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昕



摘要:論文從幸福感理論整合視角,建構以提升用戶幸福感為目標的積極設計框架。論文運用文獻研究法對幸福感理論研究取向整合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并對幸福感理論整合框架與框架中各層次的關系進行了闡述;運用跨學科研究法,依據心理學整合幸福感的理論結構,提出積極設計框架;通過案頭研究法探索各目標維度提升幸福感的路徑,并明確了3個維度之間的關系。基于幸福感理論整合視角提出了由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個人意義、積極的社會關系3個目標維度構成的積極設計框架,以及框架內各維度提升幸福感的設計路徑,依據積極情緒拓展建構理論、幸福感各層次內在關系解讀了積極設計框架各維度間的關系。該框架明確了用戶幸福感的本質和來源,拓展了積極設計發揮作用的范圍,對積極設計理論研究的深化和設計方法的探索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積極設計;幸福感;幸福感理論整合;積極設計框架;設計路徑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4)05-0076-04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ll-being theory integration,this paper constructs a positive design framework with the goal of improving user wellbeing.This paper uses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to sort out the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integration of well-being theory research orientation,and expits the integration framework of well-being theor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evel of the framework. Using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integration of well-being,a positive design framework was proposed. Through the desk-based research method,the paths of each goal dimension to improve happiness were explored,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three dimensions were clarified.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perspective of well-being theory,this paper proposed a positive design framework composed of three goal dimensions of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positive personal meaning and positive social relations,and the design path of each dimens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to improve wellbeing. According to the expansive construction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of each level of well-being,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dimensions of the positive design framework was interpreted.This framework defines the nature and source of user well-being,expands the scope of active design,and promote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design methods of active design.
