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斌 中國科大馬克思主義學院
我們先來猜個謎語吧。 這個謎語的謎面是:"正看一大片,側看一條線,遇火能燃燒,遇水容易爛。 "請問,它是什么呢?
對了,是紙! 那么紙究竟有什么了不起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造紙術發明的歷史。
要是沒有紙,那可就麻煩了。用什么來記事呢?人們找來找去,最后將目光落在繩子上,他們有辦法了——結繩記事。
于是,古人為了記住一件事,就在繩子上打一個結。以后看到這個結,他就會想起那件事。如果要記住兩件事,他就打兩個結;記三件事,他就打三個結……但是,如果他在繩子上打的結多了,就容易弄混了,他想記的事情也就記不住了。所以,這個辦法雖然簡單卻很不靠譜。
后來,古人在金屬器皿上刻字來記事,這些在金屬上刻的字就被稱為金文。
一進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大門,就會看到大廳正中擺放著一件像澡盆一樣的青銅器,叫虢(guo)季子白盤(圖1)。它出土于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后被運至肥西,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你可不要小瞧這個"盤",它可是國家一級文物呢!盤的底部刻著一百多個漢字,那就是金文。

圖1 虢季子白盤
那么,古人能不能用比較便宜的材料來刻字呢?
可以。一位名叫王懿榮的學者無意中發現了一個驚天大秘密。
1899 年夏天,王懿榮得了瘧疾,家人就給他抓藥治病。一次,他看到在一味名為"龍骨"的中藥材上,似乎有刻畫的痕跡,他不禁感到驚訝。再仔細一看,這些刻畫的符號,類似金文。王懿榮很激動,立馬讓家人去藥堂,把那些刻畫文字的龍骨全部給買了下來,進行研究。
王懿榮拿起這些被敲得零零碎碎的“龍骨”,用放大鏡逐塊逐字地仔細端詳,對照古籍文獻的記載,深研細究。最后,他莊重宣布:這些龍骨上鐫刻的“畫紋符號”是商代中后期文字。這就是震驚當時學術界的大發現——甲骨文。
王懿榮發現的甲骨文,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具有重要的價值。不過,甲骨文是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為了寫字,殺戮了那么多的動物,這個代價實在太大了。那么,有沒有更廉價的書寫材料呢?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紙"字。
"紙"字可能在西漢就出現了。學者許慎把"紙"字收入了《說文解字》,還進行了解釋。他說,“紙”字的左邊是“系”旁,右邊是“氏”字。古時候,“氏”字是婦女的代稱。這也就說明,最原始的“紙”實際上是屬于絲一類的絮,是婦女在繅絲的過程中得到的。
古人養蠶,蠶長大后吐絲結繭(圖2)。人們把蠶繭浸泡進熱水里,然后抽取蠶絲,這叫"繅絲"。繅絲以后,水面上會漂浮一層薄薄的絮狀物,人們用竹篩把它撈取出來,反復多次后,就會形成“絮紙”。當然,"絮紙"是不能拿來寫字的,但是它輕薄柔軟,可以用來包裹物體。

圖2 蠶吐絲結繭
這個發現給了人們很大的啟發。他們把一些富含纖維的植物切斷、蒸煮、舂搗,然后用竹篩在水中撈取,竟然也弄出了柔軟的“紙”。1957 年5 月8 日,在西安東郊的灞橋磚瓦廠,人們在取土時,發現了一座西漢墓葬??脊殴ぷ髡咴谀怪械囊幻肚嚆~鏡上,剔下來一些附著其上的麻類纖維紙的殘片,大大小小有80 多片。經鑒定,這些"灞橋紙"的主要成分是大麻纖維,還有少許芒麻。這是當時所見世界上最早的紙片,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不過,灞橋紙只能用來包裹銅鏡,還不能用來寫字。真正解決問題的是東漢時期的蔡倫,那他是怎么造出紙的呢?
據史料記載,蔡倫大概13 歲就入宮做了太監。由于忠心耿耿,才華出眾,皇帝命蔡倫兼任尚方令,掌管尚方。尚方擁顯赫的權勢和雄厚的財力,這就給蔡倫提供了許多便利,他注意到了造紙。據推測,當時人們可能已經用紙來寫字了,這是比簡牘更加方便的書寫材料。但是,當時的紙主要是麻紙,不僅產量低,質地也比較差,不太適合書寫。
蔡倫決定對造紙術加以改進。他召集工場的能工巧匠們,反復試驗,先是革新原材料,用上了樹皮、破布、破漁網等材料。工匠們把這些原材料剪斷切碎,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后,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蔡倫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舂搗,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后再用竹篩把這黏糊糊的東西撈起來,等干燥后揭下來就變成了紙。
紙終于被造了出來!公元105 年,蔡倫將造紙的方法、過程寫成奏章,連同造出來的紙張呈獻給皇帝(圖3)。漢和帝試用了紙之后,大加贊賞,詔令朝廷內外使用并推廣。人們便把蔡倫造出來的這種紙稱為"蔡侯紙”。

圖3 蔡倫造紙
蔡倫造出來的紙,質地輕薄,又有一定的強度,很適合書寫,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再加上造紙的原料來源廣泛,價錢便宜,有些還是廢物利用,因此紙得以大量生產,一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