食用。觸覺感受不僅包括觸摸不同質感的農作物,還包括農作物栽培和園藝操作,在生命教育的過程中,這種體驗是有益的。通過農作物景觀營造,人們能夠感受到生命的活力,獲得樂趣,這也有助于深化人們對生命的理解,使其熱愛生活和珍惜生命。
4.3 文化價值
定期舉辦園藝技能培訓和社區主題活動,能提高居民的園藝技能和參與性,增強居民的環保意識和社區的凝聚力。此外,還可以設立農作物交換平臺,開展文化教育和學術討論,鼓勵居民之間分享農作物種植經驗和技術,促進社區內部的交流與合作。為居民闡述當地文化和農耕文化,將其融入景觀營造全過程,能使居民親近自然、認識自然;開展本地區農作物的科普教育,進而激發社區居民對本地文化、農耕文化的熱愛,有助于傳承與弘揚本地文化、農耕文化。
5 結語
園藝療法作為一種綠色、生態的療養方式,正逐漸被我國居民所接受和喜愛。基于園藝療法的居住社區農作物景觀營造,以居民實際需求為導向,關注農作物景觀的實用性、美觀性和可持續性。通過合理的設計和管理,將農作物景觀與園林景觀相結合,不僅能滿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還能創造出富有人文關懷的社區環境。這種農作物景觀能形成較高的生態效益,實現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居民的身心健康得到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得到強調,居民的生活品質得到提高,社區和諧發展得到促進。這充分體現了綠色、生態、人文的理念,也為居民提供了一個宜居、宜養、宜游的優質生活空間,滿足了居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為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模式。
參考文獻:
[1] 李樹華.園藝療法概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9.
[2] 薛濱夏,李同予,唐皓明,等.康復景觀理念在城市居住區綠地規劃設計中的應用[J].建筑技藝,2020(5):54-58.
[3] 肖虹.植物療法在風景園林建設中的應用[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2:10-13.
[4] 魏群星.園藝療法在康養社區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19:5-6.
[5] 李樹華.園藝,使人的身心更健康[J].中國花卉園藝,2018(7):7.
[6] 武青飛.基于園藝療法的居住區景觀改造提升設計:以運城學院馨園小區為例[J].安徽建筑,2022(2):11-13.
[7] 李貝.基于園藝療法的植物景觀設計應用探討[J].南方農業,2022,16(19):247-250.
[8] 蔡玲玲.植入園藝療法的居住區綠化景觀設計[J].花木盆景(花卉園藝),2015(10):41-45.
[9] 崔麗華.觀賞蔬菜種類以及在景觀綠化中的應用[J].分子植物育種,2022,20(19):6609-6612.
[10] 段玲玲.農園景觀在居住區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3:49-50.
作者簡介:謝晨(1992—),女,甘肅天水人,碩士,工程師,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居住區景觀設計、都市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