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琳
離開靠指尖滑動就能隔著屏幕交友的現代社會,在遙遠的古代,沒有手機、沒有網絡,少男少女們是如何尋覓良緣,牽手共度一生的?
這不,前不久爆火的開封王婆,讓我們得以一窺古代媒人的風采。幽默詼諧的王婆,身著古代服飾,為單身青年“保媒拉纖”,憑一己之力帶火整個景區,更是在社交媒體上受到年輕人的熱議和追捧。
那么“說媒”的起源是什么?古代媒人是個怎樣的職業,又經過了怎樣的演變?
“媒妁”起源于何時?史料并無明確記載。據《繹史》卷三引《風俗通》記載:“女媧禱祠神,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因此,女媧被認為是中國媒人的鼻祖。
據說女媧與伏羲由兄妹而為夫婦。鑒于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于是女媧令已婚的男女定居在一起,同時,自任媒神,掌管男女姻事。
后來人們又供奉“高禖神”,讓她專門管理婚姻和生育。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家鄭玄在解釋“禖”字時說:“變媒為禖,神之也。”換言之,將媒字改成禖,是為了神化她。高禖神不僅受民間供奉,也被皇家祭拜。據史書記載,從周朝到唐朝,歷代皇帝和后妃都祭祀過高禖神。
至于“媒妁”成為男女婚配的必要條件,則是興起于父系氏族社會,約有五千年歷史。《詩經·豳風·伐柯》曰:“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詩經》是西周至春秋的作品,這首詩的出現,說明在當時的某些地區、階層中,已經開始遵從比較嚴格的禮制規范了。戰國時期,《孟子·滕文公下》中記載:“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可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當時已經成為男女婚配的必備條件。
古代媒人分為官媒和私媒。用現代的眼光看,官媒就相當于機關公務員。
周代創立了一整套婚姻禮法——“六禮”,很重視媒人的作用。周天子嫁女需要選同姓諸侯做媒,諸侯之間嫁娶則需要找大臣做媒。當時,國家專門設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職官——媒氏,他們從官府領取俸祿,執行公務。《周禮》中對媒氏的職責也做了規定:“媒氏,掌萬民之判”。
具體來說,官媒的工作內容貫穿了婚姻的各個環節,包括:逼婚——命令所有年滿30歲的男子和年滿20歲的女子按時結婚,不可逾期;主持相親——每年仲春農忙之前,督促適齡男女聚會婚配;結婚登記——將當嫁娶、已嫁娶和再嫁娶的男女登記在冊;戶口登記——記錄新生嬰兒的出生年月和姓名;調解糾紛——掌管婚姻訴訟案,懲罰違法者。
漢武帝時,為了開拓西南,在蠻荒百越之地設立媒官,教導當地居民進行婚姻嫁娶。到了元代,官媒制度日漸完善。元代《通制條格》中曾命令地方的官府根據地方居民的人口情況,由地方長老保送信實婦人,充籍為官,稱為“媒妁”。《元史》中也將官媒稱為“媒互人”。這些官媒受到政府的委任與監管,負責“欽依圣旨,定到聘財求娶”。
明清時期,據《醒世恒言》中描寫,官媒婆是在地方媒婆中選取頂尖人物充任的。在這一時期,官媒的職責較之前朝代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的管理民間嫁娶的職責大大削弱,這些官媒已經不再負責民間普通百姓的嫁娶,而是僅僅負責所屬地區官府之家的嫁娶活動。
自秦至清,官媒始終握有實權。
不過,只有官媒的時代,媒人根本忙不過來。
因此,在西周時,官媒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制定了一個特殊政策:他們專門在每年仲春組織“相親派對”,屆時未婚男女被允許自行“勾搭”,私定終身,這就是所謂的“奔者不禁”。沒有特殊原因缺席派對的未婚男女,甚至要受到懲罰。
