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云 張福國
5年前,“幫烈士尋親”志愿者團隊成立于河北省滄州市,志愿者中有律師、記者、退休干部、大學生。5年里,團隊尋訪了200余位烈士的家鄉,為76位烈士找到親屬,并參與了為烈士畫像的一系列工作。
2023年12月22日,滄州市吳橋縣于集鎮單家店村。
踏著尚未融化的積雪,滄州“幫烈士尋親”志愿者團隊來到樊書珂烈士侄子樊占團家中送烈士畫像。
“畫像上的大伯還這么年輕,而我已經老了。”57歲的樊占團老人雙手接過樊書珂烈士的畫像,輕輕撫摸著,“我的大伯終于‘回家了”。
樊書珂烈士1927年出生,滄州吳橋人,華東野戰軍渤海縱隊11師戰士,1948年在山東省桓臺縣犧牲,犧牲時只有21歲。
“大伯沒有留下后代,如果他還活著,我一定照顧他到老。”樊占團撫摸著照片,眼里含著淚。樊書珂烈士生前沒有留下一張照片,這幅畫像是志愿者參照樊占團父親的照片繪制的。
為烈士畫像,緣于為烈士尋親。
2022年5月,《滄州日報》報道稱,滄州“幫烈士尋親”志愿者團隊聯合山東志愿者,為1948年犧牲并安葬在山東省桓臺縣的樊書珂等8位解放軍烈士尋親。
解放戰爭期間,以滄州籍戰士為主組成的華東野戰軍渤海縱隊11師18團,曾參與解放桓臺縣城的激戰。有8位無名烈士的遺骨安葬在桓臺縣唐山鎮八里廟村解放戰役革命烈士陵園。
“18團里有很多是滄州吳橋、東光、南皮一帶的人,由此我們推斷,也許這8位無名烈士中,就有滄州籍的戰士。”《滄州日報》記者周洋說。
滄州“幫烈士尋親”志愿者查閱了東光、南皮、吳橋等縣的烈士資料,并根據“1948年3月犧牲于桓臺”的信息,找出20多位烈士的資料。
經過多方比對,志愿者最終確認樊書珂、鄭希成等4位烈士仍安葬在犧牲地,并與烈士親屬取得聯系。4位烈士極有可能與安葬在山東的8位無名烈士有交集。
周洋的報道引起浙江志愿者葉慶華的關注。葉慶華2021年成立了“為烈士畫像”公益團隊,志愿者是來自全國各地美術專業的大學生和美術協會會員。葉慶華被滄州、桓臺兩地志愿者接力尋找無名烈士的行動感動,表示愿意為這些犧牲在山東的滄州籍烈士畫像。
“很多烈士的老照片已經模糊不清,甚至很多烈士沒有留下照片,只有一個名字。志愿者參考親屬描述的烈士容貌、烈士親屬照片,再現烈士的容貌,讓這些為國家、為人民犧牲的烈士被更多人銘記、緬懷。”葉慶華說。
2020年8月,周洋寫了一篇報道《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還原華東野戰軍渤海縱隊十一師征戰史——那些英勇善戰的渤海子弟兵》,其中提到了一位英雄連長劉思如。
安徽志愿者年介濤看過文章后聯系淮海戰役紀念館,查到了劉思如烈士的信息:劉思如,原黃驊二區徐莊子人,職務為連長,安葬在安徽省懷遠縣小張莊。
然而,在滄州黃驊,卻沒有找到與這位戰功卓著的英雄連長對得上名字的烈士。
“真相,有時就出現在多查的一條信息、多打的一個電話、多去的一個村莊里。”志愿者王吉倉說。
一籌莫展之際,在一本《中捷友誼農場黨史資料選編》中,王吉倉發現一位名為“劉仕如”的烈士信息:劉仕如,1924年出生,籍貫徐莊子,1948年犧牲,為渤海軍區十九團一營二連某排排長。
“黃驊、中捷農場一帶,si讀作shi。由此推斷,‘劉思如烈士很可能就是‘劉仕如烈士。”王吉倉說。
再查中華英烈網,“劉仕如”烈士信息比之前查到的更詳細:1945年參加革命。1948年在淮海戰役中,用手榴彈炸坦克時光榮犧牲,犧牲時任渤海軍區十九團一營二連一排長。
王吉倉一一比對,除了職務,基本信息都對得上。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志愿者們聯系上了烈士的妹妹劉淑芹,確認烈士的名字就是劉思如。
在為劉思如烈士尋親的過程中,王吉倉和志愿者們還在史料中讀到一段深埋70多年的英雄往事。
曾任第三野戰軍三十三軍政治部主任的歐陽平,在《戰斗在淮海戰場上》一文中寫道:“敵人連續發動十幾次沖鋒,都被打退。陣地前硝煙彌漫,尸橫遍野。上午10時,連長劉思如身負重傷,但他不肯下火線,繼續跪著指揮直到犧牲……最后全連只剩下兩個人。”
