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伽
1936年2月,紅二、紅六軍團占領黔西、大定、畢節地區后,立即發動群眾開展建設根據地的各項工作。楊宗勝當時是紅十六軍某團的供給主任,他接到任務,要利用休整時間補充糧食,以備大戰。
楊宗勝知道任務的重要性,可執行起來卻頗有些難度。一來經過調查,團駐地附近的群眾本就是以貧苦人家為主,沒有土豪;二來受國民黨的欺騙,好多人在紅軍到來之前就已經躲進山里了。
正當楊宗勝一籌莫展之際,一名戰士忽然來報告,說發現村里有一個義倉,存了許多糧食。楊宗勝大喜,趕緊過去一看,原來這義倉是群眾自己辦的福利,不是土豪存下的。老百姓每家從口糧里擠一點,集中存起來,以備天災人禍。日子久了,便有了這些糧食。
楊宗勝清楚,即使這義倉里的糧食再多,紅軍也不能動。動了,就違反了黨的群眾紀律。他吩咐宣傳員,寫好告示貼在義倉門口,請各個部門都不要動用義倉的糧食。
楊宗勝有些失望地回到供給處駐地。那是一戶苗族人家的庭院,家里只有一個略顯“古怪”的老太太。她大概五六十歲的年紀,頭發花白,皺紋滿面,眼神卻很犀利。自從戰士們進門,她就在院子的各個角落不停地看,神情有些不安。
楊宗勝打定主意,要用實際行動贏得老太太的信任。他囑咐戰士們一定要嚴守群眾紀律,按黨的政策辦事。于是,大家餓著肚子,有的收拾屋子,有的打水。不一會兒,整個院子煥然一新,戰士們卻一個個因為餓肚子而累得癱坐在地。
老太太見了,并沒有露出高興的表情,反而愈發不安了。戰士彭啟圣按捺不住,上前詢問:“老太太,你有什么心事嗎?是不是我們做了什么事壞了苗家的規矩?”
老太太怔怔地望著彭啟圣,不說話,只是緊鎖著眉頭。彭啟圣是個急性子,他怕老太太不明白他的意思,便滔滔不絕地說起紅軍的政策、宗旨。老太太沒說話,卻聽得仔細。到了最后,她低聲問:“你們不走了嗎?”
這個老太太,原來她會說漢話啊!楊宗勝在一旁哭笑不得。
“誰說的,我們還要北上抗日哩!”彭啟圣答。
“那你們打掃院子干什么?”
“替你干的,我們住你的房子,看你年紀大,干活不方便,幫幫你!”
老太太似乎還是不信,搖了搖頭,不再說話了。
到了中午飯點,老太太有些餓了,便從缸里取出苞米準備做飯。在取水時,她發現水缸滿了,愣愣地下不去手。
“你做飯嗎?那水是給你挑的,用吧!”一旁的黨支部書記楊尚高對老太太說。
“你們不做飯嗎?”
“我們?我們斷糧了。”楊尚高平靜地說。
老太太這回不再緊鎖眉頭了,她嘴角不停地抽動,兩行熱淚淌了下來。她激動地握住楊尚高的手,邊搖晃邊說:“你們餓著肚子,還幫我干活。哪有這樣的軍隊呀!我這里有苞米,你們吃吧,別餓著肚子!”
楊尚高見老太太終于理解紅軍了,十分高興,但仍然拒絕了她的好意,說:“大娘,我們看你的糧食也不多,不能讓你挨餓。苞米你留著自己吃吧!”
兩個人,你送我拒,正僵持著,忽然外面跑進兩個苗族青年和一個苗族婦女。他們走向老太太,耳語數句,四個人便一起進了屋,似乎在說著什么重要的事情。
不一會兒,老太太從屋里出來了。她對戰士們說:“你們是好隊伍,沒有飯吃,餓著肚子還要給我們干活。剛才我們商量了一下,不能看著你們沒米下鍋,準備把義倉的糧食送給你們!”
楊宗勝感動得熱淚盈眶,但轉念一想,這義倉的糧食可是老百姓的保障和希望,千萬不能隨便動。于是,他婉言謝絕了老太太。
老太太見狀,有些不悅和不解:“我們有辦法,你們不用擔心我們。萬一有個天災人禍,山上野菜也頂用哩!可你們跑路、打仗,少不了糧食!”
楊宗勝依舊不要義倉的糧食。
老太太不再勸了,隨即從屋里取出一只蘆笙。只聽笙聲悠揚,在山間飄蕩開來。馬上,像是對暗號一般,四面八方傳來好幾只蘆笙的聲音,相互應和,使這僻靜的村莊頓時多了許多生機。
不久,人群從四周涌來。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背竹筐的,有頂竹簍的。人群聚到了老太太院門口,像是在等待她的指示。楊宗勝看到,他們聽了老太太的話后,又四散而去,像是去搬糧食了。
過了不久,群眾一個接一個地將糧食從義倉和家里運來,堆得有一座小山那么高。楊宗勝興奮不已,激動地讓戰士把銀元都拿出來交給老太太。
可是,任憑楊宗勝怎么說,老太太都不肯收下銀元。楊宗勝只好說道:“你不要錢,我們就不要糧食。紀律大于天,我們寧可餓著!”
老太太聽了,連忙說:“你們真是倔強啊,拿你們沒辦法了!收下你們的錢,我們幫你們做干糧行吧!”
“好的,好的,收下錢,都好說!”楊宗勝感覺心里的大石頭終于落了地。
(摘自《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