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霞,周也荻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0)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內許多高等院校開展了各種類型的醫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與試點工作。當前,我國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已逐漸形成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為依托、注重臨床實踐和技能培養的專業學位碩士(以下簡稱專碩)[1],以及以醫學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為導向的學術學位碩士(以下簡稱學碩)[2]兩大類。自從2015 年國家出臺相關政策以來,臨床醫學專碩研究生教育開始實行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的“并軌培訓”。專碩的培養以臨床實踐為導向,以各專業臨床醫師的執業需求為目標,在碩士研究生學習期間,要求其完成不少于33 個月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輪科計劃,輪訓期間需要跟隨帶教教師,在臨床工作中通過管理患者、協助和參與門診急診工作等不斷進行學習與實踐。在讀期間,需要取得執業醫師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碩士學位證和研究生畢業證,完成“四證合一”的培養目標。與專碩不同,學碩的培養著重加強科研方法和相關基礎理論的學習,以提升學生從事創新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及相關素養[3]。在實際培養過程中,許多學碩研究生主要在實驗室學習相關科學實驗方法和技術,并基于臨床醫學各亞專業的特點,完成相關的實驗室研究工作(如動物、細胞和分子生物學實驗等),并據此撰寫學術論文。因此,雖然同為臨床醫學專業,這兩類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式及相應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研究表明,在醫教協同的背景下,由于臨床和科研時間沖突、系統性科學研究方法課程不足和部分醫院的臨床研究資源有所欠缺等原因,臨床醫學專碩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響[4]。為了提升臨床醫學專碩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有教師采用了聯合組會的方式,在學生滿意度、學術活動參與度和成果產出等方面均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5]。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生物醫學研究面臨著缺乏能夠在不同學科之間有效工作的科學家的問題,世界各國的諸多醫學教育工作者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采取了教育教學改革的嘗試。例如,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設置了轉化醫學研究碩士課程,通過十余年跨學科培訓的模式,為醫學研究培養了新一代研究人員[6]。加拿大Schulich 醫學和牙科學院通過鼓勵學生主導舉辦包括衛生行業從業人員(含醫生)和研究者共同參與的系列研討會,提升了醫學生(加拿大的醫學教育制度下,醫學生的培養均為在完成大學本科階段課程學習后才開始的研究生教育)和學術型研究生對于轉化醫學的認識,并積極引導兩種不同類型的學生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有效的學術合作[7]。與此同時,在我國“雙一流”建設的大背景下,學術型醫學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養仍需進一步通過跨學科合作培養模式,并強化臨床轉化醫學研究,促進創新性醫學人才的培養,并提高醫學科學研究的水平[8]。
在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教育中,專碩培養的核心目標是掌握臨床醫學知識和常見疾病的診療方法、提升臨床實踐能力,同時需掌握基本的臨床科研方法,具備一定的臨床科學研究能力。學碩培養的核心目標是掌握醫學科研方法,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對于學術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學碩和專碩的培養側重點不同,但對于這兩種類型的碩士研究生教育來說,科研能力和創新思維的訓練和培養都必不可少。
