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鳳,司童方,侯冉
(1.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西安 710021;2.陜西科技大學阿爾斯特學院,西安 710021)
隨著科技發展,人們對于產品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產品實用性、科學性,對于產品的包裝的藝術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AR 技術能夠將數字技術與文創產品包裝設計結合,提高文創產品包裝的附加值,彰顯區域文化品牌的文化內涵,促進區域特色文化發展,將其應用于陶瓷文創產品的包裝設計將是大勢所趨。
首先是虛實集成性。AR 技術借助計算機掃描卡實時計算攝像機影像位置,輔助圖像采集技術,能夠使現實和虛擬信息巧妙地融合疊加,為人們提供更強烈的體驗,在有限的時間和場景與現實相關知識領域的理解中實現人們對現實場景更深入的了解和解讀。
其次是實時交互性。AR 技術通過對交互設備上的虛擬信息修改,例如將三維立體模型制作后導入Unity 3D 進行場景創設實現實時交互。
再次是三維定位性。隨著AR 技術的提高,相關設備的識別能力從二維升級至三維,實現對現實環境中實體識別的同時,引入虛擬數據產生的物象疊加或代替現實中的實體,消費者在現實環境中的運動也與虛擬環境一一對應。
2.2.1 非遺文化的數字化保護
AR 技術為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以陶瓷文化為例,景德鎮建立了陶瓷數字資源庫和數字通信平臺,確保了非遺文化傳承的“真實性”的留存[1];醴陵釉下五彩瓷則是對勾線、汾水、素燒等八道工序進行數字化提取,使用靜態環境創建和三維動畫創建兩種方式還原工藝情境[2];耀州窯非遺的處理則是建立非遺數據庫、數字建模、數字博物館三個思路,并提出積極探索發展數字化新模式的想法,例如將考古過程數字化讓消費者身臨其境[3]。
2.2.2 是工藝美術的數字化傳承
近年來數字化技術的出現和發展,許多傳統工藝使用數字化技術進行技藝傳承、工藝創新、文化傳播的嘗試初具成效。例如,云南大理扎染應用AR 技術進行產品交互方式設計,實現了扎染文化與科技的融合[4];湖南湘繡創立了品牌網站,建立數字化空間,將針法做成動畫,效果非常理想[5]。
2.2.3 是文創產品的數字化創新
2016 年國務院下發《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若干意見的通知》,提出要深入發掘文化文物單位館藏文化資源,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提升國家軟實力。甘肅省博物館推出許多文化品牌,借助數字化技術進行場景搭建和互動性傳播,完成沉浸式文化體驗[6];冬奧會創建“冰墩墩”這一IP 形象,借助數字商城和虛擬現實技術進行文創產品的推廣[7]。
AR 技術的應用有效提高了文創產品包裝的附加值、彰顯了區域文化品牌的文化內涵,并促進了區域特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它的產生和發展為陶瓷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帶來更多可能。在未來,在陶瓷文創產品包裝中引入AR 技術是未來陶瓷文創產品包裝設計的大勢所趨。
近年來,陶瓷文化發展趨于在適應大眾文化需求上進行創造性發展、傳承。將中華文化融入陶瓷文創產品的研發設計中,使文化以文創產品為媒介活化。產品包裝設計是商品銷售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在陶瓷文創產品的包裝設計過程中通過AR 技術的合理運用,在原有包裝材料的基礎上進行虛擬環境的添加,使消費者在進行產品使用過程中,主動參與到包裝所附帶的數字文化內容中,有效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增加消費者對于文創產品的記憶度。
傳統包裝模式大多是通過產品說明書進行產品展示,由于產品本身的局限性,消費者往往難以對產品信息進行有效掌握,而AR 技術應用讓產品包裝和消費者之間產生更多交互,以文化符號作為記憶點,提升公眾對文創產品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的認知水平,減少了品牌遺忘的速率,也彰顯出區域文化品牌的文化內涵。如今,人們逐漸意識到簡單的文化遷移而產生的文創產品已經無法滿足當代消費者需求,數字化傳播與文創產業的結合是將區域文化的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創產業探索可持續化發展的積極嘗試方向。