Keywords:Active design;Happiness;Well-being theory integration;Actively design the framework;Design path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領域的一場革命,它一改傳統心理學研究取向,將注意力從人類心理問題、心理疾病診斷與治療轉向關注人類積極心理品質和健康幸福和諧發展,通過對人類積極情緒體驗、積極人格特質和積極社會環境構建的研究,幫助人們提升幸福感,使生活變得更有意義。幸福感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核心主題之一,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拓展,學界對幸福感概念的界定從取向爭論,逐漸走向了取向整合。而基于取向整合視角的幸福感理論模型更具科學性、全面性、合理性。該研究進展對以提升用戶幸福感為目標的積極設計來說,無論在理論研究、設計方法探索,還是應用領域拓展等諸多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筆者嘗試從幸福感理論整合視角,探索提升用戶幸福感的積極設計框架,以對現有設計框架進行補充和提升。
(一)幸福感研究
幸福感是一個多學科的命題,涉及哲學、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等學科領域,各領域學者們從不同側重點對幸福感進行探討,因此出現了多個研究取向。最初,源自社會學認知幸福感模型和心理學情感幸福感模型綜合形成了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模型,成為幸福感研究的主流,該研究取向主要關注個體主觀感受和主觀評價,其指標有個體積極情感、消極情感以及對生活質量的整體評價。
隨著實證研究的深入,學者們發現主觀幸福感并不能涵蓋幸福感的全部內容,反映幸福感的全貌。因此,Diener提出在幸福感調查中應增加更多指標,如自尊、價值觀等來彌補主觀幸福感的不足,解決其評價指標過少的問題。Ryff則批判主觀幸福感忽視了個體心理的積極性功能在幸福感獲得上的作用,隨后于1989年基于心理學視角提出了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PWB)模型,包含自我接受、機能自主、生活目的、人格成長、積極關系、環境控制6個維度。心理幸福感研究取向主要強調個體潛能與才華的施展和自我實現,從個體心理視角對主觀幸福感進行了補充。
基于社會學理論的社會幸福感(social well-being,SWB)研究取向是對幸福感研究由個體到社會,由主觀到客觀的一大突破。該取向關注個體對社會的貢獻、個體社會價值的實現以及與個體與社會的融合。Keyes在這一研究取向上發展出了社會幸福感模型:包含社會整合、社會貢獻、社會和諧、社會認同、社會實現5個維度。
(二)幸福感理論整合趨勢
為了增進對幸福感本質的理解,解決研究取向的分歧問題,學者們通過實證研究探索了已有的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模型之間的關系。Dierendonck認為將不同的理論取向整合才是合理的;Waterman等采用實證方法整合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并將其命名為實現幸福感(Eudaimonic Well-being,EWB);Keyes則對三者進行了結構整合,形成了名為積極心理健康的理論模型。幸福感理論整合的發展局面初步形成。
基于國內外研究成果,我國學者陳浩彬,苗元江通過實證研究,得出幸福感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結構,如圖1。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3個層次在概念上相互獨立,在體驗上相互分離,但在理論結構上是密切關聯的。

主觀幸福感層面,生活滿意度與積極情感維度與心理幸福感各維度間存在正相關,即較高的生活滿意度和較多的積極情感能夠促進心理幸福感的獲得和提升;而心理幸福感層面,個人成長、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利他行為又與社會幸福感層面的社會實現、社會貢獻、社會認同等維度存在顯著正相關,即較高的自我發展水平和朝向他人與社會公共利益的活動與行為能夠促進社會幸福感的獲得和提升。
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之間的關系是由個體主觀感受到個體心理機能,再到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層層遞進逐漸深入的,體現了人類對幸福感感知的階段式發展態勢,也指明了人類幸福感的具體來源和獲得路徑。[1]
積極設計是積極心理學與設計結合產生的研究方向。該領域研究者們認同積極心理學有關人類幸福健康與和諧發展的基本觀點,認為設計應該為提升人類幸福感做出貢獻。因此,積極設計關注設計對人類幸福、社會繁榮的積極影響,將幫助人們提升幸福感,實現人生的蓬勃綻放,支持人類社會的繁榮發展作為其明確的設計目標。[2]。
