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寫點東西,為什么總是腦袋空空,無從下筆?讀完幾篇文章,想模仿一篇出來,為什么只開了個頭就寫不下去了?為什么明明覺得自己有文字功底,可就是寫不出一篇好文章來?為什么文章寫著寫著,就偏離主題了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和我一樣的困擾?這些困擾導致我以前寫文章的時候,經常寫著寫著就堅持不下去了。比如我很早就創立的個人微信公眾號,但兩年來,我沒有寫過幾篇文章,總是寫寫、刪刪、停停,保留下來的文章也屈指可數。
最近,關于教育寫作,我重新做了一些思考:很多老師不會寫作、難以堅持寫作,有時候不是因為懶,而是因為沒有掌握正確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在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我30年教育寫作的“11345”秘訣。
一、建立“1”個思維
用這個思維去寫文章,會讓你的文章被更多人喜歡。這個思維是什么呢?那就是“用戶思維”。
什么是用戶思維?就是說你要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思考什么?思考他們遇到的問題、困擾、痛苦,思考如何才能讓別人閱讀你的文章時產生獲得感。
為什么說用“用戶思維”寫的文章,會被大家喜歡呢?因為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內容可以解決他們的問題、困擾。所以對他們來說,這些內容就是干貨,就有用、有價值,是打著燈籠沒處找的“寶貝”。
當你知道你寫的文章要給哪些人看,也了解了這些人面臨的問題,以及哪些問題會讓他們困惑、痛苦后,你就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技能,去解決他們的問題。造成他們困惑、痛苦的問題沒有了,他們的難點、堵點、痛點解決了,他們自然就變得快樂和滿足了,那又怎么會不喜歡你寫的文章呢?
一篇文章其實就是一個產品,生活中的好產品沒有一個不使用“用戶思維”的。所以你要從一個讀者、一位評委、一名編輯的視角來打開你的文章,與他們的想法、疑慮、擔心、困惑等不謀而合,使他們能夠通過閱讀你的文章來跨過這些阻礙。這樣,你文章的價值自然就體現出來了,你的文章也就是所謂的好文章了。
二、學會“1”個模板
不會寫文章,文章沒有方向、沒有邏輯、沒有素材……本質問題是什么?就是沒有文章的結構。那什么是文章的結構呢?我認為,就是文章要做到文本表達條理清晰、框架清楚、有邏輯性。
我們要養成一個結構化的寫作方式,那就是:定主題—搭框架—填素材。具體地說,定主題是指確定一個寫作的目標,或者一個主題,或者一個任務,去解決一個問題。搭框架是指確定文章的脈絡,萬事萬物都有框架,只有把框架找到了,那么你文字的條理性、結構性、邏輯性就都清晰了。填素材是指根據你文章的主題,來回答這個問題,把相關的素材按框架結合起來,完成寫作。
這個寫作流程,比盲目地從頭寫到尾,要好很多。因為這樣寫出來的文章,結構清晰、邏輯清晰、條理清晰。我們不能等寫完了,再去修改文章的結構或者條理性,而應該在寫之前,就把這些都準備好。
三、關注“3”個環節
建立了這樣的“用戶思維”和“寫作模板”后,我們就可以在寫文章時按照以下三個環節來組織文本:一是引起重視,二是說明方法,三是舉出例子。
下面來具體說一下每個環節。
1.引起重視
你若想把文章的價值傳遞給讀者,在一開始就要引起他們的重視,否則別人可能看幾行就不看了,或只是隨意瀏覽一下全文便棄之一邊。若是不能引起讀者的重視,你的文章內容再有價值,也很難傳遞給讀者,那么你又如何體現影響力呢?所以我們在寫文章時,一開始就要想辦法引起讀者的重視。
如何引起重視?有一個很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先描述讀者面臨的痛苦或者感興趣的話題,再說說通過閱讀你的文章,可以獲得的益處。比如在本文一開頭,我就使用了這個方法。我說有人絞盡腦汁不會寫文章、辛辛苦苦寫出的文章沒人在意、寫出有價值的文章也沒人識貨等等,讓一些讀者產生共鳴,然后表示用了我的“11345”秘訣,就能解決這些問題。這樣的方法,能讓讀者對你的文章產生興趣,從而接受你文章的觀點,讓你的文章獲得認可和青睞,進而引導別人接受你的主張,看到你的價值并信任你。
如何促進重視?你要說出你文章的底層原理,這樣,讀者才知道文章是具有穩固的論據支撐的,才會相信你的主張。任何文章都應該有底層原理和個人觀點,如果你的文章沒有這兩點,那說明你根本就沒有想清楚,也沒有寫明白。比如,我在上文就說到,教育寫作的“1”個思維的底層原理和個人主張就是“用戶思維”。
2.說明方法
當讀者相信你,開始閱讀你的文章了,你就要告訴他如何去使用你的方法。只有他能夠用你的知識和觀點去解決他的問題,或者得到他想要的東西,你的文章才能夠產生最終的價值。
在說明方法的時候,一定要按照1、2、3……這樣的步驟來講,即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因為只有這樣,讀者才好理解,才容易集中注意力讀下去、照著做起來。
3.舉出例子
再好的說明,都不如一個例子。所以為了講清楚文章的觀點和解決方案,你最好舉例子。比如以本文為例,你再從頭看一遍,會發現這篇介紹思維和公式的文章,本身就是按照這個方法來進行的。
