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鑫,許月明,張 爽,張 強,葛 雯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3)
2021 年4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職業教育大會上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職業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培養德技并修之人才,鍛造大國之工匠”。
基于此,本文以蕪湖職業技術學院“雙高”專業群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為例,從專業核心課程《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出發,探索如何將工匠精神融入課程思政教學全過程。在此基礎上,本文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特點,確定思政目標,挖掘思政元素,旨在豐富教學設計,完善效果評價體系,為工匠精神在高職專業課中的融入,提供有益參考。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對食品安全工作不斷提出新要求。在黨的十八大中提出“四個最嚴”的新要求,隨后,食品安全治理新政不斷推出。2016 年10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此外,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
《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是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其核心任務是學生在學習本門課程后,能夠以食品微生物檢測標準為依據,應用微生物檢驗技術,對食品原輔料、生產線與生產環境、各類食品產品的衛生指標進行規范的檢測,判別食品是否符合質量標準。
食品檢驗員的職責是守護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崗位。從業者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過硬的技能本領,更需要在每一步檢驗中注入細心、耐心、專心和責任心,保證檢驗工作的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嚴守食品安全。為此,高職教師在專業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需將知識技能與工匠精神相互融合,使學生成為技藝精湛、素養過硬的大國之才。
然而,部分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習慣不佳,存在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做事馬虎大意等問題。食品檢驗員的工作主要在實驗室完成,容易讓從業者感到枯燥。食品檢驗員若職業操守不強,則容易因工作枯燥變得倦怠麻木、馬虎大意,甚至會因蠅頭小利,偽造檢測結果,觸碰國家法律底線,威脅百姓生命安全。因此,教師必須將愛業、敬業、精業、樂業的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方可為國家培養優秀的檢驗人員。
《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涉及微生物的檢測技能,包括食品微生物檢驗的程序、檢驗技術和檢驗項目等。該課程授課對象是大一學生,多為“00”后。由于高職院校錄取分數線普遍低于本科院校,因此,學生的知識功底相對比較薄弱。同時,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習慣欠佳,如注意力不易集中、遇到困難易退縮、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等。但高職學院的學生也存在諸多優點,如好奇心較強、喜歡動手和創新、善于利用互聯網等。因此,教師應仔細分析課程教學內容,把握高職學生的特點,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核心價值觀,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課程的規劃和設計要遵循教學規律,充分結合學情,科學取舍,循序漸進[1]。思政教育的融入不能急于求成,教學團隊應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標準,凸顯課程特色,對工匠精神的融入做好頂層邏輯設計(如圖1 所示)。
圖1 《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課程內容與思政教學設計邏輯圖
食品檢驗行業的工匠精神可以概括為愛業、敬業、精業、樂業。其中,愛業即發自內心熱愛自己的崗位,甘愿為守護群眾的食品安全奉獻自己的價值;敬業即忠于職守,遵紀守法,嚴守職業道德,注重職業操守;精業即勤學苦練,精益求精,達到技藝精湛,獨具匠心;樂業即在職業奮斗、專業追求中樂此不疲,自覺地盡心盡力作貢獻,并努力創新,與時俱進。
因此,教師可以將課程內容和思政教育整合,按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邏輯分為4 個階段。①食品微生物檢驗員的崗前培訓,包括實驗室安全、實驗室認識、崗位職責認知、職業道德培訓。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崗位的熱愛,使學生學習工匠精神之愛業,即發自內心熱愛所從事的職業,甘愿作為終身的職業追求。②在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術部分,通過技能點的反復練習打磨,培養學生堅忍執著、認真負責、嚴謹細致,使學生學習工匠精神之敬業。③在食品微生物檢測實訓中,通過崗位真實案例,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擔當,培養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踏實的勞動精神,使學生學習工匠精神之精業。④引導學生掌握食品微生物的快速檢測方法,培養學生樂于奉獻、勇于創新,積極學習工匠精神之樂業。如此一來,教師可結合課程內容,挖掘思政案例,建立思政案例庫,如表1 所示。
表1 《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課程各知識單元對應的思政點挖掘表
2.3.1 推動“互聯網+”課程思政教學陣地
基于互聯網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不僅拓寬了“教”和“學”的空間和時間,更為思政資源融入課堂提供了寶貴陣地[2]。然而,“互聯網+”課程思政并非把思政資源強塞入網絡學習平臺,而應真正地體現形式多樣化、時間碎片化、學生學習自主化、思政教育隱性化。因此,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①具有較強的互聯網應用能力,能熟練應用信息化教學平臺。②課前通過國家精品慕課、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網絡資源等,搜集大量與食品微生物檢驗課程相關的思政教育案例和資源。③思政教育案例應緊密結合食品安全、檢驗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以及有教育意義的名人事件、該領域的前沿研究進展等。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線進行答疑、師生互動。⑤形成有效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做好增值評價。
2.3.2 教學實施策略
課前,教師應通過線上教學平臺上傳教學資源包,包括社會熱點話題、典型企業案例、檢測方法示范等,布置自學任務,讓學生線上討論提出問題,以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熱愛食品檢驗檢測工作。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言傳”與“身教”的結合。換言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僅要注意語言的渲染力,更要注重個人的行為舉止和情感價值觀的正確輸出。例如,教師在講授食品微生物檢測超標的案例時,應輸出法律的威嚴及社會責任擔當意識。在課堂參與主體上,教師應注重“師生”與“生生”的互動配合[3],引導學生討論,激發思維的火花。例如,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若某小組的檢測結果出現問題,教師應主動引導學生復盤整個操作流程,找出問題所在,從而把“求真務實、精益求精”的治學態度傳遞給學生。
同時,教師可以在課堂活動中設置分組活動,在學習平臺線上開展答題競賽,如“常見致病菌生物學特性的常識問答”,以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在測試題目中,教師可以融入一些微生物相關的常識,比如,“世界上首次分離出沙眼衣原體是我國哪位科學家”“中國首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用創新性的研究為世界帶來了迄今最重要的抗瘧疾藥青蒿素是哪位科學家”等問題,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課后,教師可以通過布置市場調查、創新型探究作業,讓學生深入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同時,教師應收集平臺數據并統計分析,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作出合理評價。通過線上與線下的交互配合,《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課程可以為學生提供“線上個性化學習、課堂師生合作共創、課后探索創新”的多元化學習生態。
2.3.3 建立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
在應試教育中,考試成績是評價學生的單一評價導向,而《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課程強調對學生進行過程評價、結果評價、增值評價等多元化評價,注重每一位學生的發展[4]。以結果評價為例,《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課程設立3 種渠道對其進行考評:①在課程學習前、學習中、學習后,分別發放調查問卷,把握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點滴變化。②通過對學生的線上活動、課后作業進行評分,對學生的崗位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治學態度的變化進行比對;通過課堂實操表現、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度,了解學生職業素養的變化。③引入微生物檢驗相關單位,對學生職業素養進行跟蹤評價,建立《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課程思政育人效果的長期反饋機制,以不斷促進教學改革[5]。
本教學團隊將工匠精神融入《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課程教學中,積極探索了思政教學目標、思政元素挖掘、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效果評價方法等多個方面,收獲了有益經驗。當然,今后的專業課思政教學研究還會繼續完善。“種好責任田,守好一段渠”,是當代高職教師的歷史新使命,是值得每一位教師終生奮斗的課題。在教學改革的進程上,教師需始終厘清“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并及時革新教學手段,實現專業課程從“教學”到“教育”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