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我國2011—2021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分析數字化轉型對上市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并從調節模型的角度驗證內部控制缺陷對兩者關系的抑制作用。研究顯示:上市企業推動數字化轉型可以提高自身創新能力,但內部控制缺陷會抑制該作用的發揮;進一步研究發現,內部控制缺陷對創新能力的抑制作用對國有企業更加明顯、對兩職合一企業更加明顯。
關鍵詞:數字換轉型 內部控制缺陷 創新能力 調節效應模型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3-064-02
引言
在當前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企業紛紛加速數字化轉型以迎接迅速變化的商業環境,而數字化轉型被視為推動創新、提高效率和增強競爭力的重要策略。但是,一些企業管理者發現,由于內部控制缺陷的存在,數字化轉型對創新的促進作用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那么是否有足夠的證據能夠來證實內部控制缺陷會抑制數字化轉型的創新促進作用。本文以2011—2021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通過建立內部控制缺陷的調節效應模型,對上述關系進行分析。
一、研究假設
(一)數字化轉型與創新能力
在數字時代,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影響了企業的運行模式,這些技術為企業提供了更多觀測和監控的手段,使企業能夠更準確地了解市場需求、把握創新機會。因此,對于上市公司來說,是否數字化轉型程度越高其創新能力也就越高?本文提出假設H1。
H1:上市公司的數字化轉型程度越高創新能力越高。
(二)內部控制缺陷與創新能力
管理層是創新的直接推動者,但是如果風險和收益不相匹配,管理層會阻礙創新。林鐘高等人(2016)發現企業創新研發活動有很強的信息不對稱性,如果企業存在內部控制缺陷,可能導致權責不清以及信息傳遞失效,導致管理層保守化并出現管理防御行為,從而回避創新,因此本文提出假設H2。
H2: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缺陷會抑制的創新能力。
(三)內部控制缺陷、數字化轉型與創新能力
張成欽(2022)等人發現數字化轉型通過提高內部控制運行效率來推動內部控制質量的提升。但是,數字化轉型會讓內部控制缺陷真正消除嗎?數字化轉型帶來監管效率提升會抵消缺陷存在對創新能力的抑制嗎?因此,本文提出假設H3:
H3:上市公司中,內部控制缺陷會削弱數字化轉型對創新能力的影響。
二、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與樣本選擇
本文以2011—2017年我國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并對數據進行以下處理:剔除上市期間被ST或*ST的樣本;剔除在當年上市、退市的樣本;剔除主要財務數據不全的樣本;剔除金融類公司樣本。共得到了12805條組觀測數據。相關數據均來自國泰安CSMAR數據庫,收集的數據均通過SPSSAU平臺進行處理和統計分析。
(二)變量選取與測量
1.被解釋變量。專利申請總數是指專利機構受理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三種申請數的總和,能較好地反映公司一段時間以來的各類研發創新成果。因此,本文參考劉芳(2019)等人做法,用上市公司及子公司、合營聯營公司的合計專利申請數(Patent1)來衡量企業創新能力。此外為增強研究的穩健性,選取合計專利授權數數(Panten2)作為被解釋變量的替代變量。
2.解釋變量。參照吳非等人(2021)的做法,采用數字化轉型相關詞頻加1后取自然對數的方式作為上市公司的數字化轉型程度(DT1)。該數值越大表明上市公司數值化轉型程度就越高。而在穩健性檢驗中,使用國泰安與華東師范大學聯合開發的數字化轉型指數(DT2)作為自變量的替代變量。
3.調節變量。按照內部控制缺陷嚴重程度的不同,內部控制缺陷分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內部控制缺陷,本文為平衡不同行業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環境的差異,參照顧奮玲等人(2018)的做法,將內部控制缺陷作為一個虛擬變量,當企業自我評價報告中披露出內部控制重大缺陷或者重要缺陷、一般缺陷時,將內部控制缺陷(ICD)賦值為1,否則將內部控制缺陷(ICD)賦值為0。
4.控制變量。為了提高研究精度,對可能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產出的其他因素進行控制,主要包括:企業規模(Size)、財務杠桿(Iev)、營業收入增長率(Growth)、是否為國有企業(Soe)、總資產凈利率(Roa)、經營活動現金流比例(Cashflow)、獨立董事比例(Indep)、總經理與董事長是否兩職合一(Dual)、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Top1)及年份(Year),以上控制變量在模型中省略為Control項。
(三)模型構建
為驗證假設H1,檢驗公司數字化轉型(DT)對創新能力(Patent)的影響,構建模型:
Patent=β0+β1DTi,t+∑βnControli,t+ε(1)
為驗證假設H2,檢驗公司內部控制缺陷(ICD)對創新能力(Patent)的影響,構建模型:
Patent=γ0+γ1ICDi,t+∑γnControli,t+ε(2)
為驗證假設H3,檢驗公司內部控制缺陷(ICD)在數字化轉型(DT)對創新能力(Patent)的調節效應,本文構建模型:
Patent=δ0+δ1DTi,t+δ2ICDi,t+δ3DTi,t*ICDi,t+∑δnControli,t+ε(3)
三、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對樣本數據描述統計發現,專利申請數(Patent1)的平均值為89.876、中位數為23、標準差為447.828,說明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具有較高創新能力,但各公司之間的創新能力存在較大差異。數字化轉型程度(DT1)的最大值為5.976,而平均值為1.089,中位數為0.693,這說明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數字轉型程度較弱,差異較為明顯。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ICD)的平均值為0.291、中位數為0.00,說明在2011年到2017年間大部分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水平較好(結果見表1)。
