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躍
關鍵詞:劇院管理,標準化體系,新市場環境,管理效率,服務質量
劇院作為文化藝術的重要場所,承擔著傳播社會文明的文化職責。然而,在新市場環境下,劇院管理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觀眾多樣化需求的激增,劇院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以適應這一變化的環境,實現劇院服務質量的可控與提升,推動整個演藝產業的良性發展。因此,建立一個有效的劇院管理標準化體系成為迫切的需求。
1 建設劇院管理標準化體系的必要性
在新市場環境下,建立管理標準化體系對劇院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首先,標準化體系可以確保劇院管理的一致性和規范性,避免因個別管理偏差而導致的問題發生。其次,標準化體系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優化資源配置,降低運營成本,有助于提升劇院的服務質量,增強觀眾的滿意度和忠誠度。
提升管理效率。標準化體系可以為劇院提供科學、規范的管理流程和操作方法,從而提高管理效率。通過制定清晰的工作流程和標準,可以減少管理冗余和重復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使劇院能夠更好地組織和協調各項工作。
優化資源配置。標準化體系能夠幫助劇院對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和管理。通過定義明確的職責和權限,確保資源的有效利用,并避免資源浪費和重復投入。標準化體系還可以幫助劇院進行人員培訓和崗位設置,提升員工能力和素質,更好地發揮團隊優勢。
提升服務質量。標準化體系可以規范劇院的服務流程和服務標準,確保各項服務環節的質量和一致性。通過建立客戶滿意度評估體系,及時反饋客戶需求和意見,不斷改進服務質量,提升用戶體驗。
改善風險管理。標準化體系可以幫助劇院預防和控制各種風險。通過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應急處理機制,確保演出、觀眾、員工等各方的安全。同時,標準化體系還可以推動劇院進行績效評估和風險評估,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降低各種潛在風險對劇院的影響。
促進可持續發展。標準化體系可以幫助劇院進行長遠規劃和戰略布局,推動劇院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建立財務管理體系和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提高劇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
2 劇院管理標準化體系的主要構架
劇院管理的標準化體系構架是指為了提高劇院管理水平和效率,在管理方面建立一套完善的標準化體系。該體系包含了一系列標準、規范、流程和指導文件,以確保劇院在各個方面的運營和管理符合一定的標準。
2.1 組織架構
實施劇院管理標準化體系的首要任務是建立清晰的組織架構,明確各個部門和崗位的職責和權限,并確保管理層級清晰、協調運作。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步驟和措施:
定義組織結構:根據劇院的規模和特點,確定合理的組織結構,包括各個部門的設置和級別劃分。可以借鑒行業內其他劇院的組織架構經驗,也可以根據劇院的需求進行定制。
設定職責和權限:對于每個部門和崗位,明確其具體的職責和權限范圍,避免職責重疊或職責不清的情況發生。可以通過制定職責書或工作說明等形式,將職責和權限明確記錄下來,以供參考和執行。
建立溝通渠道:確保各個部門之間的溝通暢通,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渠道,包括例會、報告制度、內部郵件等。同時,在組織架構中設置適當的職務和崗位,負責協調和溝通工作,促進部門間的協作與合作。
2.2 財務管理
實施劇院管理標準化體系的財務管理是保證劇院經濟運作健康和財務決策科學的重要環節。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財務管理構架:
預算管理:包括年度預算編制、部門預算分配等。通過合理的預算編制,可以為劇院提供明確的財務目標和資源分配方案,并進行預防性的資金控制。
成本控制:涉及到演出、行政和銷售等成本的核算和控制。劇院需要建立明晰的成本核算體系,對各項成本進行分類和分析,以便及時發現和解決成本超支或異常的問題。
會計核算:包括財務賬簿的建立、報表編制和審計等。劇院需要按照相關會計準則進行準確、及時的會計核算,并合規地編制財務報表,滿足內外部用戶的信息需求。
3 實施劇院管理標準化體系的案例分析
3.1 實施劇院管理標準化體系的實例概況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20 0 0年以來,全國各地紛紛建成當地一流的大劇院,去劇場觀賞演出,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選擇。但是觀眾遲到、關不掉的閃光燈和手機聲、不合時宜的掌聲、倒喝彩等不文明現象常有發生。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王曉鷹說到:“近年來,中國的劇場文明進步了很多,但是從整體水平上看,中國觀眾的文明素質仍有提升空間。”
劇院高層牽頭,組織服務、保安、票務、業務等部門的優秀骨干,整理出觀演禮儀文稿。考慮到每種演出類型對觀演要求不同,常州大劇院根據演出類型及禮儀要求,結合劇院觀眾須知、劇院管理規范等,形成了通用版、音樂會版、兒童劇等多個演示版本,有針對性地對觀眾的文明觀演禮儀進行展示宣傳,營造良好的觀演環境。邀請啞語專業老師指導,由服務團隊進行手勢的創編、教材錄制、培訓上崗,并在實際運用中打磨改進,制定了《禮儀手勢操管理規范》,并成功申報了作品版權登記。觀演禮儀操體現了三個結合:一是將舞臺表演、啞語、流行潮流等不同藝術形式的結合;二是進行了視覺、聽覺、綜合形式創新結合;三是結合不同年齡觀眾的心理,將安全管理知識、表演知識、音樂知識、可視化管理等內容結合,最終形成了科學性、趣味性、應用性為一體的觀演禮儀操。
3.2 劇院管理標準化體系實施效果
劇院組織了專門的培訓和教育活動,旨在向工作人員傳授標準的手勢操表現方式,并提供示范和實踐機會。培訓內容包括手勢操的基本動作、姿勢和表達意義等方面。培訓課程由資深導師或藝術指導負責授課,確保培訓的專業性和準確性。
對于演禮儀手勢操的標準化管理,工作人員通過培訓和教育活動,掌握了標準的手勢操表現方式。他們在導師的指導下不斷進行實踐和改進,逐漸提高了手勢操的準確性和一致性。錄像和評估的實施為工作人員提供了反饋和改進的機會,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標準化要求,從而更好地提高顧客的觀影體驗[2]。
禮儀操展示中,服務人員站在舞臺、過道近距離與觀眾進行互動,通過手勢提醒,讓觀眾在獲取觀演禮儀知識的同時增加了趣味性,讓觀眾與劇院零距離接觸,感受劇院服務質量。
劇院演出的最終服務對象是觀眾。在以觀眾為導向的理念下,常州大劇院在日常工作中創新思維,綜合分析顧客需求,發現了不文明行為影響了觀眾觀演環境。尤其重視文明禮儀從小學起,定期組織青少年一起學習禮儀操,聯合地方報社、電臺、小記者第一時間合作文明禮儀志愿者活動。通過演禮儀手勢操的標準化實施,常州大劇院的第三方測評觀眾滿意度達到96.5%,關于觀演禮儀的有效投訴0發生,上座率較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0%。
4 結論
在新市場環境下,劇院管理標準化可以同時為劇院管理者和消費者提供一個可量化的直觀評價系統,同時,對于提升劇院的競爭力和運營效率起到有效的提升。然而,建設劇院管理標準化體系并非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和持續改進。建設劇院管理標準化體系可以為劇院產業的未來發展提供有利的戰略思路,為觀眾享受豐富城市生活提供藝術服務,從而發揮對行業質量發展的引領與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