古代媒人分為官媒和私媒。用現代的眼光看,官媒就相當于機關公務員。

吳君如曾飾演“天下第一媒婆”宋雙雙。

2006年電視劇《天下第一媒婆》,以夸張的手法體現古代媒婆生態。
但官媒的服務范圍畢竟有限,還需要民間媒人(私媒)填補婚姻市場的空缺。在漢代,私媒開始明確索要酬金;到魏晉,大部分私媒從業者已變成中老年婦女,她們被稱為“媒媼”,在唐代被稱為“媒嫗”,宋代被稱為“媒婦”,元代被稱為“媒婆”,后沿用至今。
對于這些新的媒人群體,官方曾設立組織,試圖對他們進行規范化管理。唐宋時期出現了媒人行會組織,元代鄉社則是由地方長老推選誠實守信的婦女,在官府登記,由政府給她們頒發《至元新格》,讓她們熟悉法律條文,按照律令行事。
到了宋代,民間媒人更是有了等級之分。不同等級的媒人都有不同的服飾作標志。衣服穿戴不同,做媒的對象和階層也不同。據《東京夢華錄》的記載,“上等戴蓋頭,著紫背子,說管親宮院恩澤;中等戴冠子,黃包髻背子,或只系裙,手把清涼傘兒,皆兩人同行”。等級高的媒人說合官親或才子佳人;而大部分低等級的民間媒人來自三教九流,撮合市井百姓。
為了提高“謀和”的成功率,媒人們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長”:首先便是伶牙俐齒、能說善道;其次便是擁有超高情商,深諳男女雙方的喜好和心理,然后“對癥下藥”,見機行事。
但由于不領官府俸祿和資助,大多數民間媒人以婚姻當事人的酬勞為生,除了以說合婚姻為目的,必然會夾帶牟取錢財的想法。在財利的誘惑下,許多職業媒人夸大其詞,甚至顛倒黑白。
為此,唐代把“媒妁之言”移入法律條文,作為婚姻成立的法定條件。如《唐律·戶婚》規定:“為婚之法,必有行媒。”此后歷代封建統治者都把婚姻“必用媒”載入律法。沒有媒人介紹的婚姻,往往得不到社會的承認、祝福和保護。
同時,從唐代到清代,媒人不僅負責牽線、說合,是婚姻的保人,還要對聘金、彩禮數額等進行監督,防止盲目攀比和買賣婚姻。一旦當事人嫁娶違律,媒人同樣要受牽連。唐代律法,凡是違反律令結婚的,媒人要徙一年;即便婚姻事實沒有成立,也要被杖六十。
官媒也好,私媒也罷,職司雖有所不同,但都是婚姻的中介人和促成者。不可否認,在封建時期,媒人對于維護婚姻制度、提高婚姻質量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它既是傳統文化的承載者,也是社會風俗的反映者,更是時代變遷的見證者。
近百年來,隨著“婚戀自由”思想的深入人心,1950年《婚姻法》在總則中明確實行婚姻自由的婚姻制度,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從此,“媒妁”作為一種婚姻制度,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但作為一種文化觀念,卻在民間受到歡迎。當今部分農村結婚仍然要靠媒妁上門提親;在城市,媒妁則改頭換面,轉變為婚姻介紹所、征婚廣告、婚戀網、相親角等等豐富多樣的形式。這些形式只具備牽線搭橋的功能,并沒有合法權威的性質。
1981年1月8日,人民日報社主辦的《市場報》上刊登了新中國第一則“征婚啟事”,征婚人是數學老師丁乃鈞。支持者夸“新潮”,反對者說“流氓”“惡棍”,但丁乃鈞收到了400多封應征信,年底就結了婚。
丁老師被看作了是中國“公開搞對象”的歷史第一人。有了報紙紅娘開的好頭,作為新興媒介的電視也開始發力。1988年,山西電視臺大刀闊斧搞改革,推出了中國大陸第一檔相親節目《電視紅娘》,從此開啟了中國人上電視搞對象的歷史進程……
據《電視紅娘》策劃人李忠蓮回憶:欄目開播前,他們在電視上做了兩三個月的宣傳,結果沒有一個人來報名。后來欄目組終于等到了第一個報名電話,報名人是個小伙子,來自忻州莊磨鎮南張村。
第一期節目播出后,報名的老中青光棍陸陸續續多了起來,但幾乎都是清一色男同胞。后來總算等來個女孩子,人長得也漂亮,那期節目一播出就引起轟動。只不過當時的轟動——并不單純是因為追求的人太多,重要原因是上電視相親被認為“不正經”。
