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芳
關鍵詞:新國標,解讀,出版質量
0 引言
科學技術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這一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一項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和系統工程,需要全面的科學研究、實驗開發和推廣應用。學術論文是其重要的載體。
根據有關方面的定義,學術論文是科技工作在實驗、理論上,或預測出了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或是某種已經知道其原理,但是在應用中又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因此,學術論文必須切實地從客觀實際出發,科學立論,創新觀點,論證充分,邏輯縝密,結論準確[1]。
標準化是為了建立最佳秩序、促進共同效益而開展的制定并應用標準的活動。為了便于學術論文的編寫與編輯出版,以及學術成果的交流和使用,原國家標準局于1987年頒布了87版的標準—《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2]。由于此版標準中的3個內容使用對象和目的差別較大,修訂時,在標準內容結構方面,將原來一個標準拆分成3個部分,形成系列標準。原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與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于2006年共同頒布了GB/T 7713.1—2006《學位論文編寫規則》[3],又于2009年和2014年分別頒布了GB/T 7713.3—2009《科技報告編寫規則》和GB/T7713.3—2014《科技報告編寫規則》[4] 。在這兩個標準中,對學位論文和科技報告的定義、封面、組成部分、編排格式等內容的編寫要求進行了詳細描述,并在附錄中給出了封面和排版的示例。這對于學位論文和科技報告的編寫,有了明確的依據,更有利于學位論文和科技報告的傳播和保存。
而對于學術論文的編寫規則,一直沒有最新的標準推出。直到2022年,對于原標準的第2部分,由全國信息與文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4)提出并歸口,北京卓眾出版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雜志社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等單位負責起草,批準發布了GB/T 7713.2—2022《學術論文編寫規則》[5],并從2023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
目前,還沒有對新舊標準進行對比和解讀的相關研究,本文通過對比新舊標準,分析標準變化的意義,對如何理解新標準提出見解,有助于對新標準的理解,助力新標準的應用和推廣。
1 新國標的主要內容和變化
1.1 范圍
新國標的引言修改為范圍,規定了學術論文的組成部分以及編寫和排版的最基礎的要求和格式,并更改了相關表述。新國標的編寫致力于使學術論文的編寫與編輯達到標準和規范的目的,包括了編寫格式和體例、語言、文字和符號、計量單位等。
新國標全面覆蓋了目前學術論文普遍采用的各種傳播形式,包括印刷版、縮微版、電子版等所有傳播形式。新國標確定了它的適用范疇,包含了所有反映自然、社會和人文等的科學體制的科技論文。
新國標也商討了由于不同學科的分類、選擇的相關課題、研究的方式方法、工作的流程程序、觀查和調研等各方面的差異,要做到既要堅持學術論文編寫的嚴謹原則,同時要兼顧人文社科類學術論文在表達和語言使用的靈活性。人文類學術論文可以具有內容表述豐富性和多樣性等特征。
1.2 結構與引用標準變化
