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穎
摘要:“雙減”旨在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培養興趣,提升綜合能力,讓學生真正回歸校園,沉浸于課堂學習中,為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助力。新形勢下,教師要掙脫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秉持“雙減”理念,將學生放在中心位置,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研契機,讓他們在多視角的挖掘探索中獲得多重能力。要主體突出,切準學習視角;目標精準,明晰教學方向;問題簡約,指引文本思路;活動豐富,激活學生欲求;結構順暢,延展訓練維度。
關鍵詞:“雙減”;語文課堂;教學策略;優化;提質增效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0-006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福清市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雙減背景下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策略研究”(審批編號:FQ2022GH10)研究成果之一
“雙減”政策背景下,如何巧妙設計,規范引導學生,讓他們科學規劃學習過程,以一種輕松愉悅的狀態投入到知識學習和探索中,需要教師從多重視角出發,找到突破點,提升教學實效性[1]。作為一門基礎教育階段的必修學科,語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涵蓋的知識面極廣,內容非常豐富,需要識記的知識點較多。在“雙減”政策的輔助下,創優課堂設計,整合教學資源,對課堂展開優化升級是非常必要的。少而精的教學內容,短而新的教學形式,才能真正激活課堂,實現提質增效。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說明“雙減”背景下如何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減輕負擔,提高學習效率。
教學發展,觀念先行,教育觀念對教學方式方法具有宏觀指導的作用?!半p減”背景下,教師要更新教學思想,將生本理念貫徹到教育教學活動的始終。教師要用新的教育思想武裝自己,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良好的心態點撥學生,啟迪學生的思想,讓師生關系呈現出和諧狀態,再激發學生從不同維度和視角出發,對知識展開自主探尋。
學生動力引擎啟動需要一個觸動點,興趣激發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在興趣的帶領下,學生被動學習狀態被打破,能夠主動探索未知領域。例如,在《七律·長征》一課的課堂預習中,教師可讓學生熟讀這首詩,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語感,熏陶情感。朱自清先生曾在《論朗讀》中指出:“讀的用處是最大的,成功的語文教學一定是重視讀的?!睂W生大聲朗讀,自然能感受到語言的獨特魅力,情感逐漸被激活,思維引擎快速啟動。讀的形式多樣,教師可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將傳統讀的形式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給學生呈現出獨特的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2]。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先從整體出發,對這首詩進行分析:這是毛澤東同志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借精練的語言,將紅軍長征的戰斗歷程展現出來,贊頌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然后,教師可針對學生對長征那段歷史沒有過多的感知,無法精準把握詩的情感和內涵的學情展開教學,讓學生多體驗、多感知。當學生有了具體感知,情感受到觸動,自然能夠多角度把握文本,進入知識的核心。
“雙減”的本質就是體現教育主體性,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就是釋放學生主體活力,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可能。為此,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避免單純從數量角度出發進行作業設置,使學生在重復而大量的作業中完成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要通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使學生主動進行探究和思考,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高質量的學習,順利完成知識遷移、內化,對文本內容和主旨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雙減”旨在減輕學生的負擔,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恢復教育生態。“雙減”政策實施之前,一些教師過于追求成績,使教育呈現出短視化、應試化特點,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和提升[3]?!半p減”為教育可持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環境。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并不意味著目標達成度要降低,相反,教學任務的精準度、教學目標的清晰度必須更高。因此,教師必須對教學目標展開精準化設計。美國教育家布盧姆認為,目標是預定的教學成果。沒有目標的加持,教學就是一句空話。想要精準定位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評估教情學情,對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打造高效課堂作鋪墊。
教師要想展現真正意義上的高品質課堂,必須從目標設置出發,給出指引。例如,在《竹節人》一課的備課環節,教師應對文本展開深度解讀,在挖掘探索中明晰教學目標,進而對教學路徑展開宏觀設計規劃。這篇文章趣味靈動,通過對制作竹節人、斗竹節人、老師沒收竹節人、自己偷偷玩竹節人等內容的描寫,表現了童年游戲帶來的快樂,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童年的無限懷念和眷戀。深入閱讀文本后,教師可著手教學目標的制定,給學生以具體化、針對性的指引。操作過程中,教師不應直接從這一課的內容出發設定目標,而應結合單元整體目標進行考量和設計。本單元的閱讀訓練要素為“根據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教師可結合單元主題設定單篇教學目標,使其符合單元閱讀訓練要素。單純從知識學習的角度出發設定目標不是明智的選擇。要想真正發揮目標功用,教師一定要以單元整體目標為依托,再結合單篇文章的內容特點和屬性進行調整,以更好地對接課堂,讓教學展現出勃勃生機。
