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鈺
廣袤山野里,鑼鼓聲聲,一群男女老少圍聚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馬爾鍋莊傳習所前,吹起螺號打起鼓,輪番和歌對舞。天地廣闊,四季更迭,馬爾村古往今來的日常,在莊重豪邁的歌聲里和人們“迎面撞懷”。
歌酣舞濃間,圍觀者不禁發出疑問:一個僅有4個村民小組,轄區面積20.83平方千米的小村莊,如何讓地域文化“活”起來?他們又是如何發動村里超過五分之一的村民,靠自己力量共同排演一出不遜色于專業院團的實景劇《馬爾娃》,讓馬爾鍋莊“飛”出大山?
夜幕籠罩群山,一束燈光打亮馬爾鍋莊傳習所前的廣場,表演者徐徐走出,拉開實景劇《馬爾娃》的序幕。
謝小波是小金縣宅壟鎮黨委書記,也是這部實景劇的發起人。他介紹,在當地方言里,鍋莊稱“達爾嘎”,“達”即興旺發達,“嘎”是高興或高興地跳舞之意。舊時,馬爾村人在婚喪嫁娶、春耕秋收等民俗慶祝活動時,圍繞室內外篝火所舉行的歌舞表演,在歲月流轉里,逐漸形成相對穩定的體系,并演變為今天的馬爾鍋莊。
2017年,成都市新津縣(今成都市新津區)人民政府出資,為當地援建了建筑面積1900平方米的馬爾鍋莊傳習所。如今,這里已成為集鍋莊文化展示、舞蹈排練、村史館、便民服務中心等為一體的多功能文化傳習基地。
有了傳習所,如何讓馬爾鍋莊真正地“活”起來?謝小波想到排一出實景劇,“希望通過戲劇傳承優秀地域文化,也希望小山村被更多人看見”。
在大眾看來,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演戲劇多少有點天方夜譚。不過,謝小波卻逆流而行,他堅信小山村也能開出戲劇之花,讓“烏托邦”變成現實。這樣的堅信源于獨特的地域文化。小金縣宅壟鎮屬高山峽谷地帶,這里居住著不少藏族居民。山高峽深,地理原因導致這里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小,也孕育了特色鮮明、風格濃郁的馬爾鍋莊音樂歌舞。每逢喜慶佳節和民間傳統聚會,當地男女老少便會跳起優美的馬爾鍋莊。2007年,馬爾鍋莊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現有州級非遺傳承人2人,縣級非遺傳承人1人。
2022年初,依托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爾鍋莊打造的實景劇《馬爾娃》進入籌備階段。
一塊戲劇的小石子扔進河流,泛起層層漣漪。從1個村民到10個村民……最后,竟有60余個村民自發報名要排演這部劇。其中,年齡最大的70多歲,最小的25歲。“為了避免演出中有人因事缺席,還有不少村民要求來做替補演員。”這樣的熱情,讓所有人都吃了一驚。
馬爾鍋莊縣級非遺傳承人牛文武更是激動得幾晚都沒睡好。“這么好看的馬爾鍋莊,只藏在小山村太可惜了,可不得好好做,把馬爾鍋莊展示給更多人看。”牛文武說。
楊安貴是馬爾村鍋莊協會會長,也是實景劇《馬爾娃》的演員之一。他回憶,考慮到村民都非科班出身,“野生”戲劇團要演好一出劇,就要少點“噱頭”,回歸真實生活。
這是一臺以馬爾村人一年四季生產生活為故事主線,全方位展示當地生產生活方式、禮儀習俗、歌舞文化的實景劇。從故事情節到舞臺設計,全部由當地村民來共同參與、共同支招。
為了精益求精,意見“交鋒”成為常態。在展現春耕這一環節時,謝小波和牛文武希望取消春耕播種的唱詞,讓演出更為緊湊。楊安貴卻堅持這段不能刪除,否則就喪失了當地文化特色的原汁原味。最終他們保留了這段唱詞。
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婚俗上哪些歌詞加入,哪些歌詞取消,村民都逐一推敲。
馬爾村的村民并非聚居。馬爾鍋莊傳習所在山腳,不少村民卻分散住在山上。“要把村民都接到山腳下排練,有時候單程就要1小時的車程。”盡管困難重重,兩個月的排練時間里,村民在沒有任何報酬的情況下,卻鮮有人缺席,大伙兒樂此不疲。
“有好奇,有熱情,更多的還是大家的心擰成一股繩,想給游客們看看,我們的馬爾鍋莊有多美。”楊安貴說。
2022年7月,這臺表演時長約40分鐘的實景劇《馬爾娃》終于正式上演。該劇分四個篇章,分別展示當地迎賓儀式、春耕、夏耘、秋收的情景。捻羊毛、打連枷等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習俗一一亮相。
楊安貴說,在當地,鍋莊類型異常豐富,有嫁人的鍋莊、修房子的鍋莊……“雖然動作大同小異,但歌詞卻不一樣。在實景劇上演前,我們專門做了收集整理工作,目前整理了200多首。”《馬爾娃》就展示了其中部分鍋莊文化。同時,原生態實景劇無論服裝、道具、歌舞、禮儀、習俗等都以流傳千年的當地文化為原型,把諸如喝咂酒等藏在民間未被外界所知的零散民俗,統一在一個空間和時間里展現出來。
一部實景劇,像打開了一扇窗,讓村民看見日常熟悉的文化生出的別樣魅力,在增強文化自信的同時,也讓他們自發當起行走的地域文化“推薦官”。
四川旅游學院文旅傳媒研究院執行院長晉超點贊,“這場生長于田野的實景劇,以戲劇賦能鄉村文化振興,帶領村民們共同感受戲劇之美,為鄉村美育打開了一扇窗”。
(摘自《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