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出版學科專業共建為培養新時代出版人才帶來源頭活水。中國出版集團從學術聯建、專家聯通、人才聯培、項目聯動四個方面協同共建出版人才培養體系,堅定實施深化“三個一百”人才培訓品牌,建立專家共享交流平臺,實施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實施作者導師幫助青年編輯成長計劃,建立大項目協同建設機制,推動產學研用融合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筑牢出版人才培養新高地。
【關? 鍵? 詞】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出版人才;人才培養
【作者單位】姜燕,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圖分類號】G238【文獻標識碼】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05.007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權的戰略資源。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1]。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作為文化強國建設重要力量的出版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科技的飛速發展、網絡媒體的崛起及閱讀方式的多樣化,都對出版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天的出版業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更加渴求人才,更加需要與渴求適應新形勢發展的新型人才。
2023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出版學科專業共建工作的實施意見》,圍繞提高出版學科專業發展水平和出版人才建設指明方向、作出部署。中國出版集團聚焦出版強國、文化強國建設,實施人才強企戰略,深化產學研用,培養了大批出版專業高層次人才,使這些人才成為我國出版領域不可替代的“國家隊”人才力量。中國出版集團作為首批參與出版學科專業共建的單位,高度重視出版學科專業共建并協同推進,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和實踐,已經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想法和做法。
一、以現代化強國建設目標為引領,強化出版新使命與新任務的共同認知
黨的二十大站在民族復興的制高點上,首次對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一體謀劃、系統部署,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和未來發展大勢的深刻洞察與把握。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緊迫的現實意義。2022年7月,首屆全國出版學科共建工作會議召開,出版學界和業界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為響應國家關于出版學科專業共建的號召,中國出版集團與北京大學簽署共建協議,共同建設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出版學科專業共建為培養新時代出版人才帶來源頭活水,中國出版集團深刻認識到學科共建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將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建設工作納入集團“十四五”時期的目標任務,高站位謀劃,高起點實施,努力推動形成出版業與高??蒲性核a教融合、協同創新、共同發展的新局面。學界和業界在人才、知識和經驗等方面進行深度融合,從理論與實踐層面綜合發力,培養一大批現代出版人才,能夠為出版學術研究、出版企業創新、出版產業發展積聚力量,在建強出版學科專業的基礎上推動出版業走向繁榮[3]。
1.文化新使命與出版產學的新任務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保?]出版是文化建設的基礎陣地,文化強國建設離不開出版強國建設。中國出版集團作為中央文化企業,自覺踐行新時代宣傳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務,是建設和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力量,已經發展成為我國最具影響力的出版集團,正在向世界一流出版企業邁進。北京大學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是先進思想文化的重要陣地。在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目標驅動下,北京大學把出版學科納入重點學科建設軌道,集中校內外師資力量和社會資源,把出版研究院建設納入重點工作范圍。同為中華文脈的重要延續者和新時代的文化建設者,中國出版集團和北京大學有著共同的目標和愿景,擔負培養人才、傳播文化、助力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使命。
2.培養新時代的“新”人才成為產學的共同基礎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笆奈濉睍r期是我國出版業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從出版大國向出版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新目標的提出、新技術的迭代升級、新業態的不斷催生,成為新時代的重要特征,對出版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從出版企業的角度看,以“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思想為指引,出版企業需要充分認識到新型出版人才隊伍是實現出版高質量發展的硬實力、硬支撐,而人才短缺、人才斷層凸顯、復合型人才稀缺、編輯人才培養周期長是高質量人才隊伍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從高校教學與科研的角度看,人才供給與行業需求錯位的狀況亟須扭轉。高校是出版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高等教育是出版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和途徑,企業是出版人才成長的重要平臺,既看重人才使用,也看重人才培養,培養合格的人才是使用人才的前提。出版人才培養需要關注行業變化,為需要的領域輸送“對口人才”,實踐領域中的很多問題需要產、學、研協同攻關[5]。加強校企協同育人,高校和企業雙向奔赴,同向發力,在協同創新中建設隊伍、培養人才,能夠培養更多業務精、能力強的青年才俊,造就一批懂出版、愛出版的理論家和踐行者,為出版業更好扛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人才支撐。
