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改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教育界對幼兒表征能力的關注度日漸提升,而分析解讀幼兒的思想與情感表征,對幼兒整體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文章對幼兒自主游戲的多元表征問題進行研究,首先闡述多元表征在游戲中的應用意義,其次提出多元表征能力的培養方式,最后結合案例闡述自主游戲表征活動的優化措施,力求通過投放藝術材料、加強多主體合作、豐富表征形式等方式,使幼兒深刻體驗表征樂趣,提升表征能力。
關鍵詞:幼兒園;自主游戲;多元表征;游戲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05-0146-05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同時也是一日生活的主要內容,通過開展自主游戲,可使幼兒根據自身喜好與需求,自主選擇材料、交流互動、開展游戲活動。而表征是外在行為對內心活動的再現,對3~6歲的幼兒來說,以具象思維為主,教師要細致觀察幼兒在自主游戲中的表現,通過語言、動作、圖畫等多元表征形式,豐富和深化游戲,促進幼兒表征能力提升,為幼兒的后續學習打好基礎。在游戲活動開展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使其學會運用自己的方式表征,教師也要進行表征特點分析和解讀,進一步明確幼兒的喜好、游戲目標與情感訴求,為幼兒培養和發展提供更多參考。
一、 幼兒游戲中多元表征的應用意義
(一)可促使游戲延伸和轉移
表征是知識在個體心理的反映,是信息記載的表達方式,多元表征是將語言、藝術形式等作為實物的替代物,依靠象征符號做出動作的心理活動。通過表征解讀,教師可了解幼兒的思維發展水平,支持幼兒的游戲開展。例如,在自由活動時間,紅紅找到一本名為《便便》的書,其與好朋友玲玲分享,“小鳥的便便是黑色的、圓圓的,寶寶的便便是黃色的,長長的”,到了游戲分享環節,她在畫本上畫了許多圓圓的點點,老師問:“這些是什么?”紅紅答:“是小鳥的便便,在繪本上看到的。”下午開展戶外游戲時,紅紅主動選擇去涂鴉區畫瓶子,不一會她跑來,拿著瓶子說:“老師,你猜猜瓶上的圖案是什么?”老師說:“猜不出,是什么呀?”紅紅說:“是寶寶要便便啦,他已經憋不住啦!”在她的提醒下,原本抽象的線條瞬間有了樣態,寶寶的膝蓋夾緊,十分傳神。可見,《便便》內容能充分引起幼兒的興趣,并將這種體驗延伸到其他領域,從而將語言學習滲透到藝術創作中,實現游戲的延伸與轉移。
(二)可提高幼兒的游戲能力
維果茨基鼓勵教師采用繪畫、書寫等方式,引導兒童建構、表達新的觀點,并在幼兒自主游戲中支持多元表征,推動游戲的高水平開展。幼兒游戲完成后,教師應引導幼兒回顧和總結,從中發現問題,并積累經驗。例如,一日游戲結束后,回顧階段甜甜支支吾吾說不出來,這時教師可展示甜甜今天在游戲區的照片,逐步引導其回憶今天都參與了哪些游戲、做了哪些事情。“我今天在玩具區搭建了城堡,在戶外種了小白菜……”慢慢地,通過幼兒游戲表征的利用,甜甜回顧游戲時越來越認真,更注重細節。在游戲分享環節中,甜甜在紙上畫了大房子,旁邊畫了幾條長線,教師問道:“這幾條線是什么呀?”甜甜答:“是風,大風差點把房子吹倒了。”教師接著問:“怎樣才能讓房子不倒呢?”甜甜陷入思考。這時老師號召其他幼兒參與進來,一同思考,有的孩子說:“把窗戶關好。”還有的說:“在房子前面圍上欄桿。”在上述活動中,教師巧妙借助多種表征,引導幼兒在游戲中通過繪畫、符號、口述等方式,在無形中創建新構思,嘗試讓孩子自己解釋事物邏輯,實現在游戲中學習。同時,教師根據游戲開展情況,加大游戲復雜度,深挖游戲中潛在的教育資源,使幼兒的游戲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可豐富幼兒的游戲經驗
