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 孫樹峰 王春鵬



摘要:通過將可供性理論引入產品情感化設計,使用戶本能層、行為層、反思層情感在可供性思維的輔助下獲得滿足,為設計師進行產品情感化設計實踐提供新思路。分析了可供性思維在產品情感化設計中起到的積極作用,并對可供性4種類型與情感3層次理論相關聯的部分進行了探討。結合可供性4種類型和情感3層次理論提出了基于可供性理論的產品情感化設計思路,并以家用智能快遞柜設計為案例進行了思路驗證。針對年輕群體使用的家用智能快遞柜產品設計,證明了可供性4類型輔助實現用戶情感層次滿足這一思路的有效性與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產品情感化設計的實踐方法,未來對于可供性理論與產品情感化設計結合方面的研究還有待深入。
關鍵詞:可供性理論;智能快遞柜;情感化設計;情感3層次;可供性類型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4)05-0042-04
Abstract:The work aims to introduce affordance theory into the emotional design of products,the feelings of users instinct layer,behavior layer and reflection layer can be satisfied with the assistance of affordance,so as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designers to carry out the emotional design of produc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sitive role of affordance in the emotional design of products and discusses the four types of affordance related to the emotional three hierarchy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four types of affordance and the emotional hierarchy theory,the emotional design process of products based on affordance was put forward,and the design of household smart express boxes was taken as a case to verify the idea. Aimed at young group of ark of household smart express product design,proved the availability of four types of affordance implementing user emotional levels meet the valid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is approach,to some extent,enrich the practice of emotional design method,the future for affordance theory combined with emotional design research remains to be further.
Keywords:Affordance theory;Smart express boxes;Emotional design;Three levels of emotion;Type of affordance
現代社會設計無處不在,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原本功能主義至上的設計原則早已不能滿足人們的消費心理,以用戶為中心的情感化設計正逐漸成為設計的主流,而智能時代的來臨又使得人機之間的溝通更為緊密,在這一背景下,設計師需要更清楚地了解用戶與產品之間的依賴關系,而應用到設計領域的可供性理論正是關注用戶和產品之間交互關系的理論[1]。本文將可供性理論擴展應用至產品情感化設計之中,輔助產品設計實現用戶情感滿足,結合可供性4種類型和情感3層次理論構建基于可供性理論的產品情感化設計思路,并以家用智能快遞柜設計為例進行思路驗證,使得設計出的產品能夠兼具功能、美感與情感關懷。
