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娟娟,吳定英,袁華男
(南通市纖維檢驗所,江蘇 南通 226011)
紗線作為紡織工業的基礎原料,其質量直接影響到后續紡織品的質量和性能。然而,在紗線生產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紗線疵點的產生不可避免[1]。這些疵點不僅降低了紗線的品質,還可能嚴重影響紡織品的質量。因此,深入探討紗線疵點產生的原因并進行詳細分析,對于提高紗線質量和優化紡織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紗線生產各工段生產區域溫濕度的差異,紡紗過程中產生的紗線疵點數量會出現隨機性波動,影響檢測數據的客觀性,具體反映為九級“紗疵”(紗線疵點的簡稱)分級上有差異[2]。因此,需對同原料、同批次、同支別的“10萬m紗疵”做4次檢測,取其平均值作質量數據[3],大部分具有代表性的“10萬m紗疵”數據分布在A3、B3區域[4],所以各牽伸區域的牽伸專件、牽伸系統需分段把控,確保專件質量、使用周期及牽伸系統專件的保全、保養工作符合質量要求。在運轉過程中,確保各工段各通道光潔,嚴格按照標準操作,同時做好各車臺的“防疵”“捉疵”尤為重要。
紗線疵點是指在紗線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各種不符合質量要求的缺陷。根據性質和表現形式,紗線疵點可分為多種類型,如粗節、細節、棉結、毛羽等。這些疵點不僅影響紗線的外觀質量,還可能降低紗線的強度和均勻性,從而影響紡織品的性能。
原料是紗線生產的基礎,其質量直接影響紗線的質量。如果原料中存在雜質、結頭、色花等問題,那么紡紗過程中容易出現疵點。此外,原料的纖維長度、細度、強度等性能指標也會影響紗線的質量,例如纖維長度過小、細度過小或強度過低的原料容易導致紗線斷頭和毛羽增多。
2.1.1 棉花
棉花的短絨率較高,雜質較多,成熟度及軋工質量不高,斷裂強度低,容易產生“紗疵”,因此,應將短絨率控制在14.5%以下,成熟度控制在6 600左右,斷裂強度不低于28 cN/tex,纖維長度不低于28.0 mm。
2.1.2 化纖短纖
化纖短纖中并絲、倍長(含超長)超標,開松度不合格,單強低(含單強CV值),含油率不符合季節溫濕度變化要求(纖維素纖維的干、濕單強差異大),也容易產生“紗疵”。因此,應杜絕并絲和倍長纖維,超長纖維率不超過1.0%,為提高秋冬季紡紗質量,需減少繞皮輥繞羅拉引發的“竹節紗”“大肚紗”等“紗疵”,化纖短纖含油率需偏高一點(3.2%左右)。
2.2.1 梳棉工段
梳棉工段是紡紗的“心臟”,其分梳質量決定成紗的內在質量。由于其針布狀態差及各型號配置不合理、分梳轉移不恰當、工藝不良及工藝上車不符合要求,容易產生“紗疵”。
2.2.2 并粗
結合器位置移動且有瑕疵,錠殼不符合要求,也會產生“紗疵”。
2.2.3 細紗
細紗是影響紡紗質量的關鍵工段,其鋼領、鋼絲圈搭配不合理且超周期使用,導紗鉤、隔紗板有痕有傷,錠子水平不符合要求,前后皮輥、皮圈不符合標準,牽伸與加捻系統不良,同樣容易產生“紗疵”。
2.2.4 通道
通道不光潔,有絆花、蓄花現象,各牽伸區域衛生工作不能確保全員全面全過程符合質量要求。
九級“紗疵”對布面外觀的影響程度和產生原因如表1所示。

表1 九級“紗疵”對布面外觀的影響程度和產生原因
為確保原料質量符合生產要求,工廠應從采購環節開始加強質量控制:選擇信譽良好的供應商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對原料進行嚴格的檢驗和篩選;對不合格原料采取退貨或降級使用等措施;對原料進行合理儲存和保管,以防變質等問題發生。
工廠配棉時,在保證原料成本的前提下,優先選擇成熟度良好、短絨率低的材料作為主體成分。為保證配棉成分的穩定性,主體原料比例保證在35.0%以上,每次原料更替比例在10.0%以內,并根據車間具體生產周期更替間隔時間為新成分至成筒后延10天,以防筒紗產生“色圈”。如考慮生產成本,更換質量等級次一級原料,將其比例控制在6.0%以下,杜絕“笛管花”“廢粗紗”“蓋板花”,重新擺盤使用,回卷、回條(扯短至1尺之內,1尺約為33.3 cm)、清花落棉、梳棉車肚花(需刺滾機開松一遍)需重新打包且擺盤比例控制在1.0%以下。
為確保設備性能穩定并降低故障發生概率,工廠應定期對設備進行檢修保養,包括清潔潤滑部件、更換磨損件等;對關鍵部件進行重點監控并及時處理異常情況;引進先進設備,以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穩定性;加強操作工培訓,以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對設備性能的了解程度等。