學齡前兒童的年齡較小,認知結構不完善,對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每當接觸一種新事物時,常常要通過具體的、可操作的途徑來認知和理解。通過多元表征的運用,可使幼兒不斷積累知識經驗,學會從多維度感受和認識事物,理解事物間的關聯,激發學習興趣。幼兒的一日活動離不開游戲,教師可鼓勵幼兒自主并游戲,并從旁觀察和引導,為其提供參與游戲活動、學習知識的機會,激發幼兒游戲興趣,逐漸豐富他們的游戲經驗。例如,在秋冬的戶外游戲中,幼兒自主選擇滑滑梯,活動期間多名幼兒跑來反映:“老師,有電!”活動結束后,孩子們返回教室,老師提議:“剛剛許多小朋友感覺滑梯‘帶電,大家想一想到底是為什么呢?用圖畫的形式表達出來吧!”明明畫了一個滑梯,上面畫了一朵烏云和雷電,他表示:“滑梯上的電應該是晚上打雷,雷打到滑梯上,所以才有電。”東東的畫上是一個玩滑梯的小孩,頭發全部豎立起來,他表示:“我看到婷婷玩滑梯的時候,頭發全都豎起來了,她應該是滑得太快才會這樣。”孩子們陸續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那真相到底如何呢?經過討論、查閱書籍等,孩子們發現物體摩擦容易起電,并嘗試用梳子磨頭發、把碎紙屑吸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游戲興趣充分提升,也在無形中積累了經驗。可見,通過幼兒自主活動中意外發現的“靜電”這一現象,教師適時抓住幼兒的興趣點,巧妙運用表征與幼兒互動,可提升幼兒游戲的開展效果,不斷豐富幼兒的游戲經驗。
二、 幼兒自主游戲中的表征能力培養方法
(一)投放藝術材料,使幼兒體驗表征樂趣
3~6歲幼兒的思維較為具體形象,以表征行為來呈現。游戲作為一日活動的主要內容,通過游戲中鼓勵、支持幼兒的語言、動作、繪畫表征,可使其游戲能力提升,促進表征能力發展,為后續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對此,在幼兒自主游戲中,教師可投放許多藝術材料,鼓勵幼兒自主探索分析,通過藝術材料表征,讓幼兒體驗創造的樂趣,具體措施如下。
一是豐富游戲情境,探索線條與圖形。大部分幼兒喜歡用繪畫形式表達自己對事物的認知,通常4歲以前的幼兒愛好涂鴉,但因手部肌肉發育不完全,動作協調性不夠,所畫線條多是無方向、不連續的。對此,教師可創設游戲情境,使幼兒在感興趣的前提下探索線條、圖形,用獨特的筆觸展現豐富的想象與情感,充分體驗表征的樂趣。例如,在雨天組織幼兒到廊下觀雨,重點觀察雨水下落、雨滴的形狀,由教師先在紙上畫出云朵圖案,幼兒在下方用線條表現下雨的場景。幼兒通過直接觀察,對下雨有一定的感知,能夠由上向下繪制長短不一的線條,將雨水直觀展現出來。一位幼兒用白色的油畫棒畫線條,教師詢問:“為什么你畫的雨大家看不到?”她說:“因為雨是透明的。”老師說:“可以先在紙上用水粉涂一層藍色天空,這樣就能看到你的雨啦!”通過教師的引導,幼兒的畫面更加精美,幼兒能夠創造出更多富含想象力的表征作品。
二是運用藝術材料表征,體驗創造樂趣。教師投放不同繪畫材料、工具(生活用品、自然物、身體部位等),可使幼兒感受不同材料特質,在探索中利用材料進行表征,體會創造樂趣。在游戲活動中,可引導幼兒用手指蘸取顏料畫糖果、樹葉、瓢蟲等,也可用手掌蘸取顏料畫太陽、蘋果、鮮花等。同時,一些生活中常見物品也可作為表征工具投入使用,如碎布條、牙刷等,用碎布條蘸取顏料后,涂抹在紙上,可制造出煙花綻放的效果;秋天,師生一同收集樹葉、撿石子,用蔬菜做拓印,在樹葉上涂鴉、用石子拼造型等。通過上述藝術材料的應用,可使幼兒充分體驗創造的樂趣,實現多元表征。
