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慧,李 正
(蘇州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染繪,在中國古代書籍上稱為“畫繢”,其歷史源遠流長,始于人類早期的黥面紋身風尚。遠古時期,為了對野獸起恐嚇作用,同時作為氏族間相互區別的標志,人們會在軀體上涂繪各種花紋圖案,從而形成了染繪雛形。隨著紡織品的出現,染繪在服裝設計中得到廣泛應用,逐漸發展為服裝的染繪裝飾藝術。
顧名思義,染繪是一種使用染與繪的裝飾方法,需借助工具和相應的染料、涂料及輔助材料,是將染料直接畫在織物上構成一定紋樣和裝飾肌理的工藝,是典型的“技術+藝術”的表現方式,其能在正確運用染繪科技成果的前提下根據創作設計的需要進行自由表現。該技法與傳統中國工筆畫技法、水彩畫技法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不同的是染繪技法與工藝、目的相關聯,會因為媒介、承載物與工藝過程導致最終效果有所區別。染繪織物在經過一系列處理之后能基本保持織物原有的質感[1],并且經得起反復洗滌,且染繪成品具有美觀性、實用性、藝術性,不同于千篇一律的工業產品,滿足了人們對個性化的需求,深受人們的喜愛。
2.1.1 獨特性
染繪具有其他絲綢印染方式沒有的獨特性,普通印染方式需要經過設計、試樣、開版、調色、前整理、印花、染色、后整理等程序,適合批量化生產的產品。染繪與機械印染不同,其受圖案套色與工藝的限制,只能作連續圖案或小幅圖案印染,在絲綢服裝設計中的表現受限,染繪更具自由性,其工藝技法與表現形式豐富多彩,與不同質感的絲綢面料相結合可以形成極具個性的服裝。設計師可以完全根據設計想法,采用染繪工藝大膽盡情地發揮和表達,賦予每件服裝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
2.1.2 藝術性
藝術創作是追求美的過程之一,而美是以某些形式展現的。絲綢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其飄逸柔美的姿態和細膩光潔的觸感符合中國人溫婉含蓄的審美。絲綢本就是一種特殊美的載體,其本身的肌理美與染繪結合碰撞形成了繽紛的藝術效果,水色淋漓、濃淡相宜、情趣盎然,給人豐富的視覺感受。染繪的藝術美與絲綢高級的質感交相輝映,既具有色彩表現的固有美,又增添了質材與色彩空間混合的輝映之美,形成了一種別具一格的藝術表現形式。
2.2.1 圖案的合理布局
染繪不要求圖案的連續性,設計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靈活、自由地分布圖案。如何將染繪圖案合理布局在服裝設計中,這也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目前,市場上大多數絲綢服裝的圖案裝飾以傳統紋樣元素為主,排列工整、煩瑣復雜、缺乏創新。設計師在將染繪圖案應用于絲綢服裝中時,可以根據不同風格、款式進行創新排布,同時注重整體的布局和細節的變化,最大限度地發揮染繪在絲綢服裝上的裝飾優勢,提升作品的美觀性與獨特性。
2.2.2 色彩的合理搭配
染繪在絲綢服裝設計中的應用需要考慮色彩因素。絲綢面料對于色彩的吸收率、反射率較高,而絲綢染繪大多色彩鮮艷,進而對配色要求更加嚴格。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需要根據設計主題分析冷暖傾向,選擇貼合主題風格的色彩,同時注重色彩搭配的律動感,可由色彩的飽和度和明度按規律地漸變或者配色結合表現。另外,選擇的配色也需要分清主次,各色所占位置和面積最好按接近黃金分割線比例關系進行分配,更易產生和諧美與秩序美[2]。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現代人對服裝的要求不再只為了遮體避寒,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大眾對服裝產生了美與個性的追求,他們對服裝的設計概念、造型款式、顏色圖案都提出了更高、更獨特的需求。絲綢染繪服裝的定制性和不可復制性是其在市場上最大的優勢,可以根據客戶的喜好、想法或特殊要求進行繪畫和設計制作。這是現代印花機械設備不具備的優勢,大部分機器印花制作的絲綢圖案效果單一、規則,缺少設計感與藝術感,而染繪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因此,從業者可以運用染繪工藝提高絲綢服裝的檔次與商業價值,對其進行精品化定位[3]。
3.1.1 實驗目的
本研究主要探究染繪工藝技法在蘇羅絲綢面料上的應用效果。
3.1.2 染繪實驗材料
(1)器材類:底紋筆、刷子、玻璃棒、燒杯、大小塑料桶、搪瓷杯、熨斗、報紙、多層臥式烘網機(蘇州大學藝術設計實驗中心,00342440)、Y571B型電動摩擦牢度儀電加熱箱式蒸箱(杭州宏華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耗材類:弱酸性染料、蘇羅絲綢(蘇州市錦達有限公司)。
3.1.3 染繪實驗步驟
首先是調色和試色。根據事先繪制好的手繪草圖調配所需顏色,用燒杯量取各個色號20 mL弱酸染料分別倒入搪瓷杯,每個色號準備3個搪瓷杯,染料與水的比例按照1∶2、1∶5、4∶5分別倒好。調制好顏色后,在小樣上做平涂、暈染及花樣中出現的混色暈染試驗,觀察同一顏色在單位面積上因含染料量不同引起的艷度、明度變化,確認配比顏色無誤。
其次是繪制圖樣。在做好上述準備工作后便可進行著色,將需繪制的蘇羅面料平鋪在玻璃板上,由于蘇羅面料表層增添了柔軟劑,繪制前需在表層平鋪一層清水,將其浸潤便于著色。著色順序由淺至深,使用大號底紋筆蘸取1/5濃度染液鋪底色,控制水跡的大小與分布。完成鋪色后,在絲綢底下墊上報紙吸水,使用鐵熨斗將濕透的織物烘至70%(圖1)。二次著色使用1/2濃度的染液,使用中號底紋筆大致勾勒圖案花樣形狀,使其與底色接洽暈染,得到初步圖樣關系(圖2),再使用鐵熨斗烘至全干。全干狀態下的蘇羅絲綢上色不易暈色,三次著色需使用小號底紋筆蘸取最高濃度的染液進行最后的細節刻畫,由中間色繪至深淺兩極,完成圖樣繪制。

