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進步帶動了時代的迅速發展,對外交流日益頻繁,達爾克羅茲的體態律動在中國涌現了許多相關的研究和學習機構。體態律動被教師廣泛地應用于課堂上,隨之而來的是使用體態律動時課堂上出現的常見問題。本文根據在體態律動課堂上的觀察,分析在課堂上所出現的一些問題,并加以具體的課例探究如何將體態律動更有效地運用于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使體態律動能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達爾克羅茲認為單純的教或學習音樂,而不帶入身體的律動是孤立、不全面的。針對這一點,達爾克羅茲提出了“體態律動”的教學法。“體態律動”是讓學生最直接的體驗音樂的教學方式,通過聆聽音樂刺激聽覺、產生印象,再加入動作表現音樂,以學生產生的印象引導出概念,把音樂知識相聯系,使之獲得理性認知。它從學生的音樂本性出發,把多種藝術結合,培養學生的樂感、創作力、表現力,這種綜合培養的教育符合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宗旨。
體態律動融入小學音樂課中的價值
一、促進情感表達和社交能力的發展
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課中的應用,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獨特而豐富的情感表達平臺。通過身體的律動,學生能夠更直觀、更深刻地感受音樂所蘊含的情感,進而培養和提高情感表達的能力。體態律動通過動作的生動表達,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的情感內涵。音樂作為一種情感的藝術語言,通過旋律、節奏和和聲傳遞著豐富的情感信息。而體態律動作為一種非語言的表達方式,能夠更加貼近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通過與同學一起參與體態律動活動,學生在實踐中培養了社交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在音樂課堂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集體舞蹈或合唱活動,要求學生協作完成一定的體態律動動作。這樣的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對音樂的熱情,也促使他們在協同努力中培養了團隊協作的精神。在共同追求完美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傾聽他人的意見、互相支持,不僅促進了班級的和諧氛圍,也為日后的社交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提高審美素養和藝術修養
體態律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融入小學音樂課程,為學生提供了感知和理解藝術的新途徑。通過參與體態律動,學生能夠提高對藝術的敏感性,培養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藝術修養。體態律動通過視覺和動作的結合,讓學生更深刻地感知音樂的美感。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視覺效果較強的音樂作品,如交響舞蹈、音樂劇等,通過體態律動來呈現音樂的情感表達。學生在動作的表演過程中,通過身體感知音樂的旋律、節奏和情感變化,從而加深對音樂的藝術理解。這種視覺與聽覺的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對藝術作品整體的感知能力,提升審美素養。
三、全面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體態律動的參與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和自律能力。通過律動,學生能夠釋放身心壓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全面促進身心健康的發展。體態律動作為一種鍛煉身體的方式,對學生的身體素質有著積極的影響。在音樂課中,通過一些簡單而富有律動感的舞蹈或動作,學生能夠鍛煉身體的協調性、靈活性和耐力,從而全面促進身體素質的發展。這對于小學生階段正值生長發育期的特點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體態律動的鍛煉,學生能夠培養良好的體態和協調的運動能力,有助于預防兒童常見的姿勢不良問題,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體態律動在課堂實踐運用中的問題
隨著體態律動教學法的普及,教師對它已不再陌生,許多教師在音樂課堂上采用體態律動教學法豐富課堂,并且體態律動融入課堂也確實卓有成效。但是在實踐教學期間,筆者發現體態律動在課堂實踐運用過程中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教師缺乏隨機應變能力
部分教師,尤其是沒有經驗的新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靈活地運用體態律動教學法。教師在上課時往往照著自己的教案設計走,對于課堂上的突發狀況不能及時解決。例如,教師教給學生們一個節奏型,采用雙手拍桌子敲打節奏的律動給歌曲伴奏,此時學生開始互相比較敲桌子的聲音,課堂變得混亂又躁動,教師隨即跳過了這個內容,進入下一環節。這堂課教師雖然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是,在教學過程出現問題時,教師不能隨機應變地拿出解決方法。