3.以構建中國特色出版學科專業自主知識體系為產學的共同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6]《關于推進出版學科專業共建工作的實施意見》強調,要優化出版學科專業建設布局,分批次、多層級推進共建工作,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出版學科專業自主知識體系[7]。構建中國特色出版學科專業自主知識體系,是一個兼具長遠性、基礎性、戰略性的系統工程,是新時代出版學界和業界面臨的重大時代任務和歷史使命,需要動員整個出版學界、業界廣泛參與,共同探索產學融通、產學融合的新機制和新模式。中國出版集團和北京大學有責任有義務有能力立足國家重大戰略、行業重大決策、學科重大課題,立足出版實踐,著眼于理論建設和出版知識體系建設,探索產教融合、供需契合的創新性模式,扎實推進學科建設,努力構建中國特色出版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提高出版學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的學科地位,發揮出版學在出版產業發展中的智力支撐作用和價值引領作用。
二、以產學“四聯”建設,打造研用“四通”機制
深入推進產學研用,關鍵在于創新模式,明確路徑,建立機制,打通協同共建的“最初一公里”。參與出版學科專業共建以來,中國出版集團與北京大學深度對話,深入交流,探索實踐,以四種方式從四個方面打通關節。
1.學術聯建
學術研究是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基礎。產業興旺則學術繁榮,學術繁榮則產業更旺。產業興是學術興的前提,反之,沒有學術繁榮,產業一定不會行穩致遠。出版學作為應用型學科的傳統定位,要求學界和業界在出版學向理論與實踐并重的交叉學科轉型過程中共同轉變觀念、轉變思路、探索新路。有學者指出,沒有學科不是應用學科,也沒有學科只是應用學科。出版企業作為知識生產和傳播性質的企業,理應擁有更高的智力追求,使自身的研發與學界的研究有機結合在一起。學界同樣應以企業的身份、企業的思維來開展學術研究活動[8]。
中國出版集團集聚了人民文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三聯書店等眾多大社名社,擁有出版業全產業鏈和數字出版、大數據服務等全新產業鏈,為出版理論和出版知識體系研究提供了豐沃的實踐土壤。中國出版集團與北京大學共建出版研究院,共同設計和規劃出版研究課題,爭取國家課題立項,爭取社會力量支持,并以重大前沿課題為抓手,加強理論與實踐雙向研究,融合并進。雙方都致力于把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打造成出版基礎理論、出版知識體系與關鍵技術的政產學研合作基地、國際出版學術交流平臺,使其能提出服務于國家出版事業的重大政策建議,從而成為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出版研究智庫。
2.專家聯通
專家是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關鍵,出版業轉型升級離不開出版專家的支持。高校應該引入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業界精英,將實踐經驗帶入課堂,使用大量鮮活的出版案例進行教學,促進學以致用。同樣,高校教師要積極與業界需求對接,堅持問題導向,從實踐中發現問題,設立課題,實現理論從實踐中來,理論指導實踐。中國出版集團匯集眾多深耕出版領域實踐的大家,北京大學擁有一批諳熟出版理論的專家。共建以來,雙方強化常態化溝通聯絡、高端互訪、業務交流,增進感情締結。中國出版集團從機制、政策、資金上給專家雙向互動提供支持,營造良好的交流環境,不斷擴大專家的交流“朋友圈”,持續發掘專家智力資源,促進專家在行業頂層設計以及創新引領中發揮更大的力量,在解決行業難題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推動出版業發展獻計獻策,為推動出版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3.人才聯培
人才是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核心,一流的企業需要一流的人才作為支撐。人才既需要出版企業的培養,也需要高校的輸送,更需要經過多年實踐以后重返高?!俺潆姟?。出版企業只有在思想素質建設和專業能力建設兩個方面取得實效,才能真正打造出“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新時代編輯出版隊伍[9]。培養更多業務骨干,造就更多編輯名家、出版大家,建設中國出版業人才集聚中心和創新高地,是中國出版集團“十四五”時期的重要目標。基于此,中國出版集團與北京大學在人才培養方面達成共識:一是中國出版集團為北京大學學生提供實習、參觀等實踐機會,為教師提供實踐掛職的平臺;二是北京大學根據中國出版集團的需求加強出版新人培養,探索“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三是雙方共同開展人才繼續教育、再深造培訓;四是整合雙方優勢,有計劃地出版出版學期刊、專著和教材,系統完善出版學學科體系,充分發揮學術著作與刊物在學科建設、理論發展、實踐探索等方面的領航作用,促進出版人才能力提升。雙方尤其著重以人才建設和隊伍建設為目標,培育新質生產力,將努力在這方面進行積極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4.項目聯動