現有積極設計框架均是以幸福感內涵解讀為理論依據構建的,但由于前期學界對幸福感概念界定沒有達成共識,且多種研究取向并存,導致積極設計對幸福感提升這一目標的解讀存在片面性,依此建構的設計框架也不甚完善。如Desmet和Pohlmeyer基于主觀幸福感的內涵構筑了由快樂、個人意義、美德構成的積極設計框架,認為只有包含這3個層次的設計才能夠促進人類的繁榮;[3]Marc Hassenzahl將主觀幸福感理解為通過活動滿足心理需求的結果,將心理需求作為理解和分類體驗的方法,提出了由自主性、技能性、相關性、流行性、刺激性、安全性6類組成的積極體驗要素的設計創新與評估體系;[4]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教授、積極設計研究所創始人Pieter Desmet認為設計的下一步目標是主觀幸福感,代爾夫特積極設計研究所提出了積極設計5項原則,創造可能性、支持人類繁榮、實現有意義活動、獲得豐富體驗、承擔社會責任。[5]從以上觀點論述中可以發現,積極設計現有研究成果主要以提升主觀幸福感為目標,又將心理幸福感和社會幸福感中個別維度納入主觀幸福感范疇來搭建設計框架,且對設計框架內各層次或要素間的關系的解讀也缺乏系統性。
隨著幸福感理論研究取向整合成為學界共識,幸福感的內涵更為豐富,涵蓋內容更為全面,其理論結構與內在關系也更加明晰,筆者認為,應重新審視積極設計促進“幸福感”提升這一設計目標以及實現人生蓬勃綻放,支持人類社會繁榮發展的美好愿景,進一步完善積極設計框架,明晰框架內各層次之間的關系,這對于積極設計形成相對完善的理論體系,在更廣泛的范圍內發揮積極作用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筆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幸福感理論整合的視角,嘗試搭建了以用戶為中心的,由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個人意義、積極的社會關系3個目標維度構成的積極設計框架;運用案頭研究法征集“提升幸福感產品”80件,根據推薦者的推薦理由、幸福時刻的描述和產品重點關注維度分析進行產品分類;總結三維度設計特點,明確積極設計框架三維度的設計路徑;基于積極情緒拓展建構理論和幸福感的理論結構各層次內在關系,對積極設計目標維度之間的關系進行解讀,明確三維度相互銜接,逐級帶動,持續提升用戶幸福感的內在關系;綜合以上內容繪制積極設計框架示意圖,包含積極設計三維度、三維度設計路徑,并以箭頭標明三維度之間的關系,如圖2。
(一)積極的情緒體驗維度
主觀幸福感的測量是以個體積極情緒多少和生活總體滿意度為主要指標的。筆者選擇將“積極的情緒體驗”作為個人主觀層面積極設計的目標維度,將幫助用戶獲得更多積極情緒體驗,提高生活滿意度作為積極設計的重點。
1.積極情緒體驗維度設計特點
積極情緒與個體某種需要的滿足相聯系,通常伴隨愉悅的主觀體驗,[6]而積極情緒體驗是個體對自身積極情緒的識別和感受。這兩個幾乎同時發生的心理過程共同構成了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由此可見,積極情緒來源于需求的滿足,且其情緒強弱受個體主觀感受的影響。
目前,積極設計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這一維度,如Desmet等基于馬斯洛需求理論提出了以用戶為中心的13種基本需求,主張以個體基本需求出發進行產品創新;Hassenzahl對影響積極體驗的要素進行了細分;我國學者吳春茂、田曉梅在Hassenzahl基礎上又提出了15種更為詳細的積極體驗設計策略。
盡管設計師能夠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引發用戶的積極情緒,但仍需注意的是人類對愉悅情境習慣和適應的現象。絕大多數情況下,積極或消極的外在影響會讓幸福水平驟然上升或下降,但沒多久幸福感水平就又會回到與之前接近的狀態,Brikman和Campbell(1971)發明了“享樂主義踏板車”一詞來描述這一現象。這一現象提醒我們,通過改善產品外觀、體驗情境、功能創新、提升服務質量等滿足用戶需求特別是本能層面需求獲得積極情緒體驗的策略只能使用戶主觀幸福感獲得暫時提升,隨著對以往愉悅體驗的習以為常,人們對積極情緒的識別敏感度和感受力會不斷減弱,甚至無感。要避免出現“享樂主義踏板車”現象,一方面要適時進行產品(服務)的迭代優化,另一方面則需要提升設計維度,關注用戶更高層次精神需求的滿足。

2.該維度提升幸福感的設計路徑
課題組對征集樣本進行分類,將在功能上滿足用戶需求,使生活更舒適便捷的手機、按摩儀、空調、旅游等常規產品(服務)和微信、網絡游戲等為用戶增添更多生活情趣和豐富情緒體驗的互聯網產品納入以該維度為主的產品大類。
通過產品推薦者的推薦理由和對幸福時刻的描述可以發現,用戶對此類產品的需求多集中在生理、心理、生活需要等基本層面,對幸福感的描述詞匯多為舒適、放松、寧靜、快樂、新奇、樂趣、激動等。從積極情緒體驗層面對樣本產品設計進行分析后發現:此類產品一般通過感官設計引發用戶興趣,使其獲得豐富的感官體驗;通過功能設計滿足生理、心理、生活等基本需求,提升生活舒適度;通過交互設計使用戶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體驗較高的掌控感、暢快感和更多趣味性,從整體上提升用戶的心理豐富性[7]以減少用戶的負性情緒,提升生活滿意度,如圖3。
對于更高層級的情感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等需求的滿足,則需要通過有意義的活動和一定條件下的復雜體驗才能得以滿足,因其實現過程并非總伴隨著積極情緒體驗,筆者將其歸入其他兩個目標維度分別進行論述。
