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的群眾性漫畫創作起步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勃發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本文著重談談上世紀八十年代安徽的群眾性漫畫創作和發展情況。
說起當年安徽的漫畫創作,那可不比今天,有這么好的條件,有這么多的畫會、學會、研究會之類,辦個畫展還有贊助商啥的。想當年,漫畫愛好者那就是“各自為戰”——各畫各的畫、各投各的稿,至多是三三兩兩交流一下,要說有什么指導者、組織者的話,能稱得上指導者、組織者的也就是報社——只有報社能發表作品,只有報社能提供平臺;來自基層的漫畫作品大量涌向報社,選稿、改稿、退稿,連同創作輔導、組織聯絡,不容推脫地成了報社美術部門、尤其是漫畫編輯的“份內事”。即便是美協舉辦漫畫展、文化宮開展漫畫活動,也少不了要將報社漫畫編輯請去張羅籌劃指導……這么說吧,那時只有報社最熟悉漫畫作者,只有報社能將這些遍布大江南北的“散兵游勇”們集聚起來——安徽如此,全國也大致如此。
任何發展都離不開起步。要說安徽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漫畫創作,就不能不先說說安徽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漫畫創作,也就不能不說說兩位安徽漫畫家——文兵和黎佳。這兩位漫畫家,一位是《安徽日報》美術編輯,一位是《安徽文學》編輯,推動安徽漫畫創作的平臺主要是《安徽日報》,而作品經常出現在《安徽日報》上的主要是他們兩位。
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是當時震驚世界的重大國際事件,國內由此掀起的聲援古巴革命斗爭、反對美國戰爭挑釁的浪潮,客觀上推動了作為斗爭武器的國際時事漫畫創作的發展。這一時期,文兵除在《工人日報》《安徽日報》發表漫畫外,作品還入選參加了全國東風國際時事漫畫展;黎佳則在《安徽日報》發表了一系列漫畫,比較有影響的有:《我可以保證……那不過是一句空話》《總統心碎》《肯尼迪的靴子》等。1963年全國東風國際時事漫畫展來合肥展出,文兵撰文《戰斗的藝術》、黎佳撰文《匠心和修養》,兩篇文章發表在同一天的《安徽日報》上。乘此東風,安徽省美協(時稱中國美協安徽分會)舉辦了全省首屆漫畫展,隨后的援越抗美斗爭又進一步推動了漫畫發展,《安徽日報》為此多次推出美術和漫畫專版,安徽群眾性的漫畫創作自此起步。這一時期,創作上比較活躍的漫畫作者還有周昭坎、沈葉鳴、汪小兀、鮑十兄、邱大同、潘文華、王景峰等人,《安徽日報》美術組長鄭若泉、省美協(中國美協安徽分會)副秘書長彭小夫等也為推動群眾性漫畫創作作出了積極貢獻。
時勢造就漫畫,時勢成就漫畫,政治需要和社會需要決定漫畫的興衰。和全國一樣,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聲勢浩大的揭批“四人幫”群眾運動和隨之而來的改革開放大潮推動下,漫畫創作得以蓬勃發展,安徽的群眾性漫畫創作進入了一個上升周期。
——《安徽日報》率先發表揭批“四人幫”漫畫
1977年11月20日,《安徽日報》開報界之先河,率先在報紙上發表揭批“四人幫”漫畫,這應該是全國最先公開發表揭批“四人幫”漫畫的黨報之一了。
——《安徽日報》開辟《漫畫》專版,為開展群眾性漫畫創作提供平臺
1982年3月,《安徽日報》為配合“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組織創作了一批漫畫,又從來稿中挑選了一些,舉辦了一個《文明禮貌漫畫展》,3月16日起在報社編輯部大樓宣傳櫥窗展出,報社內外25位作者的35件漫畫作品參加了展出。因為櫥窗臨街,吸引了很多過路人觀看,乃至這個一沒有開幕式二沒有剪彩的街頭畫展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由此得到報社領導的肯定。一個小型畫展的成功凸顯了漫畫這種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報社美術組趁熱打鐵,呈上了在報紙開設漫畫專版的請示報告,并很快得到編輯部批準。于是,一個全新的、具有固定版面的《漫畫》專版誕生了。
