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玉儒出生于內蒙古通遼,歷任中共內蒙古自治區紀委秘書長、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秘書長、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委副書記、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牛玉儒的父親是一位正直的老黨員,兒子當了“大官”還不忘提醒。一次,老人看了京劇《鍘包勉》,心有感觸,忙給牛玉儒寫了一封信:“我們家世世代代都是農民,只有你當了領導,必須要清廉,像包公一樣,堂堂正正!”在父親的教育和影響下,牛玉儒為民謀利、清正廉潔的信念更堅定了。
對家人,牛玉儒約法三章:不準開門,不準收禮,不準說情。無論任自治區副主席,還是做市委書記,牛玉儒家門前總是“訪客”不斷。倘若是送禮的,家人勸其把禮品拿走,有事到辦公室說;若是上訪戶在家門口等,牛玉儒就讓愛人把他們讓進來,沏茶倒水。
多少年來,牛玉儒為與他素不相識的老百姓辦過無數實事、好事,可在親戚中卻“六親不認”。身為老黨員的父親理解他:聽說朱玉儒果斷拒絕了親人們的相求,老人感到欣慰。他在電話中勸道:“玉儒,親戚越罵你,老百姓就會越信任你……”
清廉家風源于做好親人的思想工作。牛玉儒的5 個兄妹全是普通百姓。妹夫下崗,妹妹打來電話求助,牛玉儒說:“這事三哥我不能管,下崗是個普遍問題,你們要自己多想想辦法,給別人帶個頭。”二哥的孩子想找份工作,有人說:“你叔叔在自治區當領導,讓他說句話不就行了。”二嫂千里迢迢找來。牛玉儒把二嫂接到家,熱情款待。但一聽這事,一口回絕:“這樣的事不要找我!”二嫂當時就哭了。事情最終還是沒辦成。最后,孩子靠自己努力,進了一家企業工作。牛玉儒得知后十分高興。
如他的名字一樣,平日牛玉儒是個隨和的人,但涉及群眾利益時,他也會犯“牛脾氣”。有一次,牛玉儒在視察呼市城建工程時,看到人行道的鋪設質量不行,當即把相關負責人召集起來,一段路一段路地檢查。當看到一根電線桿子把盲道掐斷時,他忍不住發火,“如果你們的親人是盲人,還會這樣施工嗎?”當即要求對全市盲道檢查清理。下鄉調研時,牛玉儒聽說有關部門要取締牧民的衛星接收裝置,非常生氣,質問:“僅有的一點文化精神生活也要剝奪,你們心里還有沒有老百姓?”
幼年貧寒的家境,砥礪了牛玉儒堅韌的性格,也孕育了他的平民情結,看到群眾有困難,他總會伸出手幫一把。他資助過貧困學生讀完大學,包頭國企改制時,在市財政并不寬裕的情況下,他從1000 萬市長預備金中撥出500萬元,用于支付下崗保障金。“作為市長,首先要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不辜負人民群眾的重托與期望。”牛玉儒是這么說的,更是這么做的。
綜合《人民日報》《內蒙古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