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瑤
在我的工作中,接觸了不少為孩子教育發愁的家長,他們會談到一個共同的困惑:孩子花錢大手大腳怎么辦?
只有先看透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才能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根據我和大量青春期孩子的談話,我總結出三類常見的原因:
為了融入圈子,獲得歸屬感。13歲的女孩君君,她的好朋友都在追一個流量明星,只有得到一套明星卡片才能融入她的朋友圈,才能被圈子的人接受。經過和父母的一番軟磨硬泡,君君攢了一萬元,買了一套稀缺的明星卡片。因為這套昂貴的“交友卡片”,她成為圈子里最亮眼的那一個存在。
為了滿足內心的優越感。農村女孩慧慧考上大城市的高中,她覺得同學都是城市的孩子,而自己是農村的,成績也不如之前那么拔尖,她感到自卑。慢慢地,她迷上了買各種帶亮鉆的發卡和化妝品,她覺得只有打扮得比同學好看,才能獲得內心的優越感。
為了報復父母。小博是家里的老大,他發現自從家里有了妹妹,所有人的關注點全在妹妹身上。在學校,他的成績也不拔尖。長此以往,小博就不愿意上學,經常躲在房間玩游戲,花大量的錢買最貴的游戲裝備。他的父母覺得虧欠了小博,每次給錢都很大方。
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孩子過度消費的問題?答案是滿足孩子的兩種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歸屬感:任何孩子都希望在一段關系或一個群體中,作為真實的自己受到肯定和重視。
家長應該怎么做才能提高孩子的歸屬感?首先,讓孩子主動參與家庭事務,認可他在家庭中的貢獻。比如案例中的小博幫家里做了一頓早飯,可以說:“謝謝小博,爸爸媽媽太忙了,幸好有你在,要不然都得挨餓了。”其次,定期召開家庭會議。每個家庭成員輪流當主持人,圍繞一個主題展開討論。這樣,每當孩子想起家,心里都是溫暖的畫面和記憶,歸屬感也就滿足了。
除了提升家庭歸屬感,還需要提升孩子在同伴關系中的歸屬感。比如案例中的慧慧,她從農村到了城市,如何快速融入新環境呢?經過學習,慧慧媽做了三件非常關鍵的事:第一,她加了幾個同班媽媽的微信,每到周末就組織活動,很快幫助慧慧熟悉了同學,消除了陌生感。第二,慧慧媽經常買一些好吃的零食,讓慧慧帶到學校分給同學吃,她感到自己很受歡迎。第三,慧慧媽主動聯系老師,讓老師快速掌握了慧慧的優勢和不足,也爭取到老師對孩子的關注。
價值感:感受到自己在這個集體中的價值和重要性,并為之作出貢獻。
在家里,怎么做可以提升孩子的價值感?最關鍵的一點是,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標準。
案例中的慧慧,她把自己的價值等同于成績。這是因為從小父母只表揚她的成績,忽視了她的其他價值,比如她很善良,經常幫爺爺奶奶干農活;她樂于助人,當同學遇到困難,她會主動幫別人,但這些都被父母忽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