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卓睿 陸春華
摘? ?要:2023年6月26日,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正式發布《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2號——氣候相關披露》最終稿,該準則未來將可能成為全球氣候相關披露的基準規范,相關披露要求也極可能在我國落地執行。對標我國目前氣候風險管理和綠色金融業務發展現狀,商業銀行若執行該準則將會在數據采集、碳核算與統計、情景分析、氣候目標等方面面臨一定的挑戰。因此,建議商業銀行主動識別自身差距、提前部署準備工作、摸清碳數據“家底”、聘請外部機構協助開展情景分析、提升人才隊伍專業能力并啟動編制氣候專項報告的先行先試工作。
關鍵詞:信息披露;氣候風險;商業銀行;碳核算;氣候目標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4.04.002
中圖分類號: F830?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9031(2024)04-0018-11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金融在助力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和應對氣候風險方面責任重大。在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過程中,商業銀行做好氣候相關信息的披露工作,不僅是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生要求,也是支持實體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的外在動力。
2023年6月26日,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 Board,ISSB)發布《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2號——氣候相關披露》(以下簡稱“S2”),全球氣候相關信息披露有望迎來新一輪革新。S2的發布和生效預計將會對金融機構和其企業客戶的生產經營活動產生重要影響,而涉及氣候相關的工作也將成為商業銀行未來一段時間內業務發展、風險管理和信息披露等工作的重要方向。
一、S2準則出臺的背景和要點
20世紀后期,企業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利益相關方要求企業重視氣候變遷、水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勞工權利等元素的要求越來越突出,履行社會責任、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呼聲越來越高,而其中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元素則是近幾年企業可持續發展越來越重要的主題。1997年,在日本京都舉辦的COP3通過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京都議定書》,催生了社會各界對企業加強氣候相關信息披露的需求。2015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COP21通過了《巴黎協定》,進一步提升國際社會對企業加強氣候相關信息披露的期盼,同時也激發國際上氣候相關信息披露標準的新一輪發展。
長期以來,國際上與氣候相關的信息披露主要存在于可持續發展或ESG相關的披露標準中,該類標準紛繁眾多,包括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的《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建議》、國際標準化組織的《社會責任指南》(ISO2600)、國際綜合報告委員會(IIRC)的《國際綜合報告框架》、可持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ASB)的《可持續會計準則》、氣候披露標準委員會(CDSB)的《環境與氣候變化披露框架》等。各類披露標準各有側重,盡管提升了企業公開披露氣候相關信息的豐度和深度,但多樣化的披露標準和形式也極大增加了企業和監管者開展相關工作的成本和難度,難以滿足利益相關方對一致、完整、可比、可驗證的信息需求。在此背景下,為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的全面性和可比性,制定全球范圍內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標準,幫助全球投資者和利益相關方更好地理解企業的可持續性表現和風險,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Foundation,IFRS)于2021年11月在COP26期間宣布成立ISSB。
2022年3月,ISSB發布《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2號——氣候相關披露(征求意見稿)》,在收到來自全球不同組織近1400多份反饋意見后,ISSB從2022年7月起逐月舉辦理事會會議,針對反饋意見進行再討論和決議,最終于2023年6月正式發布《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2號——氣候相關披露》,并明確S2于2024年1月1日開始生效。ISSB采取的是“氣候優先(Prioritise Climate-related Disclosure)”的選項,在