可供性理論自誕生那刻起便受到研究者們的廣泛關注,從一開始的心理學領域應用逐漸擴展深入到設計領域,并與諸多概念相結合,而在近些年可供性理論則被引入到信息系統、IT技術和社交媒體的研究中,在眾多國內外研究者們的共同努力下其理論體系得到了不斷的豐富與擴展。可供性理論從美國誕生至今,在國外對其的研究已超越了單一概念的研究,已逐步深入到對諸多設計要素與可供性量化的研究,國內的研究則主要圍繞其概念與某要素結合方面的理論研究。
(一)可供性理論的提出
1966年,美國研究視覺感知的生態學家、心理學家James Gibson在其書籍《The Senses Considered as Perceptual Systems》中首次使用可供性(affordance)這個詞,這是其在深入研究視覺感知后最先提出的概念[2]。1979年,他又在另一本書《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中進一步闡述了可供性的詳細定義:“某個環境的可供性是這個環境給動物提供的既包含好的,也包含不好的行動可能性,可供性不是單純的客觀或主觀屬性,而是二者兼之。”Gibson聲稱可供性一詞是他創造出來的詞,這一概念描述了環境與動物之間的互給性。
(二)可供性理論的擴展
作為可供性理論研究的先行者,James Gibson終其一生致力于對可供性概念進行闡釋和論證,首先,在心理學領域引起了諸多心理學家的關注,后在另一心理學家Donald A. Norman 的努力下將可供性理論進行了擴展,并突破性地將其引入到設計領域,進一步闡述了該理論在設計中的作用,并在其著作中提出可供性(亦翻譯為示能)是用戶感知物品操作可能性的重要參考,即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僅通過自身本能判斷獲取其可供性因子即可了解該產品所具備的屬性,進而實現交互,滿足用戶自身某些需求[3]。
對于可供性理論的擴展研究并不止Norman,Rex Hartson對可供性的類型進行擴展研究,歸納總結了4種類型:功能可供性、行為可供性、認知可供性和感官可供性[4],之后Jo-Peng Tsai又對這4種類型的可供性概念做了進一步描述;Jordi Vallverd 則在研究探索中提出了一個新的可供性概念——情感可供性,用戶感知產品可供性因子時表現出的某種自發的情感特征,情感可供性是被用來衡量發生人機交互時用戶情感滿足程度的特征參考。
(一)情感化設計概念
情感化設計是指通過產品外觀、功能等屬性吸引用戶的關注,使其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情況下激發出情感,以此達到實現特定行為目的的設計[5]。“情感化設計”在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叫法也不盡相同,被稱為“感性工學”“感性意象”“感性設計”等,而“情感化設計”這個詞語則是由Donald A. Norman 在其書中首次提出,闡明了在產品設計中情感這一考慮要素的重要程度,繼而提出了當今學者公認最富完整與系統性的情感化設計理論——情感3層次理論。
(二)諾曼情感3層次理論
2005年,Donald A. Norman 在其著作《設計心理學3:情感化設計》中提出了情感3層次理論,人的情感產生被劃分為3種層次水平,即本能層水平、行為層水平和反思層水平。本能層水平是人類經過前在經驗的積累、不經過大腦控制的原始反應,它能快速對客觀事物的情況進行判斷,進而支配人的行動,這是由生物因素決定的[6]。設計師在設計產品時,如果產品的造型和色彩越符合人的本能水平思維,則越能吸引人的注意為用戶所接受;行為層水平是設計師們關注最多的方面,一方面能夠影響本能層水平的活動,另一方面還受到反思層水平的提升或抑制。對于功能性產品而言,性能的好壞是重中之重,產品的使用需要一整個連續的操作流程,行為層水平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保證產品功能的實現以及給用戶帶來舒心的使用體驗;反思層水平是高層次的水平,復雜且變化較快,會受到周邊環境、地域文化、品牌等多方面的影響,需要與用戶之間建立起情感的橋梁,通過產品、服務的互動樹立起用戶的品牌意識和企業形象,提高產品的價值和滿意度,用戶形成對品牌的長期認知,使顧客產生情感寄托、情感共鳴進而形成品牌依賴,因而品牌作為情感的載體受到各大企業的極大關注。