(二)積極的個人意義維度
心理幸福感是對個體自主、能力、關系需要的滿足(Deci&Ryan,1985,2001),強調人的發展和人生意義的實現。積極設計有滿足用戶基本心理需求、幫助用戶個人成長、實現生活目標,為用戶提升環境掌控力、獲得良好人際關系的潛力。因此筆者將“積極的個人意義”作為心理幸福感層面積極設計的維度。
1.積極個人意義維度設計特點
積極個人意義是建立在積極情緒體驗維度之上,以滿足用戶愛與歸屬、尊重、個人成長等需求為目標的維度。該維度的積極設計是幫助用戶實現人生蓬勃綻放的主要途徑。
該維度的設計特點有以下3個方面:積極個人意義維度設計目標的實現是個體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共同起作用的過程。積極情緒能夠擴展用戶即時思維——行為范疇,建構持久的個人資源,促進個體成長發展,對積極個人意義的追求和實現有著促進作用(Fredrickson,2013);消極情緒與之相反,會窄化個體瞬間思維——行動范圍,使個體精力更集中,從而做出快速而堅定的反應,幫助個體解決問題擺脫困境。積極設計在這一維度的作用是充分發揮兩類情緒的作用,通過有效的引導方式設計、體驗設計和激勵機制設計協助用戶通過特定活動獲得積極的成果,促進積極個人意義的實現。
積極個人意義的實現需要動用個體特征優勢全身心的投入,以達到沉浸式體驗的忘我狀態(個體注意力高度集中、時間體驗失真、自我意識喪失)。當用戶實現階段性目標或最終目標,用戶自我感覺回歸,會獲得強烈而持久的極致體驗,這種體驗被Martin Seligman(2002)稱之為長久的欣慰。想要幫助用戶獲得長久的欣慰,積極設計需要為用戶提供獲得沉浸式體驗的客觀條件,如合理規劃挑戰層級,豐富挑戰活動形式,制定明確目標、合理規則和科學的評價標準,為用戶提供即時反饋以及恰當的激勵機制設計等。
積極個人意義實現的過程亦是用戶自我接受、體驗機能自主、獲得人格成長、人際關系改善與美德養成的過程。積極設計以活動為媒介,通過價值與意義的正向引導,能夠充分調動用戶的個體能力優勢、激發積極人格特質,在實現個人目標和意義的同時幫助用戶獲得人們普遍認同和贊賞的“美德”,為人生的蓬勃綻放助力。將在線任務與現實生活挑戰結合的替代現實游戲的先驅Jane McGonigal通過實證研究得出游戲可以通過整合身體、心理、情感和社交挑戰,提升幸福感的結論,如她發明的多人在線游戲“SuperBetter”能夠幫助人們增強心理彈性,使其即使在面對困難和障礙也能夠保持毅力。[8]
2.該維度提升幸福感的設計路徑
在對征集樣本進行的分類中,注重該維度設計的產品多為移動端應用程序,如:百詞斬(學習類App)、番茄時鐘(自我管理類App)、得到(知識服務類App)等個人成長類產品和LOFTER(興趣原創類輕博客)、全民K歌(興趣類社交活動平臺)等個人興趣發展類產品。
通過產品推薦者的推薦理由和對幸福時刻的描述可以發現,用戶對此類產品的需求多集中在個人成長、興趣特長發展與社交層面,對幸福感的描述多為專注、充實、激勵、自豪等。從積極個人意義層面對樣本產品設計進行分析后發現:此類產品一般都在整合了積極情緒體驗設計的基礎上,通過個人意義引導、沉浸式體驗打造、社交體驗設計和激勵與反饋機制設計來滿足用戶的心理需求,如圖4。
(三)積極的社會關系維度
社會幸福感是個人在所在社區和社會網絡中處于最佳機能狀態時的積極感受,關注的是個體與他人、集體、社會之間關系的質量,以及個體對生活環境和社會功能的自我評估。筆者將社會幸福感層面的設計目標整合為“積極的社會關系”。
1.積極社會關系維度設計特點
積極社會關系建立在前兩個維度之上,以滿足用戶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需求為目標的維度。積極社會關系的構建是積極設計支持人類社會繁榮發展的主要途徑,對于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該維度的積極設計是以個人能力優勢、積極人格特質以及美德共同發揮作用為前提的。能力優勢是個體做出社會貢獻的能力基礎,積極的人格特質和美德是利他與公益行為產生的必要條件和內在動力,因此,該維度的積極設計首先要為用戶提供開放、管理規范的平臺;其次圍繞興趣、志向、意義、價值觀等建立社群;再次必須做好與積極情緒體驗和積極個人意義兩維度相呼應的激勵與反饋機制設計,使用戶獲得源源不斷的內驅力,來保障設計目標的實現。
2.該維度提升幸福感的設計路徑
在樣本分類中,注重該維度設計的產品(服務)有知乎(問答社區和原創內容平臺)、嗶哩嗶哩(文化社區和視頻平臺)等以內容產出為主的產品。通過產品推薦者的推薦理由和對幸福時刻的描述可以發現,用戶對此類產品的需求多集中在個人價值的社會實現層面,對幸福感的描述多為充實、激勵、自豪、成就感等。


從積極社會關系層面對樣本產品設計進行分析后發現:此類產品通常以活動為中心,為用戶搭建定位明確,能充分發揮其自身能力的平臺,提供其自我實現和超越的機會,這是積極設計發揮作用的基礎。其次,以活動為媒介,圍繞“關系”構建社群,制定管理規范,這是促進積極社會關系形成的保障。再次是社群輸出與反饋、激勵機制構建,這是社群與用戶社會價值實現的關鍵環節。社群輸出是用戶產出優質內容的沉淀和社會價值體現,而反饋與激勵機制設計則是強化用戶積極自我認知,增強用戶的社會價值感、獲得感、成就感的保障,是推動積極社會關系實現的驅動力。最后,通過社交體驗設計增強用戶間連結,形成良好社群氛圍,是形成積極社會關系不可或缺的助力。