教學目標的設置不是隨意的,它要有一定針對性、指向性、具體性,必須著眼于學生的學,而非教師的教。語文本身就是一門工具性學科,教師應從可觀察、可操作、可檢驗的角度出發,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引。此外,教學目標的設置不僅要從單課目標出發,更要從單元主題出發,給學生提供更加清晰的學習思路和導引。在多元教學目標的指引下,學生能更好地對文本內容展開梳理,使知識探究變得輕松簡單,學習呈現出最佳狀態。
以問題為線索將課堂教學串聯起來,讓知識形成一個鏈條,使學生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這就是問題教學法。問題教學能夠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是能夠彰顯教學思路的具體形式,它借具體可感的問題,打破了按課文順序逐段講讀的限制,讓學生進入深度閱讀和思考狀態。疑問、矛盾、問題是思維的觸發器[4],環環相扣的問題能將學生的認知和思維引向文本深處。為了提升課堂實效性,幫助學生進入思維認知活躍狀態,教師可從文本內容出發設置問題,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在問題解決中探索思悟。采用問題引導課堂并不是要“滿堂問”,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一個個解決。否則,操作方式相對低效,學生僅僅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學習,學習效果無法得到保障。少而精的問題能夠對學生產生正向引導作用,不會使學生產生排斥心理,教學品質自然得到提升。
要想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教師可通過質疑問難的方式,給學生提供學習探究思路。例如,教學《窮人》一課時,教師可以題目為指引,啟動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知:“在你的心中,什么樣的人才算是窮人?”學生七嘴八舌地討論著,他們的認知不同,表達的內容自然存在較大差異。討論活動結束后,教師可從文體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對文本展開梳理:“這篇文章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篇短篇小說,既然是小說,那就要厘清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請大家用不同顏色的筆進行標記,將小說三要素涉及的內容圈點勾畫出來?!痹趯W生積極主動的探索和挖掘中,課堂教學順利開啟。問題導學目標清晰,能夠給學生帶來直觀感知,教師根據學生認知特點,結合文本相關內容,以一個看似宏觀籠統實則蘊含諸多知識點的問題將學生的文本閱讀推至新的階段,能使學生主動思考,增加思維深度。在閱讀感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產生疑問。學生提出疑問一定是在閱讀思考的過程中,產生思維阻滯,這是學生靈活思維的體現。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提問、主動質疑,發展學生的思考能力、認知能力、問題解決能力。
“雙減”背景下,守住學校、課堂主陣地才能守住“雙減”的底線,將“雙減”政策真正落到實處,真正讓教育回歸本源初心[5]。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準確地把握教學時機,適時而教,有效投放問題,給學生帶來多重體驗和感悟。在啟發學生思維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設置難度適中的問題,恰到好處地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讓全體學生都獲得發展。
“雙減”背景下,作業量減少了,要想對學生展開更好的引導,必須提升課堂實效性。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如何有效規劃設計課堂,需要教師細細琢磨,深入探索。教學任務化、任務活動化已經成為教學必然要求?;顒邮峭苿诱n堂教學順利開展的強大力量,豐富多彩的活動呈現,能夠給學生帶來更深刻的觸動,讓教學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6]。學生的認知基礎呈現出差異性、獨特性,他們因為生活、學習經歷的不同,感知文本的能力、學習興趣都會存在差異。面對學生的獨特屬性,教師在設置活動時要因人而異,設置多元化活動,并適當增加活動的數量,從“質”“量”層面出發,滿足不同認知層級學生的多種需求。
語文工具性特點要求教育教學活動必須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而語文教材本身就是個豐富的資源寶庫,囊括眾多素材和信息,這就為活動設計提供了素材和資源。例如,教學《開國大典》一課時,教師可結合教學需要設計兩個學習任務,每個學習任務下面包括若干活動。在活動的指引下,學生不僅能夠完成文本感知理解,還能學到寫作的方法。自主閱讀、整體感知環節的活動設計可相對簡單,到了體會情感主旨的環節,教師可直接放手,以演繹活動對學生展開學習指導。一些學生認為表演就是根據文本信息,將人物相關語言復述出來。其實不然,真正有效的演繹一定是在文本內容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獨特的認知,在表演中獲得更深切的體悟,進而對接課文內容。為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文本,揣摩人物心理,體會人物動作。學生對演繹活動感興趣,教師可抓住學生愛表現的心理,給他們提供展示平臺。在表演環節,學生創意不斷,有的小組從服裝道具上下功夫,有的學生進行語言創新,融入自己的理解和體悟。
“雙減”旨在讓教育回歸本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為此,教師應通過設置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推進。如果活動難度系數極大,學生容易產生畏懼心理,活動效果會大打折扣。因此,教師應綜合考量多種因素,設計契合度較高的活動,確保教學向著縱深維度推進。
以往教學實踐效果不顯著,一方面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調動,另一方面是教學設計較為單一,缺乏創新活力。作為課堂的主導者、組織者,教師的教學思想、理念會對課堂產生極大影響。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部分教師將教學重心放在了知識傳授上,教學流程過于簡單[7]。教學設計的固化嚴重影響著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探研熱情的迸發。從教學結構體系著手,對課堂展開整體規劃、建設是有必要的。教學導入、自主閱讀、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這些環節要清晰呈現出來。有了清晰明確的教學環節支撐和輔助,學生才會在參與中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教學效果才會更加顯著。當然教學環節清晰只是一個基礎,在操作過程中,教師還要“理清核心主線”,進而對教學過程展開優化升級,最大限度優化教學效果。
