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兵
北京西邊的山,統稱西山。京西古道指的就是北京西山古道,它以“西山大路”為主干線,連接著縱橫南北的各條支線道路,中道、南道、北道為主要組成部分。各種歷史遺跡散落或留存在古道兩側,從中可以感受到悠遠的歷史足音。
隆冬時節,我和友人第一次徒步游覽京西古道。古道的第一站是模式口,近代西山的煤炭、木石均由此入京。當時,駝鈴相聞于道,商賈絡繹不絕,并設軍把守,十分繁榮。這里斑駁的土墻、字跡模糊的碑刻和已經棄置的舊式磨盤都顯示著古村歷經滄桑,無聲地訴說著千百年來京西古道上的故事。
模式口大街的實際寬度和城區寬一點的胡同相當。兩邊的古老民居大多保持古樸風味,多呈民間四合院的形制,灰磚灰瓦,道路兩側種植著榆樹和槐樹。
出模式口,繼續沿著古道西行,從三家店跨永定河而后可至琉璃渠。古道穿琉璃渠而出后一路西去,翻山越嶺地串起一個又一個古老的村落,直到京西古道上的重要關口——王平口。這段從模式口到王平口的古道是西山大路的北道。站在王平口關城之上,遠眺峰巒深處,隱沒于荊棘叢林中的千古驛道密如織網般地出現在眼前。
元、明、清三代,京城百萬人家,都以石炭為薪。加之西山出產石材,琉璃的燒制更是聞名遐邇,于是,拉煤運貨的駝馬成群結隊,日復一日地往返于山路石道上,天長日久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區再遠至內蒙古、山西等地的商旅道路。這些古道,如一張大網覆蓋京西全境。
徒步在古道上,可以看到或深或淺的蹄窩,這便是由運輸的騾、馬、駝隊長年累月踏出來的蹄印。這一個個蹄窩,跨越了歷史的時空,令人遐想古道當年駝鈴陣陣的畫面。
繼續向前行走,古道逐漸變得險峻,但風景也變得更加壯麗。偶爾會遇到一些修復的長城烽火臺,站在上面,可以俯瞰整個山谷。
由于現代交通體系的完善,古道早已失去往日的繁華與喧囂。那些從前因古道的興盛聚居而成的大小村落,很多也隨著古道的荒廢而成為斷壁殘垣。不過,古道上有的地方仍然布滿客店,一如舊時的古道驛站,令人仿若身處昨日。
選自《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