設備運轉狀態的完好性極其重要,尤其要求打手、釘板銳利無卷齒;塵棒光滑無倒刺、無掛花;剝棉刀完好、無返花;針布平整鋒利。采用純棉硬度HRA60°、纖維素短化纖硬度HRA67°軟膠管,增加牽伸前區、鉗口對纖維的包纏,減少細紗粗細節,增加對三角區包圍弧,減少毛羽棉結;皮輥無凹陷、無傷痕;皮圈無龜裂,各打擊、梳理元件符合工藝上車要求;合理安排鋼絲圈使用周期和型號的配置,鋼令表面光潔平整,在600倍鏡下無方向性“魚尾紋”和潛在脫屑;表面粗糙度為0.144 5 μm,內跑道深度大于0.2 mm,以減少毛羽和棉結的產生;粗、細紗搖架前、中、后壓力比例為14(12)∶7∶10,既能保證對浮游纖維的有效控制,又有一定的彈性,減少粗細節。
工廠根據生產實際情況及產品需求,合理設置紡紗工藝參數,包括牽伸倍數、加捻速度、卷繞密度等;對工藝參數進行動態調整,以適應原料性能波動和生產環境變化;引進智能控制系統,以實現工藝參數自動優化調整等。采取以上措施,可以提高產品質量穩定性并降低能耗成本等。
相關人員要確保機械一直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加強各工段溫濕度控制、清潔工作,嚴格執行運轉操作規程,防止形成“紗疵”,對于已形成的“紗疵”,可以根據其形態和危害程度進行有選擇性的清除,發揮自落筒清紗器的功能。
隨著清鋼工序的展開,纖維受到的打擊增加,易受傷,至后道經過并條、粗紗、細紗工序的牽伸,纖維斷裂產生短纖維形成“紗疵”。因此,清棉工段在確保混合、分解質量的前提下,做到恰好的打擊至關重要。棉纖維采用“三刀三箱”工藝配置;A006(A035)、A036、A092這3只棉箱使纖維充分混合,大、小兩只豪豬打手和綜合打手保證纖維充分開松,除雜。A035剝棉刀隔距縮短至3.0 mm,A076剝棉刀隔距縮短至1.6 mm,避免返花造成纖維反復搓轉,使后道產生紗疵;小豪豬打手速度為900 r/min,豪豬打手速度為700 r/min,防止對纖維打擊過度。纖維素纖維、短化纖剔除小豪豬打手采用“兩刀三箱”短流程配置,豪豬打手改為梳針打手,利用梳針對纖維梳打結合的特點,減少打擊點,降低打擊力度。其速度降至600 r/min,以確保纖維素纖維、短化纖在充分混合和開松中減少纖維損傷。鋼絲車要避免纖維過度重復梳理,加強纖維從刺輥到錫林、從錫林到道夫的轉移,以減少斷裂纖維及損傷纖維。合理配置針布,齒高保持在25 mm,避免纖維充塞針齒,確保針布梳理質量。錫林針布與道夫針布工作角差值以為15°為佳,錫林與刺滾速比不低于1.65,以減少纖維反復梳理次數。錫林針布密度要求純棉800"、纖維素纖維600"、短化纖400"~500",以保證分梳質量,提高棉條內在質量結構,減少后道“紗疵”。
為創造良好的生產環境并減少外部干擾因素影響,應加強生產車間清潔衛生管理工作,包括定期清掃地面灰塵污垢、清理機器表面油污雜物;保持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以保證纖維性能穩定和設備正常運行;安裝空氣凈化裝置,以去除空氣中的塵埃粒子等。以上措施可以改善空氣質量并降低污染風險等問題發生的概率。
車間空氣調節:擺盤棉包提前3天進清花工段附房進行吸濕平衡,有助于提高纖維可紡性,減少“紗疵”,使清鋼、粗細工段半制品纖維保持在吸濕狀態。
標準:清鋼工段相對濕度在55.0%左右,粗紗工段為66.0%~70.0%,細紗工段為55.0%~57.0%。
實際經驗操作:以棉卷不粘卷、梳棉棉網平穩不起浮、粗紗皮輥前口至錠翼假捻器段張力松緊適當不飄頭、細紗不繞羅拉皮輥為準控制。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原料、設備、工藝、環境和操作等各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引發紗線疵點的產生。這是工藝、機械、操作等基礎工作的綜合反映,也反映了企業的技術與管理水平。為了提高紗線質量,必須對這些因素進行全面分析和有效控制。布面“紗疵”的數量與形態直接影響面料的手感和外觀,分析“紗疵”產生的原因并加以控制是提高紗線質量的重要工作。工廠應通過九級“紗疵”分析,有效掌握“紗疵”形成的規律,結合面料外觀“紗疵”形態找出成因,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和控制,進而有效提高紡紗生產中捉疵、防疵的工作質量,減少布面疵點,提高布面質量。
未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紡織工業的發展,期待更加智能化、自動化的紡紗設備和工藝出現,以便更好地解決紗線疵點問題并提升整體產品質量,同時也希望相關行業標準和規范的制定能更加完善和科學化,為紡織工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