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君
我的班級每個學期都要進行一次選舉。一個學期又一個學期過后,我發現成員固化,學生心目中能勝任班干部的就是這么一批人。他們鍛煉的機會變得更多,也把自己變得更優秀。
其他學生能力不出眾,機會也少,幾次競選失敗,信心喪失。久而久之,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這顯然不是我的初衷,也不是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正常生態。
我想,要打破這樣的尷尬局面,就得讓每個學生得到管理能力的鍛煉,品嘗到參與班級管理的快樂。
競選為什么是選人,而不是選崗位呢?還有,為什么不能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班長”呢?
于是,我決定真正站在學生需求的立場,對班干部來一次大洗牌。
班級管理任務原本由幾個班干部承擔,我把這些任務分解成與班級人數相同的小任務,都命名為“小班長”,如地面衛生小班長、包干區衛生小班長、眼操小班長、午間小班長……并開始向學生“招標”。
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特長可以填寫3 個志愿,并在申報表中填寫勝任的原因和工作計劃。
所有的申報表張貼上墻,供大家瀏覽,分組評議,公開投票。一個自己喜歡也被同學認可的小班長,就是屬于這個學生的最佳管理崗位。
等到所有的崗位都塵埃落定,我們便開始一起制訂班長公約。因為人人都是小班長,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公約的制訂必須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心聲,同時每個學生也要用公約要求自己。
有的學生提出:以前班干部總有些趾高氣揚,有不公平的現象發生,帶給同學不小的心靈創傷。大家一致認為:無論擔任哪個崗位的小班長,都要以身作則,言談和氣,如有“濫用職權者”要撤銷職務。
這次班干部競選結束后,班級人人向好的氛圍越來越濃,真心誠意幫助同學的學生越來越多。
我還特別為小班長們設置了“工資卡”。這是一張刮刮卡,刮開后可根據里面的提示到家長那里兌換零食、文具等。
發工資前,我會組織小班長開展工作評議、介紹優秀經驗、討論改進問題,有時還會根據大家的建議取消或新設某些小班長崗位。
最后,我將評價匯總,并根據小班長的工作成效設定不同的工資額度。
每個學期學生都有機會選擇不同的崗位。在一次次“實踐—評價—學習”的過程中,不少學生提升了交往和服務的能力。
在不同崗位的鍛煉中,學生更多的潛力被挖掘出來,班級主人翁意識持續增強。他們體會到工作與奉獻的快樂,也在幫助他人的同時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