大項目協同攻關是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驅動力。黨和國家非常重視和關懷重大出版工程,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復興文庫》作序言。承擔國家重大出版項目是中國出版集團作為出版“國家隊”的重要職責和使命?!笆奈濉睍r期,中國出版集團承擔多項國家級重大出版項目以及種類繁多的主題出版、學術出版項目,完成這些項目需要動員全國學界眾多專家學者廣泛參與。中國出版集團與北京大學聚焦大項目,服務“國之大者”,整合資源,建立機制,推動名師、大家向大項目聚集,聯合攻堅,加速落地落效。
產學研用作為重要的協同創新模式,基礎在協同貫通,活力在協同貫通,難點也在協同貫通。中國出版集團與北京大學面對新一輪突飛猛進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努力打破產學研用主體間壁壘,構筑協同合作良好生態,高效銜接學術鏈、專家鏈、人才鏈、項目鏈,努力實現“四通”,即打通學術研究和產業實踐路徑,打通學界專家與業界專家跨界交流融合路徑,打通人才培養與使用一體化路徑,打通聯合攻關大項目路徑,為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成果落地轉化打下堅實基礎。
三、以“用”為目的和結果的產學研措施
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最終目的是成果轉化與實際應用。中國出版集團為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積極落地10項舉措,推動產學研用融合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1.深化“三個一百”人才培訓品牌
“三個一百”人才是中國出版集團重要的出版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計劃,旨在從全集團選拔、培養百名優秀的編輯人才、百名優秀的營銷人才、百名優秀的數字化國際化和經營管理人才,為建設國際一流出版集團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2023年11月,中國出版集團聯合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在北京大學舉辦“三個一百”人才培訓班。培訓課程集合了北京大學的優質師資和課程資源:既注重課堂教學,又注重實踐教學;既有黨史課程,也有美學課程;既有出版理論,也有前沿視點;既具備國際視野,又關注領導力建設。參訓學員表示,重新回到大學校園脫產學習,不僅近距離領略到北京大學厚重的文化資源和優質的教學質量,更讓大家靜下心來,回溯出版業的發展脈絡,借鑒跨學科的知識經驗,開拓工作視野,尋求長遠發展的思路。此次培訓在以往中國出版集團自主培訓的基礎上進行了提升和創新,進一步擦亮了“三個一百”人才培養品牌,為此后校企協同培養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建立專家共享交流平臺
在建立專家共享交流平臺方面,中國出版集團作出了許多努力:精選10位能力突出、經驗豐富的出版專家作為業界實踐導師,幫助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加強出版學科建設;選派5名優秀編輯作為2023年度全國出版學科專業學生創新創業創意大賽評委;選派專家代表參加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舉辦的“總編輯大講堂”系列講座、“筑版沙龍暨出版大家談”圓桌對談、“出版進校園”主題講座。中國出版集團邀請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專家擔任集團“中版好書獎”等獎項的評委、集團重大選題評審的專家。一系列活動為雙方提供了深入思考專業問題的機會。
3.實施拔尖人才培養計劃
為應對知識生產模式和大眾傳播格局的深刻變革,建立人才資源競爭優勢,加大自主培養力度,強化高端人才引領,更加充分地發揮人才在推動出版創新、打造新型業態、服務全民閱讀中的重要作用,中國出版集團樹立和落實新型人才觀,將“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的要求有效傳導到“神經末梢”。具體而言,中國出版集團成功舉辦三屆編輯技能大賽,兩屆編輯“工匠”獎、“崗位能手”評選活動,累計評選出174名優秀人才,2023年選派部分代表參加集團與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共同組織的相關培訓。此外,中國出版集團組織出版融合發展優秀人才遴選,最終有3人成功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融合發展優秀人才培養項目,參加了由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承辦的歷時兩年的學習培訓。
4.實施作者導師幫助青年編輯成長計劃
中國出版集團擁有龐大且高精尖的作者隊伍資源,為切實發揮作者資源對出版人才的“傳幫帶”作用,確保出版事業薪火相傳、后繼有人,中國出版集團以出版學科專業共建為契機,從2024年起實施編輯導師幫助青年編輯成長計劃,聘請業內及北京大學等高校的人文社科領域知名專家學者作為學術顧問暨編輯導師,為集團做好出版工作、加強編輯隊伍建設提供學術指導與智力支持。中國出版集團將通過邀請學術顧問暨編輯導師參加集團重要會議、舉辦專題講座、座談交流聽取意見等方式,充分發揮他們在集團把握學術文化走向、提升編輯專業素養等方面的獨特作用。
5.建立大項目協同建設機制
中國出版集團承擔《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復興文庫》和《永樂大典》系統性保護整理出版工程,敦煌文獻系統性保護出版工程,點校本“二十四史”,以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等國家重大文化工程和重點項目。為加大內容建設工作的學術支持力度,同時把大項目建設轉化為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抓手和重要措施,中國出版集團與北京大學聯合建立大項目協同建設機制。比如,中國出版集團邀請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的專家參與《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集中攻堅審讀、集團重要獎項評選、重大選題論證、重要論壇等工作或活動。
6.實行“學術研究假期”制度
