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仿 葉春莉 劉琪薇 王雨萱 李漢青
摘? 要:“一帶一路”倡議對兵團外宣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新時代背景下對外語人才的政治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高校作為外宣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承擔著人才培養的重要職能,更肩負立德樹人的重大使命,文章旨在探討兵團外宣人才培養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思路借鑒。
關鍵詞:“一帶一路”;外宣人才;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08-0185-04
在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高校肩負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文化傳承與創新、社會服務、國際交流與合作五大職能。高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新時代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兵團作為黨政軍企合一的特殊組織,在新疆的各項建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對兵團外宣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新要求,即培養出更多思想政治素質過硬、能勝任國際經貿往來、講好兵團故事、宣傳兵團文化、全面發展的復合型外語人才。
一、兵團外宣人才培養的現狀
我國外宣翻譯人才培養雖然相對發達國家起步較晚,但伴隨近年來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對外宣翻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兵團外宣人才隊伍建設雖在短時間內取得一定進步,但在面對現代信息化和全球化對外宣傳的巨大挑戰時還存在不少問題。如高校的翻譯專業培養方案沒有把外宣翻譯人才培養放在應有的地位,長期以來,翻譯在兵團僅作為外語專業的技能課程,并未形成職業化趨勢;外宣人才隊伍的基數和質量都還不夠達標;外宣人才的專業技能和語言技能仍存在一定的欠缺;外宣戰略的制定、外宣渠道的開拓等方面也還存在不足。
二、高校人才培養與思政相結合的困境
(一)思政教育與時代快速發展脫軌
“互聯網+”新時代背景下,人人都是互聯網的主人,大學生作為網絡熱潮的前沿群體,其思想也會隨著網絡文化的刺激逐漸發生改變。思政教育落后于時代發展,失去了前瞻性的發展特性,導致了學生在學習上仍存在著對思政教育的刻板印象,認為思政教育就是在被迫接受思想灌輸,同樣他們也會失去對思政教育的重視以及反思能力,存在消極應付的現象。
現存高校思政教育體系需要適時做出調整,堅持“以人為本、同向而行、與時俱進”,解決學生在課堂以外的思想認識問題,使用新媒體平臺開展思政教育,開辟網絡育人陣地。高校應充分利用好網絡資源和平臺優勢,如利用新媒體加強對學生的網絡監管,或通過新媒體了解學生當前的思想動態,將黨的聲音傳播到學生之中。
(二)多元文化思潮沖擊主流意識形態
多元文化思潮的沖擊對我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培養產生了大量阻礙。隨著新媒體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許多文化觀念在互聯網上肆意傳播,西方惡意抹黑社會主義制度等的觀念不斷滲透,侵蝕著學生的心靈,左右著學生的思想與行為,影響著主流意識形態的培養。校園文化是一種可以塑造并且利用的資源,高校要積極利用文化載體,創設校園文化環境,如在學校的發展中,主動將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校風、院風、師風、學風的建設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發揮環境的熏陶作用。
(三)無法把握思政教育的內涵
思政教育的內涵不夠明晰,許多高校無法正確把握思政教育的內涵,缺乏對思政教育重要性的準確認識,使思政教育工作偏離了應有的軌道,失去了思政教育的價值與意義,變成為了應付檢查而不得不進行的“面子工程”。思政教育并非只是簡單地對最新的政治思想的灌輸,而是通過講述、學習、實踐多方面使學生能夠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構建高校“大思政”三全育人格局,應該從機制體制改革、觀念理念更新、師資隊伍優化、育人平臺搭建、手段載體創新等方面采取新的思路和方法。[1]各高校可根據不同情況,堅持從矛盾分析,注重共性和個性不斷改進,制訂和完善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保障,更新師資隊伍理念、創新育人模式,引導學生學習態度由被動向主動的轉變。
(四)課程體系設置不完善,教育評估方式較單一
