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光,劉銀萍,李育,宋劍松,汪軍妹,岳文浩,劉磊,蔡康鋒*
(1.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2.海寧市劍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嘉興 314416;3.浙江農藝師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1;4.海寧市農作物技術服務站,浙江 嘉興 314400;5.國家大麥改良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1)
大麥(HordeumvulgareL.)是僅次于玉米、小麥和水稻的全球第四大禾谷類作物,2022年全球產量1.55億t(FAO數據庫)。大麥籽粒蛋白質和賴氨酸含量較高、鈣和磷含量適中、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豐富,是優質的飼料原料[1-3]。全球范圍內,大麥總產的70%左右用于飼料,16%左右用于釀造,14%左右用于食用[4]。在國家大力推行玉米豆粕減量替代的背景下,大麥的飼用價值越來越受到關注與重視。同時,隨著糧食安全已上升至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多熟制糧食生產模式受到推崇[5-6]。大麥因其生育期短、早熟、耐遲播等特點,在輪作倒茬上有獨特的優勢,因而能在多熟制生產和糧食保供中發揮重要作用。
本研究收集了11個浙江省選育的大麥新品種,在海寧、秀洲、嘉善、平湖、慈溪和溫州等地開展品種比較試驗,旨在客觀、公正地評價各新品種的特征特性,為大麥新品種推廣種植提供依據。
供試材料為浙江省近年來育成的大麥新品種(表1),均為二棱春性皮大麥,種子分別由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嘉興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和浙江大學提供。

表1 11個大麥新品種及來源Table 1 Eleven new barley varieties and their origin
所有材料于2022—2023年在海寧、秀洲、嘉善、平湖、慈溪和溫州等地種植,施肥、除蟲及除草參照當地種植習慣。區域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排列,重復3次;小區長方形,面積13.3 m2,播種量按當地習慣(一般180 kg·hm-2左右),確保基本苗300萬·hm-2左右。試驗田要求土地平整,排灌方便,肥力中等,四周設保護行且無蔭蔽。
田間觀察記載物候期,各小區定點適時調查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隨機取10個代表性單株測量株高和穗長,成熟后取10個代表性穗統計穗總粒數和穗實粒數。小區混合收獲,曬干后統計產量和千粒重。
11個大麥品種的生育期在161~166 d(表2)。浙皮25號和19-39生育期最短,為161 d。其次為秀20-11,生育期為162 d。浙皮28號、秀0324和浙皮37號的生育期分別為164 d、164 d和165 d。秀1271生育期最長,為166 d。從試點上看,所有參試大麥品種的平均生育期在132~175 d。溫州平均生育期最短,為132 d,其次為海寧和平湖,為166 d,慈溪和秀洲的生育期分別為170 d和171 d,嘉善最長,為175 d。

表2 11個大麥新品種的物候期Table 2 Phenophase of eleven barley varieties
參試大麥品種的有效穗為583.5~654.0萬·hm-2(表3),其中浙皮11號的有效穗居參試品種第一位,為654.0萬·hm-2,浙皮25號、秀1271和浙皮37號的有效穗低于600萬·hm-2,分別為598.5萬·hm-2、588.0萬·hm-2和583.5萬·hm-2。成穗率變幅64.9%~70.5%(表3),19-39成穗率最高(70.5%),其次為浙皮37號(70.4%),其余品種的成穗率均低于70%。各品種株高變幅83.9~92.7 cm(表3)。秀0324、19-39、浙皮25號和浙皮11號的株高高于90 cm,分別為92.7 cm、92.7 cm、91.5 cm和90.4 cm。浙皮23號的株高最矮,僅83.9 cm。各品種穗長以浙皮11號、浙皮37號和浙皮23號最長,為7.5 cm,19-34最短,為6.8 cm,其余品種穗長介于7.0~7.2 cm。各品種結實率變幅87.0%~96.1%,浙皮25號、浙皮37號、浙皮23號、19-39、浙皮28號和浙皮11號的結實率均高于95.0%,而秀1271是唯一一個結實率低于90.0%的品系,其余品系的結實率在91.5%~94.6%。各品種千粒重變幅42.1~46.3 g(表3),浙皮37號、浙皮28號和浙皮25號的千粒重均高于45.0 g,分別為46.3 g、46.1 g和45.4 g,花30千粒重最低,為42.1 g,其余品種千粒重介于42.4~44.1 g。

表3 11個大麥新品種的農藝性狀Table 3 Agronomic traits of eleven barley varieties
各參試大麥品種的平均產量變幅為5 348.6~5 671.9 kg·hm-2(表4)。浙皮23號平均產量最高,為5 671.9 kg·hm-2,隨后是浙皮28號、浙皮37號、秀0324、19-39和浙皮11號,其平均產量均超過5 500 kg·hm-2?;?0產量最低,為5 348.6 kg·hm-2。其余品種產量介于5 377.8~5 494.4 kg·hm-2。

表4 11個大麥新品種的產量Table 4 Yields of eleven barley varieties
大麥因其生育期短、早熟的特點,相較于油菜、小麥等冬季作物在茬口銜接上有獨特的優勢。
大麥與其它作物輪作的多熟制尤其是三熟制種植模式方興未艾,如“大麥-早稻-晚稻”[7-8]、“大麥-中稻-再生稻”[9]、“烤煙-花椰菜-大麥”[10]等。本試驗中,所有參試大麥品種生育期均在166 d內。在溫州試點,浙皮25號、19-39和秀20-11的生育期更是分別短至125 d、126 d和126 d,可為當地“麥-稻-稻”三熟制種植留出充足的茬口銜接時間。
高產是育種者追求的永恒目標,也是農戶最關注的性狀之一。在生產成本和售價穩定的情況下,只有提高產量才能增加種植效益。本試驗中,所有參試品種的平均產量均在5 300 kg·hm-2以上,其中,浙皮23號、浙皮28號、浙皮37號、秀0324、19-39和浙皮11號的產量更是突破5 500 kg·hm-2。綜合生育期、株高及產量表現,浙皮23號、浙皮28號和浙皮37號在浙北地區有較好的推廣種植前景。
大食物觀是糧食安全觀在新時代的發展,而保障飼料糧供給安全是大食物觀下保障肉蛋奶等畜產品供給安全的基礎[11]。大麥作為優質飼料原料,可在保障飼料糧安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隨著玉米價格的快速攀升,用大麥替代玉米進行飼料加工越來越被飼料企業接受[12-13]。然而目前我省大麥“生產-銷售-飼料加工”產業鏈尚不通暢,表現在(1)大麥銷路完全依賴市場,農戶怯于擴大種植規模;(2)飼料加工企業若加大大麥使用比例,目前我省大麥產能尚不足以滿足其需求。因此,需政府部門加強引導與扶持,消除大麥“生產-銷售-飼料加工”產業鏈的堵點與難點,促進大麥產業發展,進而助力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