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燕 秦海麗 李婧玉
摘? 要:參與式教學法體現的是現代教學的理念,它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課堂的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法能有效解決學生“樂學”“會學”“學會”的問題,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參與的參與式教學法,從線上線下、顯性隱性、校內校外、課內課外四個維度展開,通過創新課前參與教學準備、課中“播—導—展—講—動—引”六步參與教學實施、課后參與教學實踐,形成師生協同發展的“三段四維六步”教學模式。該教學法的實施,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性,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意識,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師生協同發展;參與式教學法;創新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08-0111-04
參與式教學法是在智慧教學背景下,貫徹“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教育理念,以師生協同發展為目標,以智慧教學平臺為載體,拓展隱性教育渠道,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重構教學內容、整合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教學、改革評價方式,從線上線下、顯性隱性、校內校外、課內課外四個維度,開展課前參與教學設計、課中參與教學實施、課后參與教學評價的“播—導—展—講—動—引”六步體驗式的“三段四維六步”教學法。
一、參與式教學法的優勢
第一,提升學習主動性,解決“樂學”問題。創新“播—導—講—動—引—評”六步參與式教學法,打造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樂學課堂”;構建過程性評價、激勵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讓“主動”學習與“被動”學習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
第二,提高學生參與性,解決“會學”問題。構建學生課前參與教學準備,課中參與教學實施,課后參與教學實踐的“三段參與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第三,促進學生知行統一,解決“學會”問題。構建實踐教學、賽事參與、思政平臺于一體的多維度立體化實踐體系,創設學生由知向行轉化的情境,做到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參與式教學法的創新性
(一)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參與
全員參與是指每一位學生都參與教學全過程,通過固定分組、團隊輪流參與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以團隊為單位討論、做任務、成果展示,課后全員參與教學實踐。全過程參與破除了教學設計只能由教師完成的思想藩籬,學生可以課前參與教學設計,課中參與教學實施,課后參與教學實踐。全方位參與是指理論課與實踐課、線上學習和線下互動、校內課程和校外實踐的全方位參與。
(二)機制建設與情感激勵并舉
制訂競爭機制、激勵機制、評價反饋等制度,創新教學評價體系,使過程性評價、激勵性評價、競爭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相結合,倒逼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在參與中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使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利益共同體,增強團隊意識,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明顯提高。
三、參與式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第一,協同理論。協同理論由德國著名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創立,研究主要包含諸多子系統的非平衡開放系統,通過自身子系統的協同作用,最終實現從無序到有序的運動過程。[1]從系統角度看,教學是包含目標制訂、內容設計、主體間及主客體配合等要素的復雜開放系統。每個要素的發展變化都可能對其他要素以及整個系統產生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在該教學法中,教師和學生在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實踐等復雜教學流程中通過交流、討論、監督、評價、反饋的協同配合,最終實現教學過程協調有序,實現師生協同發展。
第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只有與個人相關且能主動參與的學習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學習。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情感因素、人際關系都是有效學習的重要條件,主張學習應由學生自我評價?;谌吮局髁x學習理論的教學法要求學生全員、全過程參與教學,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參與者,也是監督者、評價者,能真正做學習的主人;在參與過程中,學生加強了與各主體的交流與溝通,有利于建立深厚的情感,形成良好的競爭與合作的人際關系;教學法注重創新教學評價,教師評價、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相結合,學生既是評價對象,也是評價主體,有利于推動實現真正有意義的有效學習。