新國標《學術論文編寫規則》主要內容有5個章節,包括了范圍等5項內容。在最后有附錄A和B,這兩個附錄分別為(規范性)學術論文的構成元素和附錄和(資料性)學術論文中使用的字號和字體以及參考文獻。
新國標的主要內容集中在第4章“組成部分”和第5章“編排格式”,作為總的標準要求章節。將上一版標準的前置部分、主體部分、結尾部分重新組合,直接明確為組成部分和編排格式。在章內分別列出各個節的要求。
新國標的規范性引用文件為19個,包括11個國標、6個新聞出版行業標準和2個ISO標準,內容涉及國際單位制、文摘編寫規則、學術出版規范等內容,并明確標準注日期和不注日期的區別。原標準是在附錄B“相關標準”中列出了16項國標,主要與物理量和國際單位制相關,這種方式與國標1.1的標準編寫要求不相吻合,因此做了調整。
1.3 前置部分
新國標規定了論文組成部分的一般要求,明確了科技論文編寫要包括3個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前置部分,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第三部分是附錄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了題名、作者信息、摘要、關鍵詞等。題名是論文的核心內容和主要觀點,是論文內容的高度概括,是論文精髓的集中表現。在標準中,規定了題名中的詞語應使用標準術語、學名全稱和通用名稱等,應該對于選擇關鍵詞、編制題目和索引等有幫助,為采集二次文獻所需的實用信息提供方便。為了幫助交流和加強利用,題名應該集中突出中心內容,表達精煉準確,中文一般情況不超過25個字。
在題名含義表達未盡其義時,可以用副題名,表達文中的核心內容。當研究成果分為數篇不同的報道,或是在不同研究階段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根據不同的內容,用有區別的副題名。為利于國際交流,論文宜有英文題名。
論文應有作者信息。主要的意義是對著作權的歸屬進行明確,同時原則上也帶有一定文責自負的承諾。作者信息的內容,一般包括作者姓名、工作單位及通信方式等。對論文編寫和發表有貢獻的人都應列為作者,包括參與了所有的研究或核心部分的研究工作的人員,并對研究成果作出了相應的成績,還參加了論文編寫過程,可以對研究內容和成果負責的個人或單位。
摘要是對論文的核心通過用簡潔精煉的語言,進行簡短的陳述。關于摘要的要求,新國標中修改了中文摘要的字數要求,從原來的統一的中文為200~300 字,修改為根據不同的摘要類型,文字要求不同,最多為400字,最少要求為150字。為了方便國際交流,所有摘要均應有對應的外文摘要,內容上要與中文摘要基本一致,也可以包含更多信息[6]。
關鍵詞是為了方便文獻檢索。每篇論文以選取3~8 個關鍵詞為宜。
1.4 正文部分
在新國標中,規定了論文的正文部分,其中包括了引言等6部分,其表述應正確、切實、完整、有條理、嚴謹、流利。
學術論文一般包含引言。引言包含了論文開展研究的背景和目的,研究的原因、預計的結果及其重要性。編寫引言要達到符合主題,簡單準確,要點明確,要實事求是的評價已經完成的研究成果,誠實敘述作者本人的成效。
核心部分是論文的主體,是論文的篇章最多的內容。論文的核心論述均在此部分呈現。主體部分應對研究工作的理論和方法、假設等進行完整敘述,清楚地說明研究中使用的主要設施、計量設備、原材料,還有包含的研究標的等,以利于相關專業領域的科研工作者或讀者,可以依據文中的描述復制研究過程;應詳細敘述研究的過程、程序和成效,并且提供需要的圖表格和公式,還有數據信息,并對其進行恰當地闡述和探討。
結論是對論文研究成果的總結概述,應該做到辯證、確切、簡潔、完備。
論文中須引用與研究核心內容緊密的參考文獻。
1.5 編排格式
在新國標中,要求編寫的學術論文遵守我國相關語言文字法規,使用的詞句應符合漢語語法;標點和符號的使用,應符合相關國標的規定。語言表達做到主題與內容切合、架構緊湊、邏輯通順、用語確切、文字流暢。
對論文編排中相關的編號等的表達,既提出了一般要求和規范化要點,又按照格式要素逐一進行解釋并明確規定及示例,便于作者與編輯理解與執行。
2 對編寫與編輯的影響
新國標的發布實施,影響是深遠的。根據新國標的最新規定及重點內容變化、變化特點,學術論文的編寫與編輯,都有一個及時學習的需要。論文作者、期刊編輯等相關人員應重視學習理解并掌握規則的變化,以便于在具體學術論文編寫與編輯過程中加以實踐。
一是新國標支撐了論文編寫的邏輯性。學術論文在形式上屬于議論文,編寫時必須將自有的創新成果編寫成論文,涉及到基礎理論、實驗研究、工程實踐、推廣應用等。新國標的規范化要求,提供了邏輯縝密的支撐,有助于對大量的科技研究資料進行系統研究,有助于順應思維邏輯,進一步提高認知,加強論文的論證色彩,符合科學的研究方法。
二是新國標規范了論文編寫的系統性,使論文不可遺漏立論、論據、論證、結論等。因此,在立論上,要求觀點明確,立意新穎,突出反映在論文題名與關鍵詞上。在論據上,要求應以最充分的、確鑿有力的論據作為立論的依據,以插圖、表格、數字、公式等表現出來。在論證時,必須經過周密的思考,相互銜接,層次遞進,追索本源,從而完成嚴謹的論證。最后結論的形成必須符合規律,結論必須確鑿。
三是新國標使學術論文編寫格式化,這主要包括語言、文字、符號、體例等規范化。編寫格式化,可以幫助作者精心策劃,讓基礎理論知識和工程實踐經驗完美結合,使各個論文要素都充分活躍起來,表現出將科技創新成果通過學術論文清晰展示出來的強大能力。因此,撰寫論文總體上可以提高作者對知識掌控的能力,更加熟悉地運用分析研究問題的方法,提高科學研究能力和理論思維水平。
四是新國標提高編輯審稿效率。論文的編輯與審讀,花費科技期刊編輯的大量時間和精力。各學科前沿問題、尖端問題的探討,并通過這種高深問題的研究及各種新知識,較為密集的、系統的、深廣的創新成果,既熟悉又陌生,對科技期刊編輯不斷提出挑戰。新國標通過對學術論文規范化和格式化的要求,有助于編輯們提高知識水平和理論水平,有助于編輯們加強對文稿的把控,以標準為準繩,編輯出閱讀性強,邏輯思維清晰,文字表達順暢的論文,可極大推動全民閱讀學習科技知識與科學文化。
五是新國標將搭建一個作者與編輯溝通的平臺。基于新國標,目前各科技期刊已經建立的網絡投稿與審稿計算機平臺,將有必要進一步拓展,主要是增加對標分析模塊,把標準對論文的撰寫和編排基本要求,對格式進行規范的要求作為基準,測試投稿滿足新國標要求的程度,便于編輯判斷文稿水平,并針對缺項漏項提出稿件修改意見等。
3 建議
(1)科學正確為本。科學研究是對未知世界的摸索。創造性是在科學研究中的原始動力,而學術論文創造性的體現在于作者要表達出自己與其他人有差異的看法,并且能夠提出與原來的理論有區別的理論,能展示新科學實驗發現,提出新的客觀證據材料,總結出符合規律的結論。因為科學的本性要求展示科學技術的學術論文就必須首先科學,論文記錄的信息數據皆是準確的。沒有創造性,學術論文就沒有科學價值。沒有科學準確,就沒有學術論文。建議加大期刊主動引導,開展學術論文科學性評估和準確性檢查,提升科技期刊質量。
(2)清晰規范為綱。新國標是論文寫作和編輯的綱領性文件,其發布與實施為論文編寫的規范化、標準化提供了依據,對論文作者和期刊編輯的指導意義更大。論文編寫格式和編制、語言文字和符號、技術和計量單位規范化,有利于作者和編輯之間建立密切的聯系,減少不必要的無效溝通,節約時間和精力。新標準的發布有助于論文的加工、檢索、交流和傳播,促進學術成果的交流和使用。建議加快建立數字化編寫與編輯平臺,用智能化手段提升論文的寫作與編輯傳播的水平。
(3)智能化編輯培養。在計算機和網絡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閱讀和交流方式也有了巨大變化。為應對發展環境變化,把握科技期刊主動權,提高核心競爭力,有必要加強對編輯人員智能化的培養。建議建立促進期刊數字智能化發展的創新機制,培育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編輯人才隊伍,以數字智能化為載體,促進創新成果與智能媒體的快速融合,更好地為科技創新發展服務。
4 結語
GB/T 7713.2—2022增加、刪除和調整了部分條款,確立了更加詳細和嚴謹的學術論文編寫規則,讓論文編寫和編輯有據可依,提升了論文的編寫和編校質量,更好地促進了科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