念到“繼續跪著指揮直到犧牲”這句話時,王吉倉哽咽了,“每一個細節都讓人震撼,我們多找到一條信息都是對英靈的告慰”。
志愿軍烈士劉慶閣,也是在志愿者提供的一條又一條信息的幫助下,和家人“團聚”的。
2020年7月12日,網絡上出現了一條尋烈士的信息——《滄州籍烈士劉慶閣長眠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園,靜待親人》,受到滄州“幫助烈士尋親”志愿者團隊的關注。
信息中只說了烈士籍貫黃驊,王吉倉和志愿者們搜索了黃驊縣志、中捷農場黨史資料,又查找臨近黃驊的鹽山、海興等地的縣志,都沒有找到關于劉慶閣烈士的任何記載。
黃驊縣志區域沿革資料顯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當地一部分區域劃歸了天津。于是,王吉倉在網上購買了靜海縣(今天津市靜海區)志、大港區(今屬天津市濱海新區)志,終于在大港區志烈士英名錄中查找到一位“劉慶格”烈士。天津濱海新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為王吉倉提供了烈士女兒的聯系方式,王吉倉最終確認,“劉慶閣”和“劉慶格”是同一位烈士。
1950年,劉慶閣成為志愿軍20兵團68軍204師611團的一名衛生兵,隨部隊開赴朝鮮。1951年11月,因負傷被轉回國內,終因傷勢太重而犧牲。烈士遺體歸于何處,家屬當時無從得知。
從此,劉家人開始了漫長的尋找——從長春到沈陽,從丹東到朝鮮……他們走遍烈士可能的長眠之處,卻始終沒有音訊。烈士的女兒、侄子等親屬,曾多次到鴨綠江畔,遙望朝鮮祭拜烈士。
“終于得知烈士安葬地后,劉家人激動得‘奔走相告,把這看成了家族的一件大事。”王吉倉去拜訪烈士女兒時,烈士親屬紛紛從天津各地趕去,表達對志愿者團隊的感謝。
為烈士畫像,同樣是志愿者用心、用力、用情,帶著責任感和使命感去完成。
2023年12月22日下午,家住泊頭市領秀小區、80歲的夏素云老人,收到了志愿者為其父親夏振起烈士繪制的畫像。
“畫得真好!”夏素云老人嘴角帶笑,眼里含著淚。畫像是參照夏素云珍藏的夏振起烈士唯一一張照片繪制的,照片經過裁剪、翻印,面容已不清晰。
夏振起烈士1915年4月出生,籍貫滄州泊頭。1943年參加革命,1951年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安葬于朝鮮,犧牲時為中國人民志愿軍63軍187師戰士。
夏振起烈士犧牲時,夏素云只有7歲,弟弟夏俊生只有4歲且從來沒有見過父親。
“我舅舅曾去朝鮮,在朝鮮開城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的英烈墻上,一個一個尋找姥爺的名字,沒有找到。”夏素云的女兒何海燕說,眼前這幅畫像比照片更鮮活,給兩位老人一份情感寄托。
這些有血有肉的烈士畫像,是一群“00后”大學生志愿者繪制的。
19歲的唐齊,是“為烈士畫像”公益團隊的一員,也是滄州籍的大學生,現就讀于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大一時,學院征集為烈士畫像志愿者,唐齊想都沒想就報了名。她的外祖父是退伍老兵,從小她就崇敬軍人。
“初稿、二稿、三稿……我們每畫一稿,就要傳給烈士親屬溝通修改意見。我們的目標不僅是畫得像,還要畫出精氣神,因此特別注重烈士眉眼的刻畫。”唐齊說,一幅畫像從動筆到完成通常要兩三個月。
熟悉烈士的親屬正在一年年減少,幫烈士尋親、為烈士畫像,帶有歷史的緊迫性。
“很多烈士沒有留下直系親屬,只有兄弟姐妹、侄子侄女等旁系親屬,他們有的記著烈士的一些事,也有的隨著時間流逝而漸漸淡忘。”王吉倉妻子、志愿者趙學金說,幫助烈士尋親時間緊迫,要趕緊做,避免成為永久的遺憾。
(摘自《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