三是多變手工造型,鍛煉創新思維。在自主游戲期間,教師可提供彩紙、繩子等材料,使幼兒通過自主探索,在撕紙、剪紙、折紙、搓繩等過程中,體會紙張表征帶來的多變造型。還可為幼兒提供橡皮泥材料,使幼兒通過搓圓捏扁、自由組合等,感受部分與整體的關聯。也可提供樹枝、小花等,鼓勵幼兒自由選擇將其插入花瓶內,鍛煉孩子的肌肉動作、手眼協調、藝術審美等能力,并深切體驗多變的立體造型,發展創新思維。
(二)結合幼兒年齡特點,豐富表征形式
瑞吉歐教育體系中提出“兒童的一百種語言”,提倡幼兒園積極開展幼兒自主活動,使兒童在參與活動過程中,采用多種表征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表征方式包括肢體動作、繪畫、表演游戲等,具體操作如下。
一是支持幼兒模仿與扮演。角色游戲以模仿、扮演為基礎開展,是幼兒思維開端的標志,可使幼兒情感需求得到滿足,促進其社會化發展。對3歲左右的小班幼兒來說,他們已經開始依靠象征進行思考,例如,通過動作再現不在眼前的事物或情境,教師應組織模仿與假扮等游戲,促進幼兒表征能力提升。例如,在玩“娃娃的家”游戲中,可提供鍋碗瓢盆、枕頭、娃娃等材料,鼓勵孩子將現實生活經驗轉移到游戲中,對家庭主要人物進行動作模仿。還可投放一些自然物,如樹葉、紙張、雪糕棍等,引導幼兒用這些材料替代生活中的某種物品,孩子們發揮想象,自發用樹葉替代菜,用雪糕棍替代鏟子,模仿炒菜的動作開始游戲。有些孩子將紙盒擺在一起做成小床,讓娃娃躺在上面,有些還會用積木搭建灶臺等。通過上述游戲可知越是功能不固定的材料,越容易激發幼兒的想象力,為假想與替代提供支持。
二是開展建構游戲。幼兒在擺弄、搭建等活動中,發現不同形狀的積木通過拼湊、組合能變成新的形態,上述經驗與知識的累積,可為后續平面、立體表現奠定良好基礎。幼兒園普遍開設建構區,教師可投放許多大型積木,如紙磚、泡沫積木、飲料瓶等,讓孩子們自由操作、發揮想象,在搭高、鋪路、推倒中,提升自身技能與表征能力。3歲左右幼兒正處于平行游戲階段,教師可提供充分的建構材料,不急于指導和啟發,而是讓孩子自由擺弄,發現材料通過不同組合后的立體表現。4~6歲的幼兒建構水平快速發展,可結合幼兒喜好,讓幼兒與老師一起采集材料,在建構活動中積累更多表征經驗。例如,春天到來后,幼兒對園區內的花壇產生濃厚興趣,教師提出建構花壇的想法,并提供多種圖形的花壇圖片,投放相應材料,如花草、紙磚等,由幼兒自主開展花壇建設。幼兒起初無意識進行圍合,后續開始認真觀察花壇圖片,對其模仿搭建,在不斷的探索與發現中,幼兒的建構與表征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三是結合幼兒年齡,支持多元表征行為開展。教師可創建一個獨立的區角活動環境,投放多種類型的表征材料,如與實物情境相關的材料(蘋果、糖果等)、與教具模型表征相關材料(數字卡片、紙、筆等)以及其他表征材料(手鼓、鈴鐺)等。根據4~6歲兒童在運算、數字敏感度等方面的差異,結合年齡特點,立足區角自主游戲活動,以豐富的形式培養幼兒多元表征,措施如下:對于中班幼兒,多采用實物情境表征,或者與實物相關的圖片表征,整體側重于描繪性,但因中班幼兒的表征能力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教師應多為幼兒提供表征方式,如在實物、教具的基礎上,還可提供一些口語、書面符號等表征方式,這對幼兒思維與表征能力提升能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對于大班幼兒,多采用教具模型進行表征。該階段幼兒普遍5~6歲,對圖形、圖表、書面符號有一定認知,所用表征形式更多,教師應注重幼兒描繪性、敘述性兩種表征的轉換能力培養,加深多元表征的記憶。例如,在“集糖果”游戲中,教師提供一塊模板,上面帶有各種各樣的糖果,幼兒根據糖果數量制作算式卡片,要求所得答案與展示出的糖果數量相同,并將其貼到糖果下方,完成描繪性向敘述性表征的轉變鍛煉。此外,教師還可投放一個材料籃,籃內有多種描繪性表征材料,幼兒可自行選擇用其表征算式題,實現敘述性向描繪性表征的轉換鍛煉。通過開展上述活動,可使幼兒兩種形式表征自由轉換,從而加深幼兒對數字運算的理解,也使得其多元表征的記憶得以鞏固。