記住“用戶思維”和其所需要的三個環節,如果能理解并運用得當,你一定能夠寫出有力量的文章。
四、養成“4”個習慣
教師對抗碎片化生活的最好辦法,就是堅持教育寫作。教育寫作是這個時代性價比最高的自我投資,是倒逼教師專業成長的最佳方式,可以讓教師形成屬于自己的獨特競爭力和影響力。但是在具體進行教育寫作的時候,我們需要養成以下“4”個習慣。
1.用碎片化時間寫作
時間是擠出來的。教師工作確實很忙,想找完整的空余時間來寫作是難以實現的。那么,利用好碎片化的時間是比較實際的解決方法,還能提升我們的時間利用效率。比如,上下班的路上、做飯和吃飯的過程中、走路的時候,我們都可以用來構思框架,隨時用手機或筆記本記下。這樣隨時寫一小段,積少成多,等真正能坐下來安心寫作的時候,寫起來就更快、更順了。
當然,要長期堅持寫作并非易事。30年來,我一直堅持寫作,哪怕每天只寫一兩百字,哪怕每天只是對著手機演講一番再整理文字。我認為,只要堅持寫下來,你就是在思考。只要在思考,你就會主動閱讀資料去學習吸收。只要在閱讀,你就會不斷提升自己。隨之,你的思想就會變得豐富、深刻起來。有了思想,你就會想寫更多。等哪天,你每天都能一氣呵成地寫一千多字了,能對著手機滔滔不絕地講5分鐘了,你的寫作之路也就基本穩定了。長期以來,我堅持每天閱讀1小時、寫作1小時,平時靈感來了就趕緊一氣呵成寫下來,收獲頗豐。
2.學會用文字復盤
復制、復盤,我個人認為,它們之間是遞進的關系。每當看完一本書或一部電影,見了一個人,聽完一堂課或一個報告,你是不是有那么一瞬間產生過想寫的沖動呢?寫文字復盤,可以用“清單”的形式呈現,以時間順序記錄心得與感悟,在此基礎上慢慢增添內容。比如看完一部優秀電影,可以用手機把電影名、經典的臺詞、與教育有聯系的人物形象以及具體情節和事例等拍攝、保存、記錄下來,也許日后它們都會成為很好的寫作素材。
3.從一段話寫起
寫作不用追求“出口成章”,可以從一段話寫起。可以寫突發的靈感,寫經過思考后的感悟,或只是寫一段想說的話,不管錯字、標點、病句,自由地寫。這樣,你就會慢慢地從少到多、從次到優、從量變到質變。
4.追求寫作質量的穩定
這是每一個教師寫作時都會面臨的挑戰。如何保持教育寫作的高品質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力。
首先,持續高質量輸入是關鍵。要堅持閱讀和學習,讀書是從外界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每天至少擠出半小時的時間讀書(不一定非得是紙質書),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
其次,在整理中積累素材。閱讀后,素材整理、案例整理、邏輯整理、知識點整理等,都會成為日后寫出更多好文章的重要積累。
再次,做好輸出的規范訓練。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寫作者或高產的教師,需要做專項訓練,尤其是論文寫作。論文寫作是大多數教師不熟悉的領域,教師要圍繞題目、摘要、關鍵詞、目錄、正文、結論、參考文獻和附錄等論文格式分別進行規范訓練。比如,圍繞題目,要從遵循主題突出、內容清晰、簡短精練、務必準確四個原則進行訓練,可以從模仿開始。
最后,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反饋渠道。這個反饋渠道可以是朋友圈,可以是博客,也可以是個人微信公眾號。要力求每日一更,從而獲得更多的反饋信息。其中,積極的反饋有助于我們不斷堅持、不斷突破,而批評性的意見也可以轉化為我們不斷修正與提升的力量。
五、收集“5”類素材
教育寫作也需要不斷鞏固。我總結了需要平時積累的五類素材,內容如下。
1.建立選題庫
關注你感興趣或認為值得學習的新媒體平臺、期刊報紙,收集相關的教育選題。
2.建立標題庫
把你平時自己看到后都想立馬點進去閱讀的文章標題收集起來,以便模仿。
3.建立故事庫
可以是自己的經歷、個人的故事,也可以是同事、朋友的案例等。
4.建立金句庫
收集和歸納讓你深受觸動或醍醐灌頂的一句話或一段話。
5.建立思維模型庫
思維模型可以幫助我們構思文章框架,比如“黃金圈法則”“三個框架圖”“六頂思考帽”“十條清單體”等。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動筆,認為沒有值得寫的東西,可以從收集這五類資料開始,積累寫作素材。
總之,寫作一定要坐下來再寫起來,先寫完成再追求寫完美,不管好壞,先動筆再說。微習慣是一種非常微小的積極行為,需要你每天強迫自己完成它。當你開始用微習慣策略按照大腦的規律做事情時,持久改變其實也就不那么難了。筆者作為一名被戲稱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體育老師,正是因為依靠這樣的思維技巧和微小習慣,才有了出版多本專著、發表500多篇文章的收獲,也有了“黎明在線0520”個人微信公眾號日更一文的底氣。
文章之成熟,筆力之成熟,必有賴于思想之成熟。而思想之成熟,必有賴于不斷的閱讀和學習。愿我們都能在不間斷的“輸入”中找到提升自我、持續“輸出”的秘籍!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淼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