1982年3月25日,《安徽日報》第一期《漫畫》和讀者見面,刊出新老漫畫作者黎佳、趙鴻恩、鮑十兄、潘文華、 朱華杰、馬同寶、李汶、張乃成、潘林林、王景峰的10幅漫畫,其中大多為基層作者。除《漫畫》專版外,《安徽新聞陣地》也同時刊載漫畫和介紹漫畫創作的文章。
有了穩定的發表園地,更多的漫畫愛好者加入到創作行列中來,投往《安徽日報》的漫畫稿件日益增多,不僅有來自省內的合肥、蕪湖、宣城、蚌埠、淮南、安慶、滁州的,還有來自臨近省市江蘇、浙江和上海的,一個群眾性漫畫創作熱潮逐漸興起。
——安徽省美協舉辦全省漫畫展,邀請專家來皖講學
在以《安徽日報》為平臺的群眾性漫畫創作基礎上,為進一步推動漫畫藝術的普及和發展,安徽省美協(中國美協安徽分會)于1983年1月8日至23日在合肥市工人文化宮舉辦了為期半個月的《安徽省漫畫作品展》,琳瑯滿目的漫畫新作布滿兩個大展廳,不僅是新老漫畫作者積極參展,就連著名中國畫家黃永厚也破天荒提供了漫畫作品;開幕時觀眾踴躍,時任省文聯副主席陳登科觀看了畫展,省電視臺轉播了畫展盛況,《安徽日報》《合肥晚報》選載了展出作品。期間,省美協邀請了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高級編輯、著名漫畫家英韜和中國美協書記處書記、著名漫畫家江有生來皖講學,為安徽漫畫作者上了一堂很好的創作輔導課。
——安徽漫畫創作蓬勃發展,漫畫作品頻頻出現在全國美展、全國漫畫展和國內各大報刊、畫集上
在《安徽日報》和安徽省美協的共同努力下,全省漫畫創作發展很快,取得了可喜成就。
1982年,中國美協主辦《全國漫畫展覽》,文兵的《坐井》、趙鴻恩的《充數》、馬同寶的《瞧這三家子》、張承柱和白善誠的《智公議山》、王景峰的《下一個目標》《嘴的通病》《無題》入選參展。
1984年,文化部和中國美協主辦《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文兵的《這條船安全嗎》《武二爺碰到新問題》,黎佳的《贈某些評論家》,馬同寶的《鋪路記》《兒子》,白善誠、張成之、章建生的《職業習慣》,張乃成的《五彩長虹》《冒富大叔照像》,楊演的《無題》,王景峰的《學舌》入選參展。
1980年,王景峰作品入編森哲郎(日)、《諷刺與幽默》主編的《中國現代漫畫集》。
1987年,白善誠、王景峰作品入編中國美協漫畫藝委會編的《中國漫畫家作品選》。
1984年,《美術》刊載白善誠論文。
1987年,《新聞記者》第四、五期連載王景峰論文。
1984年前后,白善誠多次在《諷刺與幽默》一版顯著位置發表漫畫作品。
1989年5月,王景峰首次在新華社《中國記者》推出新聞漫畫專版。
1978年起,王景峰在《人民日報》《人民畫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發表漫畫作品,其中在《人民日報》發表43次、《解放軍報》發表23次。
——《安徽日報》召開全省漫畫通訊員會議,創辦漫畫通訊員期刊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起,《安徽日報》經過多年努力,到1985年,已經建立起一支包括工人、基層干部、大學生、下鄉知青、人民警察、醫生、個體戶等組成的近百人漫畫通訊員隊伍。這支隊伍是安徽漫畫創作的主體,《安徽日報》成為安徽群眾性漫畫創作的領頭羊。
1986年1月《安徽日報》在蚌埠召開了全省漫畫通訊員會議,到會漫畫通訊員五十余人,時任中共蚌埠市委副書記卞國福、《安徽日報》副總編輯張育瑄出席了會議,漫畫通訊員們齊聚一堂,圍繞創作進行了廣泛交流。會后,《安徽日報》創編了每月一期的《漫畫信息》。通過這份期刊,報社進一步增進了和通訊員們的溝通,并按照政策和宣傳需要指導通訊員們進行漫畫創作。