(三)加強多主體合作,培養幼兒表征能力
一方面,培養合作式表征能力。具體方式有師幼合作、生生合作、家園合作等。師幼合作適用于3~4歲的小班幼兒,要以主題探索活動為主,師幼一同參與到命題研究中,為幼兒提供盡量自由、寬松的游戲環境,投放可選擇的材料,鼓勵幼兒借助多種材料、不同方法,展現自己喜歡的事物,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生生合作適用于4~6歲的中班、大班,這一年齡段的幼兒交往能力有所提升,不但能注意自己的行為,還喜歡關注同伴的活動,如若游戲目標、興趣相同,彼此之間可以良好分工協作,還會相互交流討論、取長補短。例如,在“為小鳥建新家”活動中,同組幼兒自主選擇材料,合作制作小屋。在此期間,幼兒不但落實了小組原本商定的設想,還利用材料發揮想象,將自己的新想法融入進去,使小屋更加溫馨舒適。家園合作適用于全年齡段幼兒,每個家庭的表征方式不同,教師在展現各家庭表征內容后,可以鼓勵幼兒之間相互借鑒、模仿,此舉不但可豐富教育內容,還可提升幼兒表征能力。在活動開展中,還可鼓勵家長走入幼兒園,與孩子一同開展主題活動,參與探索,共同表征。例如,在“中秋慶團圓”主題活動調查中,有些用照片記錄家里團圓時刻,有些家里用圖畫、文字、剪紙等形式記錄。可見,通過多種表征方式的應用,可使幼兒表征能力不斷提升。
另一方面,鼓勵個性化表征。受年齡、認知結構的影響,幼兒最初的表征手段較為單一,所表達的內容也多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應。在新課改背景下,鼓勵教師注重幼兒表征能力培養,通過開展自主探究活動,鼓勵幼兒有目的地探索與記錄,使表征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幼兒表征是圖像、符號的語言,幼兒圖像是在與周圍環境充分互動的基礎上建立的,這就要求教師在幼兒表征之前,引導其仔細觀察外界環境,獲得真實感受。在親身體驗與感受中,幼兒才能將自己的記憶、體會等以自己理解的圖像、符號等形式展現出來,并在教師引導下,將非語言轉變為能夠與他人交流的語言。需要強調的是,幼兒思維具有獨特性,他們常常用自己所理解的圖像、符號記錄事物,有些在成人看來無法理解,但不應指責,而是要鼓勵和支持,使幼兒始終保持積極性,能夠主動與人交流自己的記憶、想法與感受,并產生更多個性化的想法。
三、 幼兒園自主游戲表征活動的開展案例
新時期,學前教育高度重視兒童自身發展,并在課改中強調兒童發展為本的重要性。為使教師在自主游戲過程中做到觀察兒童、尊重兒童,深入了解孩子的創意與想法,文章以中班級部為對象,對幼兒自主游戲表征展開深入探究。
(一)問題提出
中班各教師針對自主游戲表征活動提出自身見解,真切說明自己看法,經過討論后,一致決定對自主游戲后的表征環節進行優化,制訂初步修改方案。有教師指出自主表征活動時間、幼兒參與度等方面也存在差異,經過對表征流程的進一步研究,使表征活動時間適當延長,形成2.0改造版本。針對該版本的標準活動流程實踐后,發現在教師提問方面存在新問題,提問應具有開放性,并結合每位幼兒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引導其分享表征,由此形成表征流程的最終版本,并推廣使用。
(二)流程優化