四、參與式教學法實施路徑
(一)課前參與教學準備
課前參與教學準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參與教師備課,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參與拓展資料搜集、參與教學案例搜集、參與學習任務設計和參與課程思政相關建設。二是參與課前任務,學生參與線上學習、討論、自測,完成對基礎知識的自主學習。
課前參與教學準備要堅持持續追蹤原則。要充分發揮教師引導作用,全盤設計教學內容,合理分配好哪些任務可由學生完成、哪些環節可讓學生參與。教師也要對學生的成果進行評價,做出是否采納、為何不采納的及時反饋。
課前參與教學準備還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既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預習、拓展和運用,又指導學生在二級學院、教研室甚至教師的公眾平臺,校報校刊等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發表論文、藝術作品等,引導學生將所思所想傾注筆端、融入作品,將專業知識學習和思想政治意識提升自然而然地融為一體,以達到教書育人的目標。
(二)課中參與教學實施
落實“播—導—展—講—動—引”六步參與式教學方法。該教學法依據事物認知的基本思維邏輯,按照“學生自學建立初步認知—教師引導激發興趣—學生展示成果提出困惑—教師精講解疑釋惑—師生互動活學活用—教師總結引領升華”進行設計。
1. 播——熱點播報
堅持靈活性與原則性相結合。靈活性首先是指運用場景靈活,適應性強,播報可以適用于各學段、各門課程。在高等數學課程中,可以設置“數學家的故事”播報,在思想政治課程中設置“時政熱點”播報,文學課程中設置“作家與作品”播報、工程類課程設置“建筑背后”播報等等。其次是指表達形式靈活,依據各學段學生的能力不同,對是否做課件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以要求高學段學生做PPT,低學段學生不做PPT只要求其進行播報;依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不同,對課件的質量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對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課件制作中要有動畫、FLASH等高技術含量的體現,在藝術類專業中要強調課件的藝術性、美觀性等。原則性是指播報內容上與教學內容具有相關性,播報主題或為教師指定,或為學生自己選定,但都要和教學內容相關;播報內容在價值取向上要求傳播正能量,催人奮發。
錨定綜合提升知識、能力、素質的目的。一是要助力知識學習。做播報的目的是加深對知識的深層次認知、更好地了解理論產生的背景。例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做“豐碑人物”播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毛澤東、鄧小平等一代偉人的成長經歷、卓越成就,為學生學習理論奠定情感基礎、認知基礎,促使其更加認真學習相關理論。二是要助力能力提高。首先,做播報的學生需要自學PPT制作,視頻剪輯、圖片編輯等軟件,學生可以在此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辦公軟件使用能力。其次,學生需要根據主題搜集材料、整理材料,熟悉材料獲取渠道、方法,提高自身的信息獲取能力。再次,學生做播報需要和團隊其他成員就主題的表現形式、心得體會等問題進行溝通,這對自我觀念表達、自主學習能力、溝通能力等起到鍛煉作用。最后,學生需要在課堂上進行播報,鍛煉語言表達能力、語言渲染能力、邏輯思維的能力。三是要助力素質提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查閱正能量的材料,傳播正能量的過程中,學生也會潛移默化地接受正確價值觀的熏陶。
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課前發布學習任務單,布置關鍵詞,提出要求。學生整理近一周的熱點并選取1—2個熱點,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邏輯思路梳理并總結心得體會,做成PPT在課堂播報。[2]教師制訂規則,起主導作用,學生是主體,從梳理到選擇再到制作,整個流程自主完成。
2. 導——新課導入
堅持關聯性與啟發性相結合的實施原則。課程導入的目的是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對所授課內容的感知,繼而激起學生的求知態度。[3]這就要求課程導入所采用的案例、視頻、圖片等導入素材要與所授課程內容具有相關性和針對性;啟發性是指教師通過設問,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意在激發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的探知欲望。
3. 展——課堂展示
課堂展示也叫溫故知新,包括學生展示課前任務,教師展示課前線上任務的預習、討論、測驗的結果,以及學生在課堂提出問題。通過課堂展示,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效果等有了全面了解,有利于適時調整教學規劃;通過學生的提問,教師也可以把握學生的學習難點,及時調整自己的精講內容,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堅持效益性原則,即質量性和數量性兼顧原則。課堂展示要注重質量,這就要求教師一是明確要求,讓學生明白該怎么做;二是明確獎懲規則,讓學生明白敷衍了事的后果;三是加強監督指導,課前教師對學生的任務完成質量做到心中有數。課堂展示要在數量上把握好度,做到統籌兼顧、突出典型。
4. 講——教師精講
要嚴格按照“三講三不講”原則,講重點、講難點、講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講已經會的、不講自學就能會的、不講講了也不會的。精講要少講,針對一個或幾個知識點講清講透;要注重啟發,留時間給學生思考,助力學生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實現“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