針對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和教學過程中,仍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當前我國臨床醫學專碩教育實行的是“醫教協同”培養模式,臨床輪轉和培養具有較為統一的方案和要求,但是專碩研究生的科研培養方案暫無統一和規范的標準。因此,到學位論文開題、答辯等階段,相較于學碩研究生,不少專碩研究生的科研訓練及能力培養的不足就逐步顯現出來。由于沒有統一規范的標準和要求,部分專碩研究生以臨床工作任務繁重為由,重臨床、輕科研,學習期間無法得到系統連貫的科研訓練,也就無法具備開展臨床科研所需具備的能力[9]。第二,在專碩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雙軌合一”的培養模式中,部分大學附屬醫院和教學醫院將專碩培訓等同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專碩學習過程中僅進行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所要求的臨床技能培訓,缺乏基礎而必要的科研能力訓練,對學位論文的撰寫和未來的科研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難[10]。第三,對于部分學碩研究生而言,由于入學后的主要任務在實驗室完成,沒有經歷過相應的臨床診療技能的培養,許多學碩研究生把學習和關注的重點僅局限于基礎研究上,有的學碩研究生可能對于自己所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和臨床用藥原則等方面沒有系統和清晰的認識。因此,可能出現對于臨床研究和轉化醫學研究的概念和方法認識不足,在知識體系和科研思維上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在當前臨床醫學各學科的研究生教育中,各院校主要采用單一的研究生導師負責制,一名碩士生導師往往需要在繁重的臨床和科研工作之余指導多名碩士研究生,教學和工作壓力較大[11]。由于部分醫學院校專碩和學碩研究生導師的評定標準和職稱要求有所不同,不少導師只能主要培養專業學位或學術學位其中的一種類型碩士研究生,且導師自身在臨床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專長各有不同。在這種單一的培養模式下,部分專碩研究生無法通過加入高水平科研團隊、平臺和項目得到較好的科研培養與訓練,而學碩研究生也可能缺乏接觸和參與較為規范化的臨床研究項目的機會。這些限制不僅不利于臨床醫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訓練與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也無法滿足當前我國“雙一流”高校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目標要求。近年來,為了不斷提高臨床醫學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完善臨床醫學專碩和學碩這兩種不同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方案,我國許多大學和醫學院校進行了各種類型的醫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例如,有院校提出“雙導師制”,即每個研究生有兩名導師負責,一名科研導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和一名臨床導師(臨床訓練指導醫師)[12]。其中,科研導師的職責重點在于培養研究生的科研思維和相關技能,而臨床導師的職責重點在于教授研究生臨床醫學理論,并提升其臨床實踐技能。兩名導師根據其學術背景,實現優勢互補,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臨床實踐能力[12]。然而,這種培養模式也可能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導師“灌輸式的教學”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限制了專碩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空間,而兩名研究生導師因各自工作任務繁重,也可能導致權責不明確,對負責培養的研究生互相推諉的現象[13-14]。此外,為了解決專碩研究生臨床工作任務重、缺乏單獨整塊時間進行科研培訓的困難,有院校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開展線上教學活動。專碩研究生在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臨床工作之余,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如工作日的晚上、周末),通過網絡教學平臺進行科研相關培訓與學習。然而,這種零碎的學習缺乏良好的科研氛圍,難以培養系統的科研思維和規范的科研技能。針對專碩及學碩研究生不同的科研培訓目標和要求,可通過調整課程設置,加強科研基本素養及創新能力培養。例如,專碩研究生除學習臨床醫學專業理論課程外,應加大諸如醫學統計學、科研設計、科研論文寫作等科研方法學課程和講座的比重;還可以在臨床學習與工作之余(如周末),安排部分專碩研究生去實驗室觀摩和學習,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和生物醫學實驗方法(如實驗動物模型的建立、細胞培養、ELISA、Western-Blot 等),有利于他們在臨床學習和工作中更深層次地認識疾患并思考臨床問題[9]。
為了進一步探索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及協作能力的有效培養途徑,結合教學研究型醫院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工作實際和現有條件,可以考慮在現有研究生導師制度的前提下進行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建立以“專碩+學碩”導師組共同指導為基礎、以“專碩+學碩”聯合課題小組為特色的新型科研能力培養模式,現將其具體構想闡述如下。
根據臨床醫學各學科、亞專科和研究方向的特點,在資源交叉互補、雙向選擇、自愿參與的前提下,由以學碩培養為主的科研型導師和以專碩培養為主的臨床型導師共同組成導師組,在導師組的聯合指導下,由專碩和學碩組合建立聯合課題小組,每個小組參與的研究生原則上為2~4 名,以保證聯合課題小組的互補性和每一名研究生的參與度。