表征前,教師做好準備工作,提前打開多媒體、計算機,登錄微信,提醒生活老師提前在戶外擺放好桌子,便于自主游戲開展。根據班級幼兒數量,提前準備好相應數量的紙筆,將其放到桌子上。在自主游戲開展之后,表征之前,需要先進行生活活動,幼兒從戶外回來后將衣服放到柜子里,自主小便喝水,回到小椅子上坐好。室內游戲完畢后,收拾好玩具,小便喝水后,坐回小椅子。如若時間緊張或者玩具較多無法在規定時間內收完玩具,可先堆放在區域里,表征結束后再收。
表征時,主要分為四個流程,即教師引導、幼兒分組、自主表征和教師記錄。教師在組織表征之前,先請個別幼兒回顧一下自己玩了什么,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表述,并提醒一會兒表征時要畫自己玩過的、印象深刻的、有趣的游戲。將班內幼兒分組后,幼兒自行利用桌子上提前準備的紙筆進行表征。幼兒自主表征期間,能夠將親自參與的游戲活動、過程描繪出來。幼兒表征后在右下角標記自己的學號。上述過程教師不從旁干預,單純地巡回記錄,選出兩名代表進行游戲分享,最好選擇有實景對應,而幼兒剛好畫出來的,剩余幼兒按照學號依次介紹自己的作品,確保每位幼兒都有展示的機會。
表征后可進行自主交流和討論,孩子們一起以畫為載體介紹自己的游戲過程與情緒感受。同時,教師要適時提問,且所提問題要具備開放性,根據不同的幼兒特點,引導其分享表征,并給予表揚與認可。
(三)反思總結
在自主游戲表征活動中,老師和幼兒一同參與,活動環節環環相扣、流暢開展,孩子們始終興致勃勃,踴躍參與,老師們通過現場觀摩和學習,對自主游戲表征的流程更加清晰。在自主游戲結束后,幼兒用顏色、自創圖形、符號等記錄和表征自己的游戲經歷,教師用文字記錄。回顧過程,多元化游戲表征,不但可使幼兒梳理和回顧自己的游戲體驗,也使教師有傾聽幼兒想法、了解其游戲意愿的機會,能夠更加準確地了解孩子的游戲興趣點與情感訴求,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更好地推動后續幼兒自主游戲的開展,助力師幼的共同成長。
四、 結論
綜上所述,兒童多以他們特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認知,他們更需要通過自身的直接參與,增加對事物的了解。在幼兒自主游戲開展中,通過照片、口頭匯報、文字記錄等方式表征,可見證孩子的游戲成果,使幼兒對自身智力、情感需求有深刻了解,也便于教師全方位觀察幼兒,掌握游戲開展效果。同時,通過投放藝術材料、加強多主體合作、豐富表征形式等方式,能使幼兒深刻體驗表征樂趣,促進游戲延伸,提高幼兒游戲能力,豐富游戲經驗,實現幼兒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盛月紅.解析多元表征支持幼兒游戲——以大班角色游戲“我們上課了”分析與解讀為例[J].科學咨詢,2020(52):170-171.
[2]蔣希娜,黃心淵,黃如民.基于多元表征的兒童數學游戲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21,25(3):16-19.
[3]時麗莉.幼兒自主游戲中的觀察與分析[J].飛:素質教育,2020,24(3):21-23.
[4]吳亦穎.漏窗之美:提升幼兒多元表征能力的支架式教學[J].科學大眾:智慧教育,2023,1(5):45-47.
[5]俞莉.運用多元表征策略支持幼兒數學學習[J].福建教育,2021(7):43-45.
[6]付遠紅.幼兒園自主游戲的現狀分析及開展方法[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3,1(10):164-166.
[7]嵇曉彤.自主游戲對幼兒發展的意義及開展策略分析[J].世界兒童,2023,2(1):58-60.
作者簡介:蔣亦璐(1986~),女,漢族,江蘇常熟人,常熟市珍門幼兒園,研究方向: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