通過對本能、行為、反思這3個層次水平的概念分析可知,本能層水平的激發需要用戶的感官能夠感受到產品所帶來的美好體驗,行為層水平的激發需要產品本身具備良好的功能和性能屬性,反思層水平的激發則需要產品能夠帶來更豐富的情感價值,因此,研究諸如產品造型、色彩以及材質等可以刺激感官的要素能夠滿足本能層水平的情感需求,提升產品使用的易用性、順暢性與高效性能夠滿足行為層水平的情感需求,分析特定用戶與特定產品間存在的情感連接能夠滿足反思層水平的情感需求。但要注意,情感化設計并不是為了情感化而情感化,過度的情感要素堆砌只會擾亂產品整體設計風格,失了重心,同時,情感化設計也存在時效性,當下流行卻可能很快過時,情感化設計還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受不同環境、不同經歷、不同年齡用戶人群的影響,對同一產品的理解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偏差,有時甚至出現了對立極端的結果。
(一)產品情感化設計中可供性思維優勢
可供性思維與產品設計領域結合,為產品創新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通過感官可供性和認知可供性吸引用戶目光并對產品使用方式做出引導與指示,同時運用功能可供性與行為可供性原則提升產品的易用性與便捷性。可供性思維在設計中的實現基于對產品—環境—用戶三要素之間關系的處理,用戶通過感知產品內含的可供性,在不經意間的引導下自然且流暢地使用產品,從而使情感上、精神上獲得極大滿足,這種情感可供性的實現進一步建立起產品與用戶之間的強連接,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用戶黏性。
目前,可供性思維運用在設計中的案例已日漸增多,獲得多方設計師的認可與關注,其中影響較大的是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他提出的“無意識設計”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可供性思維的運行內核,運用該理念設計的作品受到了人們的喜愛與推崇,比較經典的是他于2003年設計的這款壁掛式CD播放機,如圖1。該產品很好地詮釋了可供性思維在產品設計中運用的妙處,充分體現了可供性理論的4種類型,而且運用得當,在使用過程中給用戶帶來了很好的使用體驗。將可供性思維與產品情感化設計相結合,既豐富了產品情感化設計的實現方式,又為更好實現人機交互,滿足用戶情感需求提供了更加全面系統的設計思路,并為產品創新設計提出了可實踐的方法指導和理論支撐。

(二)可供性4類型輔助實現用戶情感滿足
按照Norman的情感3層次理論角度分析可供性理論所起到的作用,人的情感有3個層次,即通過本能層、行為層和反思層來獲得情感滿足,可供性理論能夠輔助產品設計實現不同層次的情感滿足。
1.人的本能層情感往往發生于人機交互的初始階段,是身體在本能狀態下的直接情感流露,觸發該層次反應往往與產品外觀、造型、色彩、材質等物理屬性有關。而在可供性理論4種類型中的感官可供性和認知可供性,也是強調通過產品的物理特征來引起用戶關注進而引導用戶操作的,產品具有良好的感官可供性和認知可供性使得用戶的感官和心理受到沖擊,對產品產生進一步了解探索的想法,使用戶本能層情感獲得滿足。
2.人的行為層情感往往發生于人機交互的過程之中,是產品流暢、高效、易用的使用體驗所帶來的情感滿足。而具有良好功能可供性和行為可供性的產品,往往能夠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對用戶行為做出正確指引,幫助用戶更高效、更順暢地操作使用,滿足用戶對產品功能實現和使用舒適性的期待,使用戶行為層情感獲得滿足。
3.人的反思層情感往往發生于人機交互更深層次的階段,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激發了對過往經歷過往記憶的聯想,產生情感共鳴、情感依賴,從而使用戶獲得更高層次的情感滿足。激發用戶反思層情感相較于本能層和行為層情感滿足實現難度更高,需要充分研究了解用戶心理、行為及過往,產品要有深刻的內涵或獨特的記憶,而具有良好感官、認知、功能和行為可供性的產品,感官體驗好使用流暢,能充分實現用戶心理需求,更能夠符合用戶的使用要求,使用戶產生較深層次的思考,進而產生情感連接,使用戶反思層情感獲得極大滿足。