隨著我國高校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科交叉與融合已成為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的重要途徑。由于當今醫學院校的許多科研項目也具有學科交叉性,在成立包含學碩與專碩研究生的聯合課題小組時,也可以根據雙向自愿的原則,采取臨床醫學不同學科間融合的模式。例如,眼科學導師和兒科學導師聯合培養,建立聯合課題組,共同研究小兒眼病及全身情況的相關因素等,這樣就可避免不同學科之間專業知識缺失的情況。對于不同大類學科間的交叉研究問題,也可試行臨床醫學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課題組合作,以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為導向,將臨床醫學、基礎醫學或生命科學學科乃至工程相關領域學科的優勢方向進行交叉融合,達到資源互補,精心設計交叉學科科研項目,獲得解決臨床問題的科研新發現和新成果。在這一過程中,臨床醫學研究生有機會與來自其他學科的研究生共同學習和開展科研工作,達到培養復合型醫學人才的目的。
因為導師所在課題組之間的研究方向有差異,導師組需要在聯合課題小組成立之初就進行全面商討,結合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及研究生的興趣,專碩、學碩研究生與導師組共同討論,規劃合理的研究方向,擬訂包括臨床研究及基礎或應用研究在內的復合型研究計劃,并就研究計劃的可行性及創新性等問題進行文獻查閱與調研。全體課題小組成員集體討論,營造良好的科研與學術氛圍,提升碩士研究生的科研參與感,充分發揮研究生的主觀能動性,并在具體研究的過程中對研究計劃進行動態調整。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避免研究過程中出現權責不清、相互推諉等情況,特別是在科研論文和專利的署名和排序等問題上產生糾紛問題,應將具體分工落實到位,并制定符合課題組實際情況的科研進度等的相關細則和方案,針對學術成果的分配方案等問題達成共識。
專碩及學碩研究生在導師組指導下,按照共同制定的研究計劃,發揮全體師生各自優勢,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其中,臨床相關研究內容由專碩研究生主導,主要包括在臨床實踐中收集病例的相關資料、中長期隨訪、采集所需臨床樣本等,協助學碩開展部分應用性實驗研究;學碩研究生主導開展以動物、細胞和分子生物學實驗等相關的基礎研究內容。在研究過程中,專碩和學碩研究生及導師組應相互協作,取長補短,共同學習,尤其是針對研究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應定期進行深入交流探討,共同攻克學術難關,按時保質完成所制定的研究計劃。在這一過程中,學碩研究生可以通過參與臨床患者的資料收集和隨訪,加深對于疾病和臨床研究方法的認識;專碩研究生可以利用周末或業余時間,到實驗室協助學碩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并同時學習相應的基礎科研實驗方法。為了更好地跟進研究進度,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創新及寫作能力,應定期召開師生共同參與的聯合學習組會(原則上可每周或兩周召開一次),對接項目研究進度,共同學習與該課題相關的文獻及研究方法,提出研究中遇到的問題,并共同尋找解決方法,達到教學相長、共同進步的目的。在師生聯合學習組會的過程中,研究生可提出研究難點,導師給予引導性意見,幫助研究生尋找到解決難點的方向,同時有助于研究生形成嚴謹系統的科研思維。在此過程中,專碩和學碩研究生也應充分了解合作者的研究進度,并積極參與,共同掌握臨床研究和基礎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相關概念。
在此基礎上,研究生應在導師組指導下,學習和掌握科研寫作的基本方法,并通過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高水平學術論文或專利材料的寫作,積極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共享學術成果。
因為部分導師僅招收學碩或專碩研究生,在上述方案中,由臨床工作經驗與閱歷、學術背景和研究側重點不同的兩位導師(一位臨床型導師,一位學術型導師)組成聯合課題指導小組進行培養,不失為一種合理且具有創新性的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方案,具有實踐價值。通過上述培養模式,專碩和學碩研究生及導師組共同參與聯合課題小組的科研訓練,可分別發揮各自的專業特點和學術優勢,同時相互借鑒各自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經驗,全過程參與臨床研究和基礎研究的探索中,培養研究生較為完整的醫學科研理論體系和思維方法,達到提升科研能力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
在當前醫學院校開展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專碩+學碩” 聯合課題小組的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新模式,優化專碩和學碩這兩種臨床醫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方案,使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掌握較為扎實的醫學科研理論、較高的科研素養,培養高水平醫學人才,為我國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