圖1 鋪色

圖2 二次著色
再次是烘干。完成圖樣繪制后,取下面料,平鋪到烘網機中烘干(溫度為70~90 ℃,時間為10~15 min)。
從次是蒸化。將烘干的蘇羅掛在電加熱箱式蒸箱內進行汽蒸(溫度為105 ℃,時間為40~50 min)。
最后是烘干。將清水漂洗好的蘇羅進行焙烘(溫度為110~115 ℃,時間為3~5 min);焙烘車速為7~8 m/min,最終落機成品。
3.1.4 染繪實驗結果
(1)成品效果。經過染繪、烘干、蒸化后的絲織物完美展現了圖樣色彩,且絲織物保留了原有的柔軟順滑質感,如圖3、圖4所示。

圖3 蘇羅染繪成品

圖4 蘇羅染繪成品
(2)耐摩擦色牢度檢測。檢測機構為蘇州市纖維檢驗院國家絲綢及服裝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報告編號為2022G01588。
(3)實驗結論。經國家檢測中心檢測,染繪絲綢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國家標準。以蘇羅絲織物為載體的染繪效果色彩明艷清晰,混色流暢,視覺表現力強,且保留了絲綢面料原本的柔軟光滑質感,使之既能呈現質材固有色的視覺美,又增添了質材與色彩的空間混合輝映之美(表1)。

表1 蘇羅酸性染料染繪面料檢測結果
通過實驗得出以下3點:一是本實驗僅靠繪者對水與色的把控能力繪制圖樣,無需使用糊料為遞載劑且無需水洗也能使染繪效果符合要求;二是由于染液濃度不同,色彩的色相、明度、純度在漸變過渡中形成了豐富的層次,在絲綢面料上達到了極好的畫面效果;三是染繪工藝技法的藝術美與高檔絲綢面料獨特的組織結構肌理美相互映襯,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豐富了絲綢服裝的形式風格。
隨著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不斷提升,以傳統文化美學為主題的設計作品受到了廣泛關注,國人對傳統文化的探究充分體現了其文化自信與責任感的增強。在此趨勢下,筆者嘗試設計蘊含現代審美內涵的絲綢染繪服裝,將中國傳統絲綢文化與染繪藝術融入現代高級成衣設計中,以現代時尚女裝為載體,詮釋絲綢染繪藝術語言[4]。
此次設計靈感源于《詩經·蒹葭》,筆者從中提取意象元素與色彩基調融入設計中,運用飄逸柔美的桑蠶絲蘇羅面料和光澤高級的素縐緞面料的同時,結合染繪工藝技法共同表現,不僅要熟悉工藝操作流程,更要掌控好手繪染料與絲綢面料的搭配,使繪成的效果既獨特又蘊含藝術氣息,且無需排污,符合當下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這是染繪在未來發展的新嘗試(圖5)。

圖5 絲綢染繪服裝設計成衣大片
在當今審美需求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表現形式單一、風格雷同、應用方式局限的絲綢染繪服裝已然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設計師不應該再局限于傳統風格,要勇于打破染繪絲綢服裝的固定形式,順應發展趨勢,滿足現代人對多元化風格的追求,為絲綢染繪服裝提供與時俱進的審美標準,更新絲綢染繪服裝的表現形式,融入新概念主題與流行趨勢色彩,構建絲綢染繪服裝在新時代的藝術語言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