5. 動——師生互動
適量性與適當性相結合。師生互動的形式包括討論、問卷、投票、成果展示等。在課堂上,要注意互動的頻率適中,形式選擇適量,過多的互動形式和頻次,反而給人華而不實、流于形式之感;在形式選擇上要注意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相協調、相適應。
質量性與評價性相結合。質量性是指師生互動要有深度,不是簡單的師問生答,而要在互動過程中讓學生有所思、有所得,提高學生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課程的實效性。評價性是指學生在發揮主體作用時,教師要及時評價、引導、升華,達到課程的高階性目標。
6. 引——價值引領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教學不僅是讓學生掌握知識、提升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個人品質。這就要求教師要不遺余力、見縫插針地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
顯性與隱性相結合。在價值引領的方式上,可以選擇顯性方式。即設置一個固定版塊,例如“理論前沿”等。該方式的優點是將價值引領常態化。隱性方式即鹽溶于水式的引領,在案例、活動和學生發言之后,教師要及時做出正確引導,做好思想意識升華,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課后參與教學實踐
一是學生參與實踐教學設計,在教師引導下,參與實踐形式選定、實踐方案的設計等;二是參與教學實踐,參與志愿服務、理論宣講、社會調研、基地參觀等實踐活動,通過提交實踐報告、開展宣講活動等方式,提升學生的能力,幫助學生將所學理論內化踐行;三是參與各類競賽,將課堂延伸至賽事參與,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競賽,將理論付諸實踐,提升教學效能。
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教學服務的原則。在實踐基地的建設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參與進來,學生根據自身能力結合資源有效利用,對接實踐基地(公司、團體組織),搭建學院和實踐基地溝通合作的橋梁;拜訪英雄人物、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等先進代表,邀請他們走進課堂。[4]在實踐項目的選擇方面,學生可以在教師列出的實踐項目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項目來完成,列出選擇理由、完成實踐報告,以興趣為指引,在高質量完成實踐項目的同時,充分挖掘實踐項目的內涵外延。在實踐教學的設計方面,廣泛聽取學生的意見,拓展實踐的形式、內容等??傊?,教師的任務就是創造一切條件,促使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能動作用,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5]
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原則。202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智慧教學時代已經來臨。實踐教學要順應時代,構建多維空間融合的新型學習空間,突破傳統學習的時空局限[6-8],要拓實踐教學的深度,引導學生主動實踐,并將實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拓展實踐教學的廣度,做到范圍廣,基地、公司、企事業單位、社區鄉村等都可以作為實踐場地,引導學生參與社會調查、參加比賽、實訓實習、參觀學習等;拓展實踐教學的寬度,線上和線下相結合,如觀看電子展覽、VR沉浸式體驗、數字平臺建設等。
總之,參與式教學法力求激發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中的積極因素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在動態發展過程中實現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關春燕,何淑貞. 協同理論視閾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研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2):49-51.
[2] 崔海燕. 課程思政視域下播報教學法應用研究[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04):70-72.
[3] 蘇蜨蘭,王超. 激趣:大學英語教學的新課導入[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1(S1):157-158.
[4] 教育部等十部門關于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 (2022-08-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208/t20220818_653672.html?eqid=b23d72a7000c8945000000066454fc0d.
[5] 黃先開,楊艷萍. 數字化變革引領創新構建智慧教育新生態[J]. 中國高等教育,2022(Z3):15-17.
[6] 張舒,鄒鎧同. 參與式教學法在大學生創新創業基礎課程中的實踐探索研究——以云南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 投資與創業,2018(05):210-211+216.
[7] 蘇文平. 參與式教學法在本科教學中的實踐創新[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2(03):74-77.
[8] 徐曉虎,徐竹昕. 案例教學法的創新路徑研究——基于中英高校教學實踐調查和參與式觀察的實證研究[J]. 淮陰工學院學報,2021,30(02):95-100.
(責任編輯:黃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