高等院校設置相對豐富的思政課程,且包含多門課程,但從課程開設的時間段以及課程思政的實施情況上看,并未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2]思政教育在教育評估層面需要增加評價標準,將標準不僅僅局限于學生評教結果,學生期末通過率等,過于簡單的教育評估會使學生增強功利心,難以發現思想政治教育對其生活成長中的思想啟蒙作用,而教師在課堂中也會遇到課堂氛圍不夠積極等情況,產生一定的厭倦心理。“課程思政”育人成效可以引入高等教育目標和標準,將“課程思政”育人成效分為三個考察維度和四個層次等級。三個考察維度即課程思政教育評估狀況,學生的參與度和“四個自信”融入專業課的程度,[3]四個層次即為初級、中級、高級以及最高層次,以達到教育評估方式多樣化、立體化。
(五)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呈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大學生的價值觀由傳統向現代轉型,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呈現出矛盾性與不確定性。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明確,但又受到功利主義、個人主義等世俗價值觀的影響,對自己未來價值取向的選擇搖擺不定,急功近利,呈現出一些模糊、不穩定現象與矛盾。
三、兵團外宣人才培養與高校思政融合模式的構建
課題組主要以依托高校的培養模式展開,并以兵團高校石河子大學為例。通過對相關文獻、案例的調研和分析,總結了兵團外宣人才培養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探討提出了更加科學有效的高校“3357”兵團對外宣傳人才培養模式。該培養模式以兵團外宣需求和國家發展為背景,以“培養兵團外宣翻譯人才,講好兵團故事”為切入點,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對外宣人才培養的作用,基于“三導向”“三完善”“課程思政”和“五層面”的聯系總結,培養出符合兵團外宣翻譯需要的“七素養”外語人才。[4]
高校“3357”兵團對外宣傳人才培養模式。即為基于“三導向”,運用“三完善”,圍繞課程、教材、教學方法、教師、實踐五大層面,在人才培養中融合課程“大思政”理念,完善兵團外宣人才培養機制,以達到具有翻譯能力和政治素養的兵團外宣人才目標。
(一)“三導向”
以培養服務兵團對外傳播人才為導向。外國語學院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立足兵團發展,積極響應兵團號召,培養兵團外宣的新型人才。外語人才也應該真正做到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將個人價值寓于社會價值之中,為兵團發展奉獻自己的一份力。
以從單一宣傳兵團作用與地位到實現兵團文化全面傳播為導向。兵團屯墾戍邊的使命擔當導致過去兵團對外宣傳內容過于單一,側重于宣傳維穩戍邊的積極作用而忽視了兵團自身文化的傳播,新導向的提出著重于兵團外宣翻譯事業,可以促進兵團文化更好地傳播與發揚。
以規范兵團外宣翻譯體制為導向。目前,兵團對外翻譯的項目較少且部分文章、版面翻譯質量不高,存在亂譯、硬譯、語言不通等問題,翻譯存在的問題會影響兵團對外宣傳的形象,這就需要進行系統化、具體化的框架梳理,確定符合標準的兵團翻譯用語,規范兵團翻譯體系。
(二)“三完善”
完善漢譯英翻譯人才培養體系。翻譯方法一成不變,在過去偏向翻譯西方優秀文化內容,并沒有注重兵團文化對外宣傳。外宣翻譯人才結構過于單一,新型人才較少。因此,在培養方面應加大漢譯英翻譯力度,培養漢譯英翻譯人才,完善翻譯人才培養體系,將兵團文化向外宣傳。
完善“一個學位+N個證書”培養學制。外語人才不只局限于掌握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更需要展現“一專多能”的符合應用型人才特點。在學好英語專業的同時,掌握其他相關技能證書(如教師資格證、初級會計師、導游證、CATTI等證書),提升人才的綜合素養能力。
完善翻譯人才社會適應能力的模式。當前社會形勢多變,對人才的各方面綜合素質需求過大,簡單的英語專業技能已經無法適應變化的市場需求。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應該適當增加實踐類、創新類的課程,鼓勵英語專業人才走出校園、面向社會,依據市場需求,提升個人素養,迎合社會發展形勢。
(三)“五層面”
“五層面”是指外宣翻譯人才從課程層面、教材層面、方法層面、教師層面、實踐層面五個層面,通過課程思政與時政外宣、思政外宣、文化外宣相關知識相融合,達成對兵團中譯英翻譯外宣人才的多層次培養。
(四)“七素養”
“七素養”指培養具有全球視野、人文精神、國家意識、民族情懷、跨學科知識、專業素養與創新精神的外宣人才。當前,翻譯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多注重專業知識的教育,卻疏于對翻譯人才在全球視野、人文精神、國家意識、民族情懷等價值觀引領方面的培養。
四、兵團外宣人才培養與高校思政融合研究
基于“3357“兵團對外宣傳人才培養與思政融合模式,本研究設計以下模型(如圖1所示)。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將融合兵團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設立合理的建設制度,落實責任主體,幫助該培養流程落地。最終通過建立合理的“校師生”三位一體評估機制,以達到兵團外宣人才從“五層面”到“七素養”的培養目標。