——安徽省新聞漫畫研究會成立,一年一度的全省好新聞漫畫評選拉開序幕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首都和一些省市開始籌備和成立新聞漫畫組織,安徽的群眾性漫畫創作是開展得比較早的,群眾基礎也比較好,在《安徽日報》已經建立起一支漫畫通訊員隊伍的基礎上,一個籌建全省新聞漫畫組織的設想正在醞釀中。
1986年8月1日,由《安徽日報》美術攝影部牽頭,《安徽青年報》《安徽體育報》《安徽法制報》《安徽科技報》《安徽公安》《安徽文學》《安徽工人報》《蚌埠日報》《滁州報》《安慶新聞報》《徽州報》和《安徽日報》等12家報社美術(漫畫)編輯共同發起成立安徽省新聞漫畫研究會(最初叫安徽新聞界漫畫學會)籌備組,并向省新聞工作者協會、省新聞學會正式申請成立研究會及成為團體會員,同時作為發起單位之一參加中國新聞漫畫研究會的籌建工作。
1986年12月27日,經安徽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安徽省新聞學會常務理事會研究決定正式批準安徽省新聞漫畫研究會成立并吸收為團體會員。省新聞漫畫研究會籌備組成員單位為研究會成員單位。
1987年3月17日,省新聞漫畫研究會在屯溪召開了1986年全省好新聞漫畫評選會。評選進行了兩輪,第一輪采取民主推選,從研究會12家新聞成員單位推薦的數百件參選作品中推選出58件作品參加評議;第二輪在評議的基礎上,采取無記名投票方式,最終選出20件作品。這些作品經上報省新聞學會批準,成為1986年全省好新聞漫畫。
——發起成立中國新聞漫畫研究會,參加一年一度的全國好新聞漫畫評選
1986年11月18日,中國新聞漫畫研究會籌委會在北京成立。安徽省新聞漫畫研究會籌備組和首都新聞學會新聞漫畫研究組、北京市新聞學會新聞漫畫研究組、河南省新聞學會新聞漫畫研究組、陜西省新聞漫畫研究會、浙江省漫畫研究會新聞漫畫組同為中國新聞漫畫研究會發起組織。經過醞釀協商,籌委會委員由19人組成,安徽省王景峰為籌委會委員。
1987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國新聞漫畫研究會在北京成立。經民主選舉,沈同衡當選為會長,方成當選為副會長,譚文瑞、安崗、華君武、丁聰為顧問;選出理事108人,安徽省黎佳、白善誠、王景峰當選為理事;常務理事40人,王景峰當選為常務理事。
1987年5月,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聯合會和中國新聞漫畫研究會籌委會主持的1986年全國好新聞漫畫評選揭曉,安徽省王景峰的《投宿無店》獲全國好新聞漫畫二等獎、謝振強的《為了對質量負責》獲三等獎。
——請進來,走出去,安徽的群眾性漫畫創作進入一個新階段
1986年8月4日至17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在安徽黃山舉辦漫畫創作短訓班,短訓班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副教授、《國際新聞界》主編梅珞主講,重點是中外報刊漫畫評介和欣賞、漫畫創作基本技法。來自安徽、江蘇、黑龍江、遼寧、河北、山東、四川、湖北等八省的44位漫畫作者參加了短訓班。短訓班的舉辦得到《安徽日報》的大力支持,16位安徽作者參加了短訓班。舉辦期間,《安徽日報》美術攝影部副主任王景峰到會并主持召開了安徽、遼寧、湖北三省美術(漫畫)編輯座談會,交流了各自報紙漫畫編輯工作經驗。
1986年8月29日,應《安徽日報》 的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副教授、《國際新聞界》 主編梅珞來合肥講學,向合肥各界作了“關于歐美報刊漫畫”的學術講演。省市十多家新聞單位的編輯、記者及合肥工業大學建筑分校、省團校的青年教師到會聽講。安徽電視臺播出了這次講學活動,《安徽日報》 韓酉山總編輯、錢林副總編輯會見了梅珞。
1986年10月27日,應《安徽日報》和安徽新聞刊授大學的邀請,《人民日報》高級編輯、著名漫畫家方成來報社講學,向全省各報刊、電臺、電視臺的編輯、記者,新聞刊大學生和漫畫作者作了題為“關于諷刺、幽默和報刊漫畫”的學術講演。方成結合自己四十年創作實踐,從漫畫旁及諷刺文學、雜文、相聲、喜劇等諸多相關領域,整個講學深入淺出、幽默風趣,深受聽眾歡迎。安徽電視臺播出了這次講學活動,時任《安徽日報》總編輯韓酉山、副總編輯王鴻會見了方成。