“讓有緣人終成眷屬”是《電視紅娘》創辦的初衷。因此,節目沒什么花哨的環節,只有征婚者一個人面對鏡頭念“征婚啟事”。一些成功找到伴兒的嘉賓,還會背著自己種的一麻袋土豆、帶著大把的結婚喜糖來到電視臺感謝欄目組。
《電視紅娘》紅火了幾年,隨后上海、河北等電視臺紛紛入局打造情感節目,而北京電視臺于1991年打造的《今晚我們相識》,成了其中的大爆款。
究其原因,《今晚我們相識》的嘉賓身份有了很大的變化。第一期的四位嘉賓,有漂亮女記者,還有國務院機關女翻譯。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年逾六旬的喪偶部隊離休干部。
之后節目改在黃金時間段播放,工人、售貨員、司機……逐漸地,各行各業的嘉賓開始豐富起來,很多人開口的第一句是:“感謝單位領導給了我這次上電視征婚的機會。”與當時登征婚還得到單位開證明不無關系。
據悉,《今晚我們相識》促成佳偶千余對,不少國外媒體也對這檔節目頗為關注,認為是了解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窗口。
可惜開播之后的第十年,也就是2000年的情人節當天,《今晚我們相識》被“斃”,理由是氣氛平淡,無法同湖南臺的《玫瑰之約》相比。
《玫瑰之約》的嘉賓都是經過精心挑選、形象好氣質佳的單身男女。每期選出的六男六女相對而坐,看下來就四個字:賞心悅目。另外,主持人還不時讓好看的嘉賓們展示自己的才藝,有人唱歌,有人跳舞。而該節目的形式正是效仿了此前臺灣中視的《非常男女》,并加以優化。

從1998年開播的上海電視相親節目《相約星期六》,直到2018年停播。
同時期電視上的相親節目,還有遼寧衛視的《一見傾心》、陜西衛視的《好男好女》、山東齊魯臺的《今日有約》、東方衛視的《相約星期六》等。
2005年7月,為了照顧電視劇《大長今》的播出,《玫瑰之約》迎來了自己的大結局。它的停播標志著上世紀90年代延續到21世紀初的“相親節目”熱潮的徹底消退。
如果說《玫瑰之約》只是加了一點元素,那么《非誠勿擾》則是義無反顧地加入了真人秀的陣營。2010年1月,由江蘇衛視打造的《非誠勿擾》開播,相親節目再次回到大眾視線,1個男生和24個女生的設定迅速成為觀眾熱議的話題。也是從《非誠勿擾》開始,“燈亮燈滅”的相親模式,開始被之后的相親節目所效仿。
嘉賓的麻辣言語、唇槍舌劍讓節目變得熱鬧,也引發了觀眾對于節目內容不斷的熱議。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寶馬女”馬諾。當時,一個愛騎自行車的無業男嘉賓問馬諾:“你愿意和我一起騎自行車逛街嗎?”馬諾回答:“我更喜歡坐在寶馬里哭泣。”
從最初的婚戀平臺,到社交平臺,再到交友軟件,“線上社交”儼然成了年輕人尋找戀愛的主流賽道。

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更像真人秀。
此言一出,馬諾紅了,《非誠勿擾》也跟著收視率高居不下,穩坐國內綜藝節目前幾把交椅。
再之后的相親節目,相親對象不僅是男女雙方,更成了“一人相親,全家動員”。比如,東方衛視的《中國式相親》,江蘇衛視的《新相親時代》,開啟了電視相親的3.0模式,主打“代際相親”,父母全家齊上陣。節目中,不管是其背后的兩個家庭,還是閨蜜親朋都會給相親主體,提出婚姻的建議。對于觀眾來說,這類節目在舞臺上呈現出兩代人的溝通模式,也更能反映當下中國人的婚戀觀,并帶給普通觀眾更多的參考價值。
伴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人們相親交友的平臺也從電視轉移到了網絡。從最初的婚戀平臺,到社交平臺,再到交友軟件,“線上社交”儼然成了年輕人尋找戀愛的主流賽道。
或許年輕人對愛情的渴望從來都沒有減弱過,只不過缺乏合適的方式邂逅愛情,他們想要的從來都是“非誠勿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