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茂祁,譚盛葵,武曉巖
(桂林醫學院,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林 541000)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是一種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缺血性心臟病。高血壓是冠心病的重要獨立危險因素之一,患者血壓的升高和血管硬化加劇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病的惡化進程。如GRANGER等[1]研究發現,合并有高血壓的冠心病患者死亡風險是血壓正常者的1.2倍,ESCOBAR等[2]研究發現,與正常血壓者相比,高血壓合并穩定性冠心病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發生率更高。此外,有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高血壓患者的血清學指標與正常人存在差別[3-6],同時這些指標在該類住院患者中為常規檢測項目,因此,本研究擬通過分析臨床血清學指標與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的關系,期望能夠通過利用該檢測信息,為該類患者的預后及提升生活質量提供一定依據。
研究收集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祁陽縣人民醫院入院心內科患者共2010例,依據入選標準:①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祁陽縣人民醫院心內科所有冠心病患者;②有冠心病臨床癥狀和體征,且符合原衛生部發布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診斷標準》;③年齡25~90歲。排除標準:①患有1型及2型糖尿病;②肝腎功能不全;③患有其他疾病(如心肌肥厚、先天性心臟血管畸形、心包炎癥、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大動脈炎、主動脈夾層、心力衰竭、甲狀腺功能亢進、貧血等)或資料不全,最終納入本研究共240例。
冠心病診斷標準:典型心絞痛癥狀發作特點,結合患者存在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并除外其他原因的胸痛或胸痛發作時心電圖缺血性ST-T動態改變;或心電圖運動負荷試驗為陽性改變;或冠脈造影提示一支或多支冠狀動脈病變。高血壓診斷標準:依據2010年修訂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標準:連續兩次靜息狀態收縮壓≥140 mmHg(1 mmHg=0.133 kPa)或(和)舒張壓≥90 mmHg判定為高血壓;或患者既往曾被明確診斷為高血壓,無論本次血壓是否正常均判定為高血壓。
對所有患者收集包括性別、年齡、吸煙 史、飲酒史,既往其他病史情況等基本信息。入院血壓測量:所有受試者均空腹安靜狀態下測量右上臂血壓,每人測量3次,分別記錄收縮壓、舒張壓以及心率數值,取平均值,測量使用標準水銀柱式血壓計,受試者需在測量血壓前保持安靜狀態15 min,取座位測量。入院臨床血清學指標檢測:將血液標本妥善保存后送檢驗科檢驗,血常規檢測儀器為邁瑞五分類分析儀,血凝檢測儀為希斯美康血凝分析儀,生化項目為雅培生化分析儀,所用試劑都為配使用試劑。
應用SPSS 28.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中,冠心病患者和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分別為79例和161例。兩組患者收縮壓及舒張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性別、年齡、吸煙史、飲酒史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冠心病與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基本信息比較
在總人群中,球蛋白、血清鈣、游離鈣在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1、0.023、0.024),而其他檢測指標在兩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冠心病與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組臨床檢測指標比較 ()

表2 冠心病與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組臨床檢測指標比較 ()
在男性患者中,血小板×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球蛋白在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47、0.045),女性患者中,丙氨酸轉氨酶/天冬氨酸轉氨酶比值、血清鈣在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6、0.024),而其他檢測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性別的冠心病組與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組血清臨床檢測指標比較 ()
本研究通過比較臨床血清學檢測指標發現,球蛋白、血清鈣、游離鈣在冠性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水平均高于冠心病患者,而在男女不同患者中的臨床血清學檢測指標不同,在男性患者中,血小板×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球蛋白在冠性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水平均高于冠心病患者,而在女性患者中,丙氨酸轉氨酶/天冬氨酸轉氨酶比值、血清鈣在冠性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水平均高于冠心病患者。
有研究報道,球蛋白與冠心病、冠性病合并高血壓密切相關[7-8],球蛋白是多種蛋白的混合物,共分為4種,而與冠心病關系最為密切的為γ球蛋白,被認為與冠心病發病、預后存在密切相關性。在國內的一項關于血清球蛋白與冠心病的研究[9]中,通過對冠心病患者對血脂和免疫球蛋白各項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IgE、IgA呈正相關。目前免疫球蛋白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機制尚未明確,但結合該研究的結果,可以設想同時檢測IgE、IgA更有助于判斷冠心病的嚴重程度,預測心血管不良事件,同時也更準確的評價藥物的療效,幫助評價冠心病的預后。值得一提的是,此項研究中的受試者中冠心病合并高血壓占總受試者的67.08%,這也從側面揭示了冠心病合并高血壓與球蛋白之間存在一定正相關。有研究[10-11]稱,血清鈣、游離鈣與冠心病、冠性病合并高血壓密切相關,研究提到冠狀動脈鈣化是一個慢性隱匿性的進展過程,在外界誘因刺激下,血管內皮發生炎癥反應或者氧化應激時,損傷的內皮處出現巨噬細胞、脂質顆粒以及鈣鹽物質異常聚集而形成鈣化。鈣鹽的異常聚集曾經被認為是一種人類的退行性變的過程,關于冠狀動脈鈣化的研究一直在不斷進行,由于冠狀動脈鈣化的發生與鈣鹽異常沉積有關[12]。
當然,研究中發現男女不同患者的臨床血清學檢測結果不同,該研究結果與BERRA[13]提到的結果相似,在其研究當中提到女性患者與男性患者相比,其肝功能和血脂與男性存在差別,國內學者提出血清尿酸水平在男女患者中存在差異,男性高尿酸血癥(HUA)和冠心病發病和死亡風險關聯不顯著,但是在女性人群中HUA顯著增加了冠心病發病率和死亡風險。一項以絕經前女性為研究對象的回顧性研究表明,血清尿酸水平可能是絕經前女性主要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的預測指標[14]。然而不同性別人群中HUA與冠心病發病風險的關系在國內鮮少有研究。研究發現。按性別分層后,在女性人群中HUA患病率與冠心病發生風險獨立相關,而這種相關性在男性人群中并不顯著[15]。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現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患者中,球蛋白、血清鈣、游離鈣水平均高于冠心病患者。在男性患者中,血小板×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球蛋白水平均高于冠心病患者。在女性患者中,丙氨酸轉氨酶/天冬氨酸轉氨酶比值、血清鈣水平均高于冠心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