除了“請進來”,安徽漫畫作者還頻頻“走出去”:1984年,黎佳、王景峰赴沈陽觀看漫畫聯展并參加了遼寧、安徽兩省漫畫創作座談會;同年,忽辰、王景峰前往長沙觀看了第六屆全國美展,與《湖南日報》及湖南漫畫界進行了座談交流。1986年,黎佳、白善誠在河南參加了十六省市漫畫創作交流會;白善誠參加了中國美協漫畫藝委會創作座談會。1987年,王景峰參加了云南、遼寧、江西、陜西、安徽、廣東、貴州、浙江、湖南九省黨報美術工作座談會;同年,王景峰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新聞漫畫研究會成立大會……
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增進了交流,提高了認知,促成了安徽的漫畫創作融入全國并跨上一個新臺階。
——分析總結上世紀八十年代安徽群眾性漫畫創作發展成因,為日后持續前行積累寶貴經驗
上世紀八十年代安徽群眾性漫畫創作不但取得長足進步,而且為日后全省漫畫事業的發展夯實了基礎。對當年的實踐認真加以分析和總結,于新時期審時度勢地延續和維系漫畫前行,具有現實意義。身為當年實踐的親歷者,我認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安徽群眾性漫畫創作之所以取得較大發展,其成因主要緣于以下幾點:
一是抓住歷史發展機遇期
回顧百年中國現代漫畫,曾有過三次發展機遇期,一次是新中國成立前長達數十年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期間;二是建國后主要是抗美援朝期間的反帝反侵略斗爭;第三次就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聲勢浩大的揭批“四人幫”群眾運動、以及隨之而來的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它為作為政治斗爭武器的漫畫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安徽靠的是抓住了機遇,全國靠的也是抓住了機遇。
二是領導重視,尤其是“一把手”重視
《安徽日報》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第一次發表華君武漫畫,是經時任省委副秘書長兼《安徽日報》黨委書記孫宗溶同意并安排在一版見報的?!栋不杖請蟆穭撧k《漫畫》專版,是在時任《安徽日報》總編輯胡巨海領導期間決策實現的。《安徽日報》邀請方成等前來講學是在時任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兼報社總編輯韓酉山領導期間同意安排的……同樣,1982年安徽省漫畫展是在時任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聯主席、省美協主席賴少其主持工作期間舉辦的……《安徽日報》其他領導錢林、王鴻、張育瑄,省文聯、省美協其他領導張法根、鮑加、朱澤、師松齡、蔡迪生等對安徽群眾性漫畫創作都作出過積極貢獻。應該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安徽漫畫事業得以發展,領導重視是關鍵。
三是把握政策,正確引導
作為斗爭藝術,漫畫這一武器必須運用得當、運用得好,堅持為黨的事業服務。安徽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安徽日報》刊登了許多表現改革開放、解放思想等題材的漫畫,安徽的漫畫展這類題材的作品也占了很大比重。對創作中出現的不符合黨的政策的現象及時加以糾正和正確引導,例如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外省市報刊上曾一度出現以黨和國家領導人為肖像漫畫題材的現象,《安徽日報》及時敲起警鐘,在下發給通訊員的《漫畫信息》中迅速傳達了中宣部有關精神。正是這種及時警示、正確引導,諸如此類的不符合黨的政策的創作傾向從未在安徽的報刊、展覽中出現過,從而保證了安徽的群眾性漫畫創作健康發展。