二、師生缺乏互動交流
在教育實習的課堂觀摩以及我自己的課堂實踐中發現師生間缺乏相互交流、互動的問題。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確加入了律動,但是,教師大多作為旁觀者看學生表現音樂,然后進行評價,并沒有主動地參與到學生當中。例如,教唱課《春來了》,在最后總結的時候,教師把一節課所學的內容以組合形式讓學生展現出來,學生分別用敲擊節奏、表演舞蹈動作、演唱《春來了》的形式展示。原本這個總結應該是一個亮點,以這種形式回顧了課堂所學,然而,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充當了指導者的角色,沒有參與到學生中,和學生一起表演。于是,教學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
三、偏離音樂課堂教學內容
即興創作是體態律動中的訓練內容之一,教師在音樂課堂上為了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往往會設計讓學生即興創作或即興的表演。然而,一些教師在設計即興創作環節時沒有環繞音樂的特點,偏離了音樂教學的內容,演變成了只是為了設計這個內容才有的環節。比如,有次,實習老師上了一節“八音和鳴”,講到鐘子期和俞伯牙的古琴曲《高山流水》時,她請了兩名學生進行即興表演,該教師設計的即興表演是讓兩名學生照著PPT念臺詞,再加上一些表演動作。雖然,這個實習老師給了學生自由發揮想象的表演空間,但是念臺詞的設計和音樂學科特點脫離,給人感覺突兀且不知此環節設計的用意所在。這種現象在教學過程中較多的存在,教師在設計教案時沒有緊扣教學內容,或是偏重環節設計豐富課堂,不能抓住以音樂學科特點為核心。
體態律動融入小學音樂課中的有效策略
一、把握課堂,明確教學目的
卡爾·奧爾夫說:“兒童音樂教學的起點不是音樂課,而應該始于游戲。”這說明了小學音樂教育中讓學生“玩起來、動起來”的重要性。但是在學生動起來進行游戲時難免會使課堂變得吵鬧,那么,教師對課堂的掌控力也是很重要的。
成功而有秩序的課堂要求教師不僅要以動起來的游戲形式教授知識,調動學生積極性,同時要在課堂比較亂時把握課堂,明確教師本堂課的教學目的。例如《春來了》中節拍的教學,一開始,教師讓學生以拍腿拍桌子的形式敲擊節奏型,此形式會讓他們互相比較誰拍打的聲音更大,課堂瞬間亂成一團。這時,教師首先應該維持課堂秩序,不能讓課堂脫離了控制,待學生安靜下來,教師要明確此環節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感受3/4拍強弱的節拍規律,因此,教師可以立即更換敲打節奏的形式:強拍拍手,弱拍拍腿。這樣的話學生在玩中感受到了3/4拍的節拍規律,教師更能維持好課堂的秩序,達到這節課的教學目的。
二、樂器合作教學,教師主動參與
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使用樂器,培養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意識,讓學生體會到團隊合作使樂曲的演奏更為飽滿,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采用樂器合作教學時,最主要的是教師一定要和學生一起來完成,教師不僅是指導者,也應該是參與者,教師和學生成為合作伙伴,課堂才能更好地流動起來。比如在《春來了》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歌曲提升環節請了幾個同學分別演奏鈴鼓、碰鈴、沙錘這幾種簡單樂器,其他的同學演唱歌曲,教師自己演奏手風琴,且教師在演奏手風琴的同時也會在教室里走動,和同學們互動。不僅課堂氛圍融洽,教師的主動參與讓學生也變得主動。由此可見,教師的參與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緊貼教學內容,突出音樂學科特點
如今,許多教師也將即興創造體驗式的教學應用在課堂上,在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可能因考慮不全面,即興創造過程中沒有聯系教學內容,不能很好地突顯音樂學科特點。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創編內容和教學內容相聯系,且不能脫離音樂,要以音樂為中心。例如,《春來了》一課中,請學生自主創作歌詞,將教師PPT框中選定的歌詞改編成自己寫的,并請學生唱出來。既給了學生自己創作的機會,教師也緊緊地圍繞音樂的主線,沒有將音樂與創編脫離。
作為一名教育者,教師的教育就是要喚起孩子內心對美好事物的欲求,而音樂本身所具有的美,更值得教師將它傳播給孩子們。體態律動的確給小學時期的音樂基礎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臺。通過身體感知音樂,激發孩子向學的狀態,培育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這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體態律動融入小學音樂課堂給音樂課堂注入了新鮮的活力,而我們在使用這種教學方法時,根據實際的課堂教學情況,合理適當地進行教學設計,使小學音樂課堂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得到有效的解決和完善。
作者簡介:
周可欣,女,湖南人,研究生學歷,從事音樂教育。作者單位:廣州市黃埔區東薈花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