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幼良,張侃,周幸愿
(紹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浙江 紹興 312003)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1]。水稻產量一直占我國糧食總產量的1/3以上,確保水稻高產、穩產、高效生產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保證國民食物供應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3]。江西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是我國重要的水稻產區,歷來以秈稻種植為主[4-7]。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稻供給逐漸由“增量”轉為“提質”[8-9]。相關研究表明[10-13],粳稻具有花期抗高溫,后期耐低溫等特性,單產水平高,有利于機械化作業。自2009年起,江西省逐步推行“秈改粳”戰略,積極調整水稻種植結構,陸續從江、浙、滬等地引入優質粳稻開展適應性研究,篩選適宜江西地區種植的粳稻品種[4]。
良種是保持糧食穩定增產的內因,水稻產量的提高需要豐產性潛力更大的品種[14],通過與良法配套,提高水稻產量。近年來,江西省鄧家埠水稻原種場與紹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合作,從紹興地區引入優質單季晚粳稻新品系,在余江試驗基地開展適應性、豐產性等品比試驗及高產關鍵栽培技術研究,旨在為篩選適宜余江地區種植的單季晚粳稻新品系,為推薦參加江西省水稻新品種區域試驗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于2022年6—11月在江西省鄧家埠水稻原種場余江試驗基地(116°50′E,28°11′N)進行,試驗地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7.6 ℃,年均降水量1 788.8 mm。地勢平坦,排灌便利,土壤肥力中上且基本一致,前茬為冬閑田。
試驗材料為紹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提供的15個晚粳稻新品系(越5、越6、越8、越12、越13、越14、越15、越16、越17、越18、越19、越20、越23、越24、越33),以參試品系平均值作為對照。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重復3次,小區面積16.8 m2,四周設置保護行4行,種植每一小區的對應品系,行株距20.0 cm×20.0 cm,每穴叢栽3本。試驗期間觀察記載各參試品系生育進程。成熟后,按小區實割測定產量,成熟期每小區20蔸數穗,取各小區平均穗數單蔸測定株高,考察有效穗、株高、總粒數、結實率、千粒重等。
供試材料于6月9日播種,7月9日移栽。試驗采用水育秧,秧田水肥管理及病蟲害防治同當地大田,秧苗長勢正常,無明顯病蟲害發生。于7月8日每667 m2施45%復合肥25 kg做基肥,根據田間實際病蟲害發生情況,在整個晚稻生育期間共用藥4次,重點以防治稻虱、螟蟲和紋枯病等病蟲害為主。
各參試品系進行單收單打。由表1可見,各品系產量在4 761.90~7 153.58 kg·hm-2,產量普遍偏低,可能與試驗期間持續高溫有關。除越6、越8、越12、越13、越16、越23、越33這7個品系產量較CK低外,其余均高于CK,其中增幅最大的為越20,達21.75%。

表1 單季晚稻參試品系產量Table 1 Yield of tested single season late rice lines
由表2可知,各參試品系的全生育期在122~134 d。除越5、越6、越8、越13、越17這5個品系較CK短外,其余均比CK長或持平,其中以越33全生育期最長,達134 d。有效穗方面,除越8、越12、越14、越15、越17、越18、越19、越23、越24比CK少外,其余均比CK多;株高方面,以越6、越33較矮,不足80 cm,以越18較高,達89.83 cm,其余與CK接近;總粒數方面,以越5、越6、越16、越20、越33較低,不足120粒·穗-1,以越14、越15、越17、越18、越19、越23、越24較高,超過130粒·穗-1,其余與CK相仿;結實率方面,除越5、越16、越19、越20、越23、越24、越33外,其余均比CK高;千粒重方面,除越6、越20、越23、越24、越33外,其余均比CK低。

表2 單季晚稻參試品系產量性狀考查Table 2 Examination of yield traits of tested single season late rice lines
由表3可知,整齊度方面,除越8、越16、越23為中等外,其余品系較為整齊,基本不存在雜株;各試驗品系株型較緊湊,葉色綠或濃綠,葉姿直立,長勢均在中以上;熟期轉色方面,除越6、越16、越33為中等外,其余品系表現較好;各試驗品系均沒有倒伏現象,且落粒性表現為難;抗病性方面,各參試品系均抗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輕度發生。

表3 單季晚稻參試品系主要農藝性狀及抗病性考查Table 3 Main agronomic traits and disease resistance of tested single season late rice lines
通過本次對比篩選試驗,綜合考慮各方面農藝性狀和產量表現,認為越14、越15、越18、越20、越24表現為產量較高、綜合農藝性狀較佳,尤其是越20生育期、株高等適中,有效穗較多,豐產性較突出。可對越14、越15、越18、越20、越24這5個品系在江西省鄧家埠水稻原種場余江試驗基地進一步種植鑒定,為參加江西省水稻新品種區域試驗提供科學依據,豐富適合江西余江地區種植的優質晚粳稻資源。
產量是衡量水稻品種特征特性的重要指標,由有效穗、實粒數、千粒重三者構成[15]。水稻高產栽培強調群體與個體、穗數與粒數、粒重等因素的協調發展,需要適當控制群體數量、提高群體質量,通過高產群體空間結構的指標合理診斷,優化群體結構[14]。本次試驗中,各要素對產量的貢獻率以有效穗較為明顯,表現突出的越20有效穗達295.05萬·hm-2。
試驗期間受持續高溫少雨天氣影響,尤其是7月中下旬至10月初,一直晴熱高溫,旱情嚴重,僅在7月18日下了一場中雨,對粳稻品種生長極為不利[16],總體長勢偏弱,導致千粒重普遍偏低,嚴重影響產量。參試品系雖然返青期長勢較好,但在分蘗盛期時,因旱情曬田控苗過早,未及時保持住水層,后期苗情受到一定影響,表現出有效穗較少,結實率低于常年。近年來,江西地區夏季高溫伏旱持續發展,對處于孕穗開花期和灌漿期的單季粳稻生長發育造成不利影響,產量不同程度下降[17],在今后育種上要注重抗高溫水稻品種的選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