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靜 楊帥斌
社會工作與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異中有同,其工作理念、方法、技巧上與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具有契合性。高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可借鑒學校社會工作的理念與方法,探索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方法和新路徑。從社會工作角度介入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既能有效拓寬社會工作的應用領域,也能創新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方法。
一、社會工作介入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可行性
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00后進入大學,他們的思想、行為、價值觀和以往學生有著很大的不同,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因此,新時代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應緊抓新時代學生特點、把握新時代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創新新時代學生工作方法,切實提高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理念契合: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
社會工作以“助人自助”為價值理念,在服務中堅持尊重、平等、自決、個別化、服務等原則,同時,社會工作主要有三大工作方法,分別是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社會工作獨特的工作理念、工作原則和工作技巧符合新時期思政育人工作的核心價值理念,它們的介入能夠有效提高思政育人工作的專業性和針對性。
從本質上來說,社會工作與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都是以“人”為工作對象,核心工作理念具有一定的一致性。青少年群體作為社會工作服務對象之一,與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大學生群體具有一定的耦合性。社會工作在青少年社會工作中以青少年需求為中心,秉承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強調對工作對象的獨特性和非評判性,接納和尊重工作對象,充分挖掘其自身潛能,鏈接其周邊資源,用科學有效的服務實現有效助人。
思政教育當中處在最前沿、離學生最近的是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者,是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依托,面對個性凸顯、需求廣泛的00后大學生,要因材施教,注重精細化管理,以人性化、差異化、多樣化的方式解決好學生的思想困惑和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大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
(二)目標契合:幫助個體實現助人自助
從目標角度來說,不論是社會工作的求助者,還是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大學生,都是引導其從“被助”到“助己”再到“助他”的一個過程。
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助人自助”是指對求助者的問題,通過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等專業的方法和技巧,幫助其解決困難,開發潛能,提升能力,促使其適應社會發展,實現個人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融合。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者的目標在于增強大學生的使命擔當,提高大學生的自覺性、堅韌性,提升大學生應對問題的能力與挑戰的底氣,鼓勵大學生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理想結合起來,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三)功能契合:促進個體成長和社會進步
社會工作的功能主要是通過運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等工作方法和技巧,包括支持、咨詢、援助、教育等,旨在改善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況,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推動構建和諧社會。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功能則是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包括道德品質、社會責任感、公民意識等。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者通過咨詢和援助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擾、學習問題等,同時,通過教育和引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引導學生培養人際交往能力、創新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綜合能力。
二、社會工作介入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凸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優勢
高校中的學生群體特征多樣,尤其是一些來自邊緣群體的學生,在如今這個現實復雜多變的世界里,他們可能面臨身心困境、經濟壓力或其他不利因素。社會工作專業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可以提供咨詢、援助、支持等服務,滿足學生的心理、情感、社交和學業等方面的需求,幫助這些學生解決問題,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援助,增加他們的成功機會和融入感。目前,在部分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中還存在服務過程流于形式,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意識淡薄,社會工作以人為本、助人自助的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中,有助于高校克服服務意識不足的弊端,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凸顯優勢、提高實效。
(二)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專業水平
社會工作專業在實踐服務中針對服務對象的多少形成了三大方法:一是一對一的個案工作,二是一對多的小組工作,三是多對多的社區工作,這和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需求相契合,在實際工作中,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者需要根據學生個體的需求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思政教育。社會工作專業“助人自助”的理念強調以人為中心的思想,這和高校思政工作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是一樣的。同時,社會工作專業的方式方法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并且強調社會工作者服務的過程,這更加符合高校強調過程性管理的要求,與高校大學生的特點和實際需要相符合,能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專業化水平。
三、社會工作介入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路徑研究
(一)個案工作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中
個案社會工作對象主要是個體,幫助服務對象適應身邊環境、解決困惑、激發個人潛力、實現個人成長。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特殊學生,比如適應困難學生、心理異常學生、學業困難學生、人際交往困難學生、就業壓力學生等,這些就需要聘請專業社會工作者介入,通過采取專業方法和技巧開展一對一的專業引導和教育工作。
具體來講,高校可以成立學校社會工作室,聘請專業社會工作者入駐學校,一是對于學校遇到的一些特殊問題學生,一對一的個案工作治療模式就派上用場了。個案工作的治療模式在幫助特殊問題學生談心談話、解決問題時具有重要意義。在和學生交流時,用溫和、平等和尊重的態度,充分運用傾聽、回應、澄清、提問等技巧,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促進情緒的合理宣泄,幫助高校大學生解決現實困惑,引導其走出現實困境,促進其自我成長和發展。二是對于一些問題本身來源于校外或者原生家庭的學生,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鏈接資源的形式,與其校外或者家庭建立聯系,在家校合力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成長成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二)小組工作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中
小組社會工作是指在社會工作者的引導下,小組成員通過相互協作,實現個體和小組的互利共贏。我國教育專家王思斌認為,團體過程和經驗可以使個人價值觀念、態度及行為發生改變,促進個人成長與社會適應小組工作是對具有相同或相似問題的群體進行引導,通過系列的團體活動幫助服務對象走出困境。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也可以借助社會工作的團體工作方式開展。
具體來講,一是可以根據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比如學業困難、人際交往、職業生涯規劃等問題,開展專門的講座或者小組團體輔導活動,在高校的思政育人工作中,思政育人工作者可以通過引導、鼓勵、強化等多種方式,促進小組成員的反思和感悟,提升小組成員各方面能力。二是可以在大學生的暑期“三下鄉”、志愿服務、專業實習等實踐活動中,提供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的平臺和機會,通過組員之間的相互接觸、相互之間的正向影響,增進組內成員的成長,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成才。
(三)社區工作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中
社區工作是通過組織、召集社區內成員,并通過討論、協商等大家都能同意的方式去解決社區內存在的社區公共問題。在社區成員參與中,社會工作者會有意識地培養成員對社會的認同感,增強他們在社區參與及影響決策方面的能力和意識,以形成更有能力、更和諧的社區。學校可以借鑒社區工作的做法,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活動,在實踐中提高思政育人實效。
具體而言,一是高校通過鏈接社會資源,加強校地合作,建立學術研究、實踐社區基地,為大學生提供多樣化的社區實踐崗位,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大愛,學會珍惜、學會感恩,促進理論到實踐的轉化。二是以高校思政育人社區工作為抓手,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自身的社區資源,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更快地社會化,提升學生對于社區的責任感,打通思政教育最后一公里,進一步擴大高校思政教育的輻射面。
四、結 語
綜上所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工作和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邏輯起點具有一定的耦合性,都是通過助人實現其工作目標,它能夠有效補充傳統教育模式的不足,提升思政育人工作的實效性,強調人本主義和因材施教的原則,并促進大學生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通過引入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從多角度、多層次、多維度促進大學生個體與社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