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是國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但令人擔憂的是,從學生健康成長態勢看,結果并不能令人滿意,尤其是在青少年體質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教育改革的成效并不顯著。導致青少年身心健康突出問題的原因復雜。但是,毋庸置疑,運動不足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直接原因。
依照國家相關文件,學生在校期間,保證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是一項“硬規定”。為保證學生有充足的運動時間,教育部門倡導家長安排學生居家體育鍛煉或者參與校外運動。但事實是不僅時間得不到保證,更嚴重的是,在僅有的時間內,運動質量也得不到保證。運動不足、運動質量不高僅僅是表面現象,深層次的緣由是學校體育的弱勢地位。而導致學校體育弱勢局面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教育評價導向的偏差。一直以來,以文化考試成績為唯一依據的高考升學制度設計,從根本上削減了體育的地位,其影響深遠。第二,教育法規建設落后于學校體育實踐發展。規定指導學校體育工作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1990年)頒布至今超過30年,有關學校體育工作的一些基本的規定始終沒有依規施行。第三,體育教師配置數量不能滿足課時需求。
強化學校體育、補齊教育短板,任重道遠。進入新時代,黨和政府從國家建設、社會發展和青少年成長的角度出發,從頂層設計上,密集出臺各項政策、規定,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構建了良好的教育生態,整體推進了素質教育發展。近年來,學校體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強,如體育課時占總課時的10%至11%,僅次于語文、數學;體育場地器材設施等硬件配置達標率超過95%以上;體教融合持續推進,學校體育出現良好發展勢頭。基于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和及時回應人民群眾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迫切期待,下一步素質教育的改革,要以強化學校體育為抓手,充分發揮體育的獨特作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至關重要的是,要破除刻板印象,全面認知體育的價值。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的重要價值不僅僅在于讓學生學會體育的知識、掌握體育的技術技能、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更重要的是,體育是培養高尚品德、健全人格、頑強意志、責任意識、抗挫折能力、溝通交往能力、生存領導能力等不可替代的教育手段。運動是促進孩子全面發展的“健腦丸”“育心丸”。就心理健康而言,無論是心理問題的預防還是心理問題的解決,體育活動都是第一重要和有效干預的手段。
體育的獨特作用要能夠得以充分發揮,當下,要瞄準學校體育最緊迫之事精準攻堅。其一,改革考試評價手段,從完善體育中考入手,讓學校體育“長出牙齒”。其二,破除制度障礙,千方百計增加運動時間,每天一節體育課。其三,配齊配強體育教師,爭取用五年時間補足體育教師的缺額,同時,要推進體教融合政策落地,以購買服務的方式推動中小學校設置體育教練員崗位,提高體育師資配置和專業水平。其四,出臺學生體育運動意外傷害保險機制。學生體育運動意外傷害保險是學校體育的“交強險”,是新時代強化青少年體育的“兜底”保障。
(本文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