一節高質量的課程,一定是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在教師設計好的教學主線的引領下,構建課堂認知體系的過程。因此,語文教學流程升級,必須結合學科本身的知識點,做出有效規劃[8]。例如,《故宮博物院》作為一篇說明文,文章條理清晰。為了推動課堂順利進行,教師應統籌設計,把握教學流程。教師應精簡導入環節,可借助多媒體播放相關視頻,讓學生切實感受故宮博物院建筑群宏大的規模和建筑的精美。受到直觀立體形象的觸動,學生學習探究的熱情迸發,順利進入文本深探狀態。為了幫助學生快速進入文本核心,教師可將自主閱讀與合作探究的教學環節進行合并處理。這樣的操作簡化了教學流程,讓學習變得輕松自如。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教師可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并對學生展開學習指導。在生生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學生的認知層級迅速提升,對文本有了整體把握。小結提升環節,教師則設計開放性任務,讓學生在自主挑選中提升實踐運用能力,實現知識遷移,如“請從下面的選項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將文本內容形象生動地展示出來。這樣的設計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學生參與熱情極高,紛紛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有的學生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選擇了繪畫的方式,將顏色、線條進行融合,在創作中展現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有的學生選擇思維導圖的方式展現文本信息,體現故宮博物院的布局。學生進入互動環節,學習思維活躍起來,課堂訓練漸入佳境,學習氣氛輕松,與“雙減”政策高度契合。
為了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教學活動必須在“雙減”政策的指導下進行。小學階段,學生認知維度較窄,對于復雜的教學環節往往容易存在排斥心理。教師要考慮學生的需求,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善于利用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多種教學方法,設計多種學習任務,讓教學過程更加流暢,教學順勢推進,使學生獲得全方位的感知,從而使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在實踐中逐漸凸顯出來。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從多維度出發,給學生提供清晰明了的學習方向,突出教學主體,切準學生的學習視角,設置精簡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有的放矢,在此基礎上設計簡約具體的問題,指引學生的閱讀思路,讓學生有更加清晰的認知,還要豐富活動形式,讓教學結構更加流暢,優化教學效果。將“雙減”政策融入語文教學實踐中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需要統籌規劃設計,教師要真正理解“雙減”的實質,抓住語文學科特點,讓課堂教學提質增效不會成為一句空話。
參考文獻:
[1]吳玲.“雙減”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變革[J].江蘇教育,2022(17): 6-7.
[2]葉秀寶.語文作業設計“減負增效”的時間視角[J].福建教育,2022(31):22-24.
[3]于四偉.“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化策略[J].甘肅教育,2023(15):116-119.
[4]楊瀟.“雙減”背景下語文閱讀教學“少教多學”的研究[J].成才之路,2023(26):89-92.
[5]林梅容.“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實踐探究[J].名師在線,2023(24):47-49.
[6]楊正.“雙減”背景下優化語文課堂效率的有效路徑[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23):77-80.
[7]薛漢榮.“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中高年級閱讀教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教師,2023(24):30-32.
[8]施匯.立足“雙減”提質增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作業設計及思考[J].新教師,2023(03):53-54.
Optimization of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Strateg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Reduction"
Lin Wenying
(Chongwen Primary School, Fuqing City, Fujian Province, Fuqing 350300, China)
Abstract: "Double Reduction" aim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more time for independent learning, cultivate interest, enhance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and enable them to truly return to campus, immerse themselves in classroom learning , and contribute to creating a good educational atmosphere. In the new situation, teachers need to break free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ideas, adhere to the "double reduction" concept, place students at the center, provid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and enable them to acquire multiple abilities through multi perspective exploration. To highlight the subject and align the learning perspective; Accurate goals and clear teaching direction; Simplify the questions and guide the texts thinking; Enriching activities and activating student desires; Smooth structure, extending training dimensions.
Key words: "Double Reduction";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strategies; optimization; improv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