此類產品在積極情緒體驗和積極個人意義兩個維度基礎上,能夠為用戶提供社會價值實現的平臺,不僅能催生海量的優質原創內容,還可以形成高質量的用戶社群和良好的社群生態,為用戶做出社會貢獻,獲得社會認同創造條件,進而促進和諧社會關系的形成,如圖5。

(四)三維度間的關系
積極設計框架的三個目標維度分別代表了人們對幸福感追求的3個主要方面,也呈現出人們由低到高的需求層次。
首先,積極情緒體驗層面主要滿足人們在基礎層面對愉悅的需求。積極情緒建構理論認為,積極情緒能夠幫助用戶擴展即時思維——行為范疇,建構持久的個人資源,促進個人成長及個人意義的實現,因此筆者認為積極情緒體驗維度應是其他兩個維度的基礎,在該維度用戶通過積極設計所獲得的積極情緒與體驗能夠為其他兩維度目標實現提供內在動力。
其次,積極個人意義的實現,如人格的成長、明確的生活目標、良好的人際關系、高尚的品德等,既是用戶自我實現需求的滿足,又能為用戶積極社會關系的實現提供必要的條件。
再次,積極社會關系的實現意味著用戶與社會良性互動的實現,因此該維度是連結自我與他人,個體與社會的紐帶,是積極設計促進人生蓬勃綻放,支持人類社會繁榮發展的關鍵所在。
整體來看,3個目標維度自身都有著獨立的價值,無論積極設計在哪個維度發揮了積極作用,都會促進用戶整體幸福感的提升,但通過設計使3個維度目標相互銜接,逐級帶動,形成一個螺旋上升的循環過程,用戶才能源源不斷地獲得持久的幸福感,如圖6。
論文在明確了積極設計提升人們的幸福感,實現人生的蓬勃綻放,支持人類社會的繁榮的設計目標基礎上,以幸福感理論整合的視角,結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搭建了由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個人意義、積極的社會關系三維度構成的積極設計框架。課題組又采用案頭研究法,通過對典型樣本產品(服務)的設計方法研究,厘清了各維度積極設計路徑。最后,依據積極情緒拓展建構理論、幸福感各層次內在關系,對積極設計框架3個維度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闡述:積極情緒體驗能夠促進積極個人價值的實現,積極個人價值的實現又是積極社會關系實現的基礎,而積極個人價值和積極社會關系的實現又能夠極大的激發個體積極情緒。積極設計不管在哪個層次發揮了作用,都會提升用戶的整體幸福感,但只有當三者處于互相促進,形成螺旋上升的狀態,用戶才能獲得更為持久的幸福感,進而實現人生的蓬勃綻放和人類社會持久的繁榮。該框架涵蓋了幸福感追求的不同層次,形成維度涵蓋較全面,內在關系較清晰的設計框架,為課題組繼續深入探索積極設計路徑和方法提供了理論依據。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成果(22YSD011);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研究成果(2020SJA2423)
參考文獻
[1]陳浩彬,苗元江.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與社會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研究,2012,5(04):46-52.
[2]POHLMEYER A E. Positive Design:New Challenges,Opportunities,and Responsibilities for Design[C].DUXU/HCII,2013.
[3]DESMET P M A,POHLMEYER A E. Positive Design:An introduction to design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2013,7(3):5–19.
[4]HASSENZAHL M,ECKOLDT K,DIEFENBACH S,et al. Designing Moments of Meaning and Pleasure. Experience Design and Happin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2013,7(3):21–31.
[5]李沛,吳春茂.可能性驅動的積極體驗設計方法[J].包裝工程,2020,41(22):89-94.
[6]郭小艷,王振宏.積極情緒的概念、功能與意義[J].心理科學進展,2007(05):810-815.
[7]王亞靜,任孝鵬,張力.心理豐富性:一種新的幸福感形式[J].心理技術與應用,2022,10(10):631-640.
[8]Pohlmeyer A.E. Positive Design:New Challenges,Opportunities,and Responsibilities for Design.[C]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13.(8014):540–547 .
[9]劉智琦,徐娟芳,鄧雯幟.可持續視角下消極情緒的積極設計作用[J].設計,2023,36(9):88-90.
[10]段延君,曹恩國.基于積極體驗的無人商店設計研究[J].設計,2023,36(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