四是堅持把“群眾性”擺在第一位
上世紀八十年代安徽漫畫創作的突出特點是“群眾性”。漫畫是通俗藝術,雅俗共賞是漫畫的長項,群眾的參與是漫畫發展的動力。安徽的漫畫創作由少數幾個人發展成數百人的隊伍,原因就在于我們始終堅持把“群眾性”擺在第一位。在安徽省新聞漫畫研究會主持的全省好新聞漫畫評選中,堅持讓把握評選大權的各報編輯作者“讓一讓”,向基層作者傾斜,多給基層作者機會,在保證創作水準和質量的前提下,將有限的名額盡可能多地留給基層作者。翻翻1986年安徽省好新聞作品獲獎名單,在20位獲獎作者中只有4位作者是各報社編輯,其余作者均來自基層。
五是重視理論建設
任何一種創作,離開理論研究支撐都是走不遠的。不同于國畫油畫版畫的創作人員大多出自科班,絕大多數漫畫作者是自學出身,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對漫畫的認知多處于感性階段。有鑒于此,我們強調漫畫作者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除向作者們推薦各種讀物、承辦講學和座談會活動外,一些編輯還主動撰寫相關文章發揮帶動作用,如黎佳撰寫出版了《漫畫別趣談》一書,白善誠在《美術》月刊發表理論文章,王景峰撰寫了《報刊漫畫淺議》在滬、皖新聞刊物上連載……初步邁出了從實踐而循序漸進至理論探索的堅實步伐。
六是講團結,搞“五湖四海”
隊伍擴大了,人多了,會出現不同聲音、不同意見,有些是創作上的爭論,有些是人際利益摩擦。作為組織者,重要的是化解矛盾,促成團結。曾經有一些漫畫通訊員不和,凡不涉及原則問題,一律堅持“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不選邊,開座談會大家都請,發表作品認畫不認人;堅持“五湖四?!?、海納百川……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建成一支團結的隊伍,這支隊伍才有戰斗力。
上世紀八十年代是安徽群眾性漫畫創作的勃發期,一支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漫畫創作隊伍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老作者依然堅守心中那份渴望,如趙鴻恩、鮑十兄、潘文華、邱大同、馬同寶、張成之、張乃成、李汶……以年輕人為主體的新作者脫穎而出,如白善誠、謝振強、劉翔、呂士民、張明才、王經華、王克信、王瑞生、齊躍生、章建生、張承柱、俞鶴沉、俞惠敏、王祥生、王彥長、朱華杰、韓春、吳宗民、柴夫、關黨生、王俊峰、潘林林、查全國、戚良鵬、龔振、忻海寶……這些漫畫作者,是為安徽漫畫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的創作骨干,也是承前啟后的一代。
回首望去,曾經孕育出改革前驅的管仲、治病救人的華佗、激濁揚清的包拯等眾多杰出兒女的江淮大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又吹響了中國農村改革的號角。應運而生、順勢而為的安徽群眾性漫畫創作,雖說只是改革大軍中的一列輕騎,卻也曾汗灑疆場,一地晨光。記住曾經的足跡、記住昨日的晨光,新時期接過棒、再發力,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永不止步。
(作者: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州日報》主任編輯,曾為中國新聞漫畫研究會常務理事,《安徽日報》美術攝影部副主任,新華社《中國記者》、香港《星島日報》、人民日報《新聞戰線》專欄作者)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