在外語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根據教育效果可以分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兩類。[5]一是顯性教育。顯性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課,以系統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兵團文化教學為功能定位。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通識教育課,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大學生唯物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愛國情懷以及歷史思維。基于培養兵團外宣人才目標,可開設“兵團文化主題”系列課程,系統講解兵團的歷史風俗、文化、政策等,幫助學生深刻系統地了解兵團,做到有“輸入”,才有“輸出”。二是隱性教育。隱性教育分為綜合實踐和外語專業教育課程兩大部分。
綜合實踐即基于學生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和思政教育,分為以“教師為主導”和“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主題活動,在學習中以開展課外活動、實習、講座等的實踐教育展現,以系統培養學生主導意識和社會市場適應能力為功能定位。以“教師為主導”的形式通常采用教師講述為主,學生從教師講述及成果展示中汲取精神力量,掌握方法理論,為日后實踐打好基礎。例如學校和學院定期開設“明德課堂”、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舉辦講座,以提升學生人文素養與加強專業訓練更好結合為目的,加深了學生對兵團精神以及紅色基因的理解。以“學生為主體”的形式通常以學生自主實踐為主,高校提供平臺,引導學生在自主實踐中運用思政理論,以此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和家國情懷。[6]如培養方案中新增“翻譯工作坊”實踐,給學生提供高強度的翻譯訓練,以提高翻譯能力。綜合實踐可以更好地發揮學生在外語技能學習、兵團文化、思政學習中的主動性,既可以幫助學生在實踐中適應市場需求,也可以讓學生在專業相關領域學習理解兵團文化和思政知識。
外語專業教育課程即基于外語技能專業課程,于課程知識點中融入時政、思政和文化,以深化拓展注重專業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教育為功能定位。[7]具體來說,即師生和教育管理者從課程層面、教材層面、方法層面、教師層面、實踐層面五個層面入手,將學生外語專業基礎課程融入時事、兵團政策文化等重要內容。在教材層面,高校選擇外語教材時不僅要注重教材對外語知識的清晰介紹,還要注重教材內容對于中國文化、思想政治的引導,達到學生在學習教材的同時,感受中外文化的異同點。例如石河子大學英語專業的翻譯課選擇了2022年出版的《理解當代中國》,該教材融入時政外宣、思政外宣和文化外宣的內容多達50%以上,時政外宣中的鮮活案例,融入時政外宣的信息點,如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兩會等信息,顯著體現當今中國對外語人才培養教材內容的改革。
在課程層面,教師應注重了解學生當前的思維認知水平,因材施教。石河子大學本科在校生對于當前的中國文化、傳統民俗有一定了解,且具有深刻的愛國主義情懷。在設計思政教育、中國歷史等類課程內容時,不應停留在對于時政、歷史、文化等知識概念上,而是應該對相關內容的哲學思維、人生觀念的深刻剖析。例如石河子大學的《中國文化概論》課主要概述中國文化的各個主要方面,包括地理、歷史、哲學思想、風俗等。鑒于學生知識面水平提高,中國文化概論中對比分析中外哲學觀點異同,比如課程講述“儒釋道”思想的起源,討論其對于中國人思想的影響以及中外思想觀念之間的差異等。
參考文獻:
[1] 王旭生,王健.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研究——構建高校“大思政”全育人格局的思考[J]. 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01):73-76.
[2] 繆舒舒.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才培養深度融合的困境及對策[J]. 就業與保障,2022(11):145-147.
[3] 鄢顯俊. 論高校“課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實踐誤區及教育評估[J]. 思想教育研究,2020(02):88-92.
[4] 陳燕平. 課程思政理念下翻譯專業(中譯英)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 現代英語,2022(15):57-60.
[5] 李慶航. 公安院校大學生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模式探析[J]. 高教論壇,2022(12):9-14.
[6] 易嘉敏. 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J]. 經濟師,2022(10):151-152.
[7] 穆志剛. 外語專業實施課程思政研究——以外語技能課程中思政元素挖掘為例[J]. 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22,24(04):131-134+ 139.
(責任編輯:黃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