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少華
今春以來,數次山村采風,作文《又聞養田小米香》《養田問谷》和詩《小米》,意猶未盡。
上小學的時候,到東鄉走親戚,父親指著大片郁郁蔥蔥的農作物說:“這是谷子?!备杏X和城內外農田里常見的小麥、玉米很不一樣,倒是和學校操場邊狗尾草有幾分相似,只是大了好幾個型號。
真正近距離親近谷子,還是因為今春參加平頂山市作協公檢法司分會“養田小米”杯征文活動的緣故。其實,三皇五帝并不那么遙遠。三皇分別是伏羲、神農(炎帝)、黃帝。
三皇的第一位是伏羲,和女媧同時代,傳為夫妻,處于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時期。伏羲生于甘肅天水,定都在陳(今河南淮陽),他教民捕魚獵獸,嘗百藥而制九針,被醫界尊奉為醫藥學、針灸學之始祖。
伏羲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中期距今約7000至5000年,晚期距今約5000至4000年,也叫銅石并用時期。
伏羲之后是神農(炎帝)。炎帝共九代,第一代炎帝神農生于陜西寶雞,所率部落的活動范圍在黃河中下游,曾定都在陳(今河南淮陽)。他的貢獻是制耒耜,種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場;治麻為布,民著衣裳;作五弦琴,以樂百姓;削木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
后世相傳:“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神農從狗尾草中優選出谷子,并教會人們播種,使部落擺脫了以漁獵和采集為生的動蕩生活,開始農耕生活。
神農(炎帝)八世孫榆罔(炎帝),生于河南開封,定都河南伊川。
和榆罔(炎帝)同時代的黃帝,公元前2717年生于河南新鄭,并定都于此。黃帝統一中原各部落,使華夏民族團結一體;他制井田,發展農業生產;他發明舟車、銅鏡、云梯、紡織機等,方便人民生活。
炎黃部落合二為一。炎帝黃帝開啟了華夏文明,并稱始祖,后世的我們則自稱炎黃子孫。
黃帝傳子少昊,少昊傳子顓頊,顓頊傳子帝嚳,帝嚳傳子堯,堯禪位給舜,舜禪位給禹,禹子啟建立夏朝,以下是商周,至元明清,脈絡越來越清晰。
自黃帝以來,華夏文明歷五千年,一脈相承,薪火相傳,綿延不絕。
直到20世紀,華夏文明的核心為農耕文明,而稷作為五谷之首,在漫長的農耕文明時代占有重要地位。
為什么是谷子?粟,亦稱稷、粱、谷子,禾本科、狗尾草屬植物,谷子去皮后俗稱小米,為行文方便,下文混用。
在陜西西安的半坡遺址中,發現了當時人種植的粟類。在半坡氏族聚居的一個窖穴中,僅糧食腐朽后的谷皮,就有數斗之多。還在一個小的陶罐中,保留下完好的粟種皮殼。除半坡外,在陜西寶雞的北首嶺、華縣的泉護村的原始遺址的窖穴、房屋和墓葬中,也都發現了粟的皮殼。這些遺址年代距今六七千年,學術界由此斷定,“我國是最早產粟的國家”。
粟源于中國,黃河流域史前考古發掘的糧食作物以粟為多。至秦漢時期,因粟是種植最多的谷物,秦代置治粟內史掌管谷食錢貨的官吏,為九卿之一。漢初因襲,治粟內史又名搜粟都尉,掌管生產軍糧等事。古人常用江山社稷代表國家,其重要性更加凸顯。
作為五谷之首,粟自有其獨特性。小米以外的主糧作物,或多或少總是缺少某種關鍵養分,所以有人說:“人一輩子幾乎只需吃小米和喝水就可以長期生存下去。”
小米養育了人民,“小米加步槍”之精神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新中國成立初期,工資都要換算成小米,可見小米在人民生活中占有的重要位置。
谷子實在不平凡,我贊美谷子!
(作者系河南省平頂山市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