產品獲得良好的情感可供性往往是多種可供性類型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同的可供性類型發揮不同的作用,所以產品運用到的可供性類型不同,其表現出的設計效果、激發的情感層次也不盡相同。當在產品設計中感知可供性和認知可供性占主導時,產品能給予用戶更好的感官體驗,使用戶獲得本能層情感的滿足;當在產品設計中功能可供性和行為可供性占主導時,產品能給予用戶更好的使用體驗,使用戶獲得行為層情感的滿足;而當這4種可供性共同發揮作用時,用戶往往更容易產生較深層次的思考,從而使用戶獲得反思層情感的滿足。設計師在運用可供性思維進行產品設計實踐時,要根據產品的設計重點而選擇相應的可供性類型去運用,達到更好滿足用戶不同情感層次需求的目的,正確選擇并合理運用可供性類型也在一定程度上考驗了設計師的分析能力和設計能力。綜上,可供性理論結合情感3層次理論能夠為產品設計提供理論和設計方向指導,可供性理論能夠輔助產品設計更好地實現用戶情感滿足。
本文在白仲航學者構建的基于可供性的產品情感化設計框架和陳默學者基于可供性設計方法的產品設計模型分析的研究基礎上,結合Rex Hartson提出的可供性4種類型以及Donald.A.Norman的情感3層次理論構建基于可供性理論的產品情感化設計思路,其思路如圖2。

基于可供性理論的產品情感化設計從用戶分析入手,了解其真實情感需求,以明確要激發的情感層次,進而確定相對應的可供性類型,梳理該產品應具備的設計特征,經過方案推敲與確定,最終完成產品設計。
(一)家用智能快遞柜用戶情感需求分析
近幾年快遞外賣行業發展迅速,與人們的生活聯系日漸緊密,而疫情大環境下又產生了無接觸式的配送模式,在這一背景下,目前集中式的快遞柜已逐漸暴露出諸多問題,因此,專用于單個家庭門口使用的小型智能快遞柜有了其發展的市場,且應用前景廣闊。家用智能快遞柜兼具多種功能,同時搭載有智能化電子設備,還可與智能家居結合,極大提升用戶生活便捷性與安全性,使用該智能產品時會與用戶發生多次交互行為,具有能夠激發用戶情感的潛質,所以本文以家用智能快遞柜為例對用戶進行情感需求分析。家用智能快遞柜的適用范圍較廣,可將其劃分為3類人群,如表1。
1.年輕群體:思維活躍,敢于接受挑戰和新鮮事物,對世界懷有好奇探索之心,追求產品的新穎性與時尚性,更傾向于關注產品的“外貌”和使用流暢性。
2.中年群體:心理及思想上趨于成熟,家庭和事業基本穩定,作為承上啟下的一輩往往要面臨多方面壓力,更多追求產品的使用舒適性和性價比。
3.老年群體:由于身體機能的衰退、兒女不在身邊、與社會脫節等因素影響,極易產生孤獨抑郁和焦慮情緒,希望能融入社會、親人團圓,該用戶群體往往其自身對產品要求不高,操作簡單即可,更多需要設計師挖掘潛在需求。
(二)基于可供性理論的家用智能快遞柜分析
由于家用智能快遞柜主要的使用人群偏年輕化,所以本文從年輕群體角度分析家用智能快遞柜設計特征。年輕人相較于中老年群體而言,對事物的探索欲更強,更愿意嘗試新鮮事物,對產品的造型、色彩和時尚度要求更高,對于智能設備操作的流暢度要求較高,延遲卡頓等情況的容忍度低,由此可判斷,針對年輕群體而設計的產品,應以激發用戶本能層和行為層的情感為目標。可供性理論能輔助家用智能快遞柜設計實現本能層和行為層情感滿足,通過形狀、色彩、肌理、材質等產品設計特征提供較強的感官可供性和認知可供性,使用戶感官獲得極大滿足,通過設計智能設備的操作方式、內外結構、布局參數等使產品獲得良好的功能可供性和行為可供性,使用戶的使用操作更為高效順暢,獲得良好的功能體驗,從而實現用戶本能層和行為層的情感滿足。
由此,針對年輕群體使用的家用智能快遞柜,造型設計應以新奇為設計核心,整體應簡潔大方,色彩采用現代年輕人偏愛的淺色系,應是多種材質的搭配組合,考慮采用新穎的操作方式,突破傳統快遞柜的設計形態、結構和打開方式,使用戶在感官上和使用過程中產生新鮮愉悅的體驗,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反饋。
(三)家用智能快遞柜最終設計方案
經頭腦風暴思維發散、設計符號抽象提取和草圖方案建模渲染,最終完成家用智能快遞柜產品設計,其設計效果如圖3,產品整體設計思路如圖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