(二)回歸分析
對構建的模型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可知:(1)數字化轉型與創新能力的回歸系數為23.638,且在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表明上市公司的數字化轉型程度越高,就會具有較高的創新能力,假設1驗證。(2)內部控制缺陷與創新績效的回歸系數為-32.205,且在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表明了上市公司有內部控制缺陷時,其創新能力就相對越低,假設2驗證。(3)數字化轉型和內部控制缺陷的交乘項(DT1*ICD)與專利申請數(Patent1)的回歸系數為-24.973,且在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表明上市公司有內部控制缺陷時,數字化轉型對創新能力的正向作用就會減弱,假設3驗證。
(三)穩健性檢驗
為提高研究和嚴謹性,本文采取替換被解釋變量、替換因變量、滯后一期的方式重復進行回歸分析,均通過了穩健性檢驗(結果見表3)。(1)用專利授權數替換專利申請數,交乘項(DT1*ICD)與專利授權數(Patent2)的回歸系數為-12.633,且在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2)用數字化轉型指數(DT2)替換數字化轉型詞頻(DT1),交乘項(DT2*ICD)與專利申請數(Patent1)的回歸系數為-2.875,且在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3)將專利申請數滯后一期(Patent1t+1),交乘項(DT1*ICD)與滯后一期的專利申請數(Patent1t+1)的回歸系數為-15.991,且在5%顯著性水平上顯著。
(四)異質性檢驗
為進一步研究內部控制缺陷在不同主體之間的影響程度,本文按照Soe(是否為國有企業)、Dual(上市公司是否兩職合一)分組進行調節效應檢驗(結果見表4)。(1)國有企業的交乘項(DT1*ICD)與專利申請數的回歸系數為-48.306,在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而非國有企業的交乘項(DT1*ICD)與專利申請數的回歸系數為-20.659,在5%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兩者在回歸系數和顯著性水平的不同,說明內部控制缺陷抑制數字化轉型創新作用的程度不一致,可以看到內控缺陷的創新抑制作用在國有企業中更明顯。(2)同理,兩職合一的企業的交乘項(DT1*ICD)與專利申請數的回歸系數為-50.807,且在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而兩職分離的企業的交乘項(DT1*ICD)回歸系數為-11.431,且在5%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說明內控缺陷的抑制作用在兩職合一的上市公司中更明顯。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文以我國2011—2021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分析數字化轉型對上市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并從調節模型的角度驗證內部控制缺陷對兩者關系的抑制作用。研究顯示:上市企業推動數字化轉型可以提高自身創新能力,但內部控制缺陷會抑制該作用的發揮;進一步研究發現,內部控制缺陷對創新能力的抑制作用對國有企業更加明顯、對兩職合一企業更加明顯。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實施數字化轉型的公司不能忽視存在的內部控制缺陷。數字化轉型在當前環境中發揮了很大作用,使公司能夠更高效地運營。但是管理層必須要意識到數字化轉型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內部控制存在的缺陷,相反數字化轉型是一把放大器,會放大運營的內在缺陷。管理層必須審視現有內控體系,只有確保內部控制健全有效,數字化轉型才能真正發揮作用,為企業創造更大價值。
二是國有企業要更加注重內部控制的提升與優化。作為政府在經濟領域的延伸,國有企業不可避免帶有行政色彩,這也導致了國有企業創新動力上的先天不足,而當數字化技術廣泛運用時,內部控制缺陷對創新動力的抑制可能會更嚴重。因此,國有企業要注重內部控制的提升與優化,一方面強化現有監管模式,使內部控制效果更加顯著;另一方面簡化管理體制,激發員工的創新活力。
三是兩職合一的企業要優化內部控制防止管理層和決策層對創新研發的干擾。一些企業為提高效率,將管理職能和決策職能合并在一起,但該模式對創新研發活動將帶來負面影響。在考核壓力和內部控制缺陷同時存在的情況下,管理層可能為短期利益對創新進行干預,影響創新活動的進行。因此,兩職合一的企業應優化內部控制,建立獨立的決策機制和評估體系,保障創新研發活動能夠得到適當的資源支持和決策支持。
參考文獻:
[1] 林鐘高,陳俊杰.管理防御、企業研發投入與內部控制治理[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6(10):52-59+3.DOI:10.16292/j.cnki.issn1009-6345.2016.10.13.
[2] 張欽成,楊明增.企業數字化轉型與內部控制質量——基于“兩化融合”貫標試點的準自然實驗[J].審計研究,2022(06):117-128.
[3] 劉芳.研發投入、市場競爭與公司創新能力研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9(08):29-33+3.DOI:10.16292/j.cnki.issn1009-6345.2019.08.02.
[4] 吳非,胡慧芷,林慧妍,等.企業數字化轉型與資本市場表現——來自股票流動性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1,37(07):15.
[5] 顧奮玲,解角羊.內部控制缺陷、審計師意見與企業融資約束——基于中國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J].會計研究,2018(12):77-84.
(作者單位:山東農業大學 山東泰安 271018)
[作者簡介:1.楊旭(1996—),男,回族,山東省菏澤市人,山東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實務;2.崔紅(1972—),女,漢族,山東省聊城市人,碩士生導師,山東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會計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實務。]
(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