為積極引導干部人才參與社會組織和社會活動,加強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建設,中國出版集團于2023年啟用《關于積極引導集團干部人才參與社會組織和社會活動的辦法》,鼓勵支持干部人才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兼職,擔任各類專家委員會成員,鼓勵他們積極參加與行業、專業相關的會議、論壇、科研等活動。中國出版集團及下屬各單位給予干部人才一定的學術研究假期,支持他們專心開展學術研究、發表學術研究成果,從事有助于擴大本人和單位學術聲譽或社會影響力的兼職工作。
7.深化中國出版“四力”大講堂
2019年,中國出版集團在業界首先開啟中國出版“四力”(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大講堂系列活動,定期邀請專家學者演講,為推動編輯出版高質量發展、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人才隊伍建設高質量發展添加思想“燃料”。如2023年4月,中國出版“四力”大講堂邀請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孫熙國圍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幾個問題》進行專題授課。今后,中國出版集團將與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精誠合作,邀請更多專家學者蒞臨中國出版“四力”大講堂。
8.舉辦新時代創新出版研討班
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進一步做強做優出版主業,2022年10月,中國出版集團舉辦新時代創新出版工作研討班,邀請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專家參會。研討班分主題出版、融合出版、編輯創新、營銷管理4個板塊,內容涵蓋范圍大,主要有:主題出版、社科人文、科技經管、少兒教育等重點產品板塊;《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二十四史”修訂工程等重大出版項目;《靠山》、“日新文庫”學術叢書、《美育》期刊、中讀APP、音樂數字教材等重點產品;傳統出版、融合出版、衍生開發等業態;選題策劃、編輯出版、營銷發行、流程管理等環節。中國出版集團將與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交流碰撞,共同為出版業高質量發展出謀劃策、深耕細節。
9.設立“三百計劃”獎讀金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民閱讀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論述,夯實出版人才培養基礎,激勵高層次出版人才求實創新,推進全民閱讀在校園形成良好風尚,培育青年學生文化傳承責任意識,中國出版集團在同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共建的背景下設立“三百計劃”獎讀金,助力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提升出版專業學生的綜合素養。自2023年9月1日起,“三百計劃”獎讀金由中國出版集團出資,連續5年支持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進行人才培養?!叭儆媱潯豹勛x金包含100個“新生引航閱讀包”、100張“全民閱讀進校園閱讀書卡”和100篇“創新研究閱讀報告”。
10.建立調研實習基地
中國出版集團積極發揮資源優勢,為北大學子提供調研實習平臺。2023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研究院骨干教師帶隊,學生代表一行20余人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參訪調研,了解出版社的歷史和發展現狀、人才培養計劃及未來的重點出版方向,現場參觀、提問并進行了業務交流,為進一步推進人才培養以及完善出版學科建設打下了基礎。2023年9月,中國出版集團專門在北京大學舉辦校園招聘宣講會,為北京大學學子提供就業實習的機會和平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0]立足新時代新形勢,加強產學研用協同,是培養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途徑。在推進出版學科專業共建、深化產學研用融合新征程上,中國出版集團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取得了一點成果,收獲了一點經驗。未來,中國出版集團將深度參與出版學科專業共建,持續打造“國字頭”出版人才高地,不斷以產學研新成果助力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為出版強國建設、文化強國建設貢獻智慧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摘編[M]. 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
[3]張久珍∣構建出版學科專業共建機制與共建新格局[EB/OL]. (2024-01-21)[2024-03-01]. https://
mp.weixin.qq.com/s/omqVy0RSTc93scGtX_DVkQ.
[4]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 人民日報,2023-06-03.
[5]周蔚華,陳思睿. 新中國成立以來出版人才培養的歷史考察、特點和啟示[J]. 出版科學,2022(6):5-15.
[6]中共中央宣傳部.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23.
[7]中宣部、教育部聯合印發實施意見 推進出版學科專業共建工作[N]. 人民日報,2023-12-20.
[8]于殿利. 論三大認知革命與出版學科建設[J]. 現代出版,2022(3):30-41.
[9]于殿利. 引領學術與創造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目標下的出版使命與隊伍建設[J]. 中國編輯,2024(1):16-21.
[10]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