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天云 安徽省桐城市同安幼兒教育集團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幼兒教師要把當地的自然生態、社會生活、風俗習慣等獨特的文化引進教育內容,為幼兒提供感受和體驗家鄉文化的機會,從而培養幼兒對社會的認同感,加深其對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熱愛之情,為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奠定基礎。”
我的家鄉桐城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桐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相當豐厚,物質文化遺產有桐城文廟、六尺巷、紫來橋、孔城老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黃梅戲、桐城歌等;特色美食有桐城小花、桐城水芹、豐糕、蒿子粑等……因此,我園在安慶市級課題《桐城民俗文化在幼兒園課程中的開發和應用研究》的探究過程中,充分挖掘桐城的地方文化資源,建設特色園本課程,以傳承、保護、弘揚優秀地方文化為目標,讓孩子們從小感受地方文化的博大精深。
桐城歷史悠久,文風昌盛,是江淮文化的發祥地和集中地。文化資源是桐城最具代表性的資源。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作為土生土長的桐城人,我從小耳濡目染,在桐城地方文化的熏陶中長大,但如今要把它上升到教育的高度,我一時間不知從何處入手。因此,我首先對桐城的地方文化資源進行了廣泛的收集。
收集渠道多樣化。為了更廣泛、更全面地了解桐城的地方文化,我充分發動教師、家長以及社會各界人士,通過書籍、網絡等多種方式查閱資料,并走街串巷、拜訪百歲老人,利用多種渠道進行收集,不放過一絲一毫的地方文化資源。
收集內容多樣化。桐城地方文化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我們收集到的有民歌民謠、民風民俗、民間游戲等多方面的內容。比如桐城民謠《做粑》《火亮蟲,夜夜飛》《小麻雞,上草堆》等;桐城民間藝術黃梅戲、舞龍燈、打連廂等;桐城名人張英、張廷玉、吳汝綸、姚鼐等。
收集形式多樣化。地方文化內容復雜多樣,有的甚至難以通過文字或語言的形式來呈現,這給收集工作增加了難度。我們便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記錄,如錄音、攝像、照片、圖表等,如桐城方言吟唱的童謠可以用錄音的方式記錄;民間游戲的玩法可以用攝像的方式記錄;桐城的特色古建筑可以用拍照片的方式記錄等。我們針對不同的文化內容,選擇最適合的方式來進行記錄,以達到最好的收集效果。
收集到的地方文化內容繁雜、層次不一,如何鑒別、篩選出合適的文化內容,將其加工成具有特色的幼兒園園本課程,需要我們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考慮。
粗選:從幼兒的興趣出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缺乏興趣,再精彩的內容、再巧妙的構思,都無法達成好的教育效果。所以,篩選的第一步是從幼兒的興趣出發進行粗選。我將收集到的地方文化內容通過PPT 的形式向幼兒進行展示,并利用音頻、視頻進行補充說明,讓幼兒有一個粗略的了解。緊接著,我通過觀察記錄表了解幼兒想知道什么、想學什么,結果孩子們紛紛表示最想玩的是桐城的民間游戲,最想唱的是桐城的黃梅戲,最想吃的是桐城的蒿子粑……因此,根據幼兒的興趣,我初步選定了民間游戲、特色美食、民間藝術、桐城古建筑這四個方面的內容。
細選: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向幼兒呈現的地方文化內容必須與幼兒的認知經驗相吻合,能夠被幼兒理解、接受和表達。而桐城地方文化復雜多樣,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幼兒。所以篩選的第二步是從幼兒的年齡出發進行細選,要充分考慮到內容的適宜性、教育性和可操作性。比如,民間游戲“斗雞”雖然趣味性很強,但游戲的過程中會出現身體的撞擊,危險性很大,因此不適合幼兒園的孩子。
精選:從幼兒的發展目標出發。《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求,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雖然地方文化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與幼兒的生活密切相關,但其內容有積極的、健康的、向上的,也有糟粕的、負面的。因此,我們必須慎重篩選,合理運用。例如,桐城的民謠內容很多,選擇富有內涵的民謠作為課程內容,有利于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增進其對地方文化的了解。但有些童謠缺乏教育意義,甚至不太健康,如“一點一橫長,一撇到樅陽,樅陽發大水,安死來尿鬼”,這樣的童謠我便將它舍棄。
地方文化與幼兒的生活緊密相連,是寶貴的教育資源,當前多數幼兒園使用統一課程,缺乏地方特色,將地方文化與幼兒園課程相融合,建設特色的園本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與主題活動的融合。針對教材中現有的活動主題,對目標及內容進行診斷分析,自然地將一部分地方文化的內容融入主題活動中。如在小班主題活動“香香甜甜”中插入童謠《做粑》,讓孩子在學習兒歌的基礎上了解家鄉的美味——蒿子粑,學會友愛、謙讓等美好品質。又如,在中班主題活動“我的家鄉”中融入《六尺巷》系列活動,讓孩子了解六尺巷的歷史由來,學習禮讓、和睦的傳統美德;在大班主題活動“我是中國娃”中融入地方戲曲黃梅戲的內容,讓孩子欣賞黃梅戲,感受黃梅戲的特點,了解桐城的黃梅戲藝術家嚴鳳英,學習簡單的黃梅戲表演動作。
與環境創設的融合。環境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將地方文化融入環境創設中,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例如,將大班室內主題墻根據“我們的家鄉戲——黃梅戲”主題進行布置,設置“黃梅戲名人”“黃梅戲名曲”“黃梅戲服飾”“黃梅戲道具”等板塊,讓幼兒自己收集相應的圖片資料并粘貼到相應的板塊中,自己來畫一畫黃梅戲小人,豐富主題墻的內容。在參與環境布置的過程中,幼兒對家鄉的黃梅戲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再如,將園內的公共走廊按照“美麗的桐城”主題進行布置:一樓是“家鄉的古建筑”,如桐城文廟、六尺巷、紫來橋、孔城老街等;二樓是“桐城八景”,如桐梓晴嵐、練潭秋月、投子曉鐘、孔城暮雪等;三樓是“桐城歷史名人”,如父子宰相張英與張廷玉、吳汝綸、姚鼐、方苞、戴名世等。通過環境的滲透,讓幼兒接觸并了解更多的地方文化。
與家庭教育的融合。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教師應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園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強調家庭、園所、社區的互動與合作,它是一項多元參與、集體配合的工作。因此,我們需要挖掘家長資源,調動家長的積極性,讓家長參與到地方文化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工作中。比如,父母在家中可以帶孩子吟誦桐城童謠;帶領孩子實地觀察,感受桐城的古建筑之美;向孩子展示桐城特色美食的制作方法等。這樣不僅能促進家園之間的聯系與交流,更有利于園本課程的構建,以及地方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作為教師,我們要讓多元的地方文化資源走進幼兒園,建設特色的園本課程,充實幼兒的文化內涵,并使幼兒傳承、發揚優秀的地方文化。而這些都需要我們繼續探索與努力,在實踐中找尋更好的方法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