AR 技術為文創產品推廣帶來契機。一方面,消費者與文創產品間的交流更加密切,它吸引了更多消費者對于區域文化所在的區域的興趣,為區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另一方面,由于消費者具有流動性,AR技術的交互性、情感化、體驗感等特點可以在潛意識中為地域特色文化的推廣傳播產生促進作用,同時也提升了區域文創產品的附加值和美譽度,最終實現良性的區域特色文化傳承與發展循環。
基于AR 技術的陶瓷文創產品包裝設計的全程數字化開發模式,區別于傳統文創產品包裝開發僅由藝術設計相關人員參與的開發模式,它將會是一個多學科融會貫通、多領域共同作用、多人群協同參與的過程(見圖1)。

圖1 陶瓷文創產品包裝設計全程數字化路徑
開發和設計文創產品首先需要對區域特色文化進行定位,此過程需要建立在設計者對于區域特色文化的充分理解之上。要求設計者對區域文化定位進行多方面研究,主要包括對區域文化的起源、發展過程、社會背景、文化含義、文化影響等,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區域文化開發的價值與評估體系。陶瓷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四千五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已經達到至臻完善的境界,并且產生了許多不同風格、不同工藝的產品,呈現區域性差異特點。不同區域的陶瓷文化傳承不同,因此在此基礎上的文創產品設計開發以及創新發展,也要依托于不同區域陶瓷的自身特點[8]。因其制瓷工藝的特殊性流程,其數字化采集對象包括實物、手稿、圖片、視頻等。在采集過程中可采用環節模擬重現后現場拍攝加后期制作方式,盡可能還原制瓷工藝的工序細節,這一過程除了留存以外還有可能追回已斷代失傳的制瓷手法。
其次,對文化載體的展示形態予以確認,以便為多個群體的消費者帶來各不相同的視覺體驗效果。例如一些文化不具有物質載體,需考慮其是否應該凝練成文化載體符號;一些文化具有類型、風格各異的物質載體,需考慮是否要對其形態結構進行簡化為文化載體元素。對于區域特色文化元素進行采集以及整理,對具有特定意義的文化元素進行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并通過創新性設計建立創意標識,為AR 技術提供原始的文化載體符號或元素。
在標準化采集的基礎上,建立二級數字可視化資源庫,數據庫中收納陶瓷文化以及文創產品的三維立體模型和圖文影像資料。借助Unity 3D 軟件進行場景創設,這種動態化的展示方式可以彌補現有產品交互體驗的不足,并通過多重測試,消費者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完成預設互動體驗。
AR 技術通過預設包裝內容方式將產品信息融入到用戶真實環境中呈現數字化內容,提高趣味性及消費者參與感,使文創產品更加深入人心。例如網易云音樂和農夫山泉聯名的“樂瓶”系列包裝設計,用戶只需使用網易云音樂客戶端中的“AR 掃描”掃描瓶身上的二維碼,即可體驗身處不同星球的音樂,寓意即使身處繁華的城市也可以有仰望星空的愜意,給讀者以沉浸式的音樂體驗。
傳統產品的包裝中,產品信息文字編排較為集中,圖形語言占據絕對版面,消費者不能通過簡單閱讀說明書掌握使用方式,而在此應用AR 技術將圖形和文字要領進行數字化處理,當消費者AR 掃描二維靜態的包裝圖片將會轉換為動態互動動畫,消費者可以感受到設計師們所營造的場景,給消費者以沉浸感體驗。陶瓷文創產品的包裝設計中也可以采用此形式,購買陶瓷文創產品后,AR 掃描其上的特殊符號或元素,其設計來源的文物躍然紙上,可以通過滑動旋轉查看陶瓷的全貌,并可以通過點擊其上的不同特征,彈出一些特色文化的科普知識。并可以增加一些聽覺元素,如陶瓷敲擊的聲音,給消費者視聽雙感的沉浸式交互體驗。
以可視化資源庫為基礎,建立簡單的數字化修改平臺,消費者可以通過交互設備查看預覽包裝,并在增強現實影像中對包裝進行設計修改,例如修改元素貼圖的樣式、顏色、大小、位置等,對文創產品的包裝進行定制,讓消費者直接參與設計。
利用AR 技術整合文創產品包裝設計中的數據,使用交互設計軟件進行貼圖實景化渲染,再利用交互設備成像預覽包裝效果,并最終可能實現嵌入修改,使消費者直接參與包裝設計過程,將數字技術與文創產品發展相結合,豐富了文創產品包裝所附帶的文化內涵,促進區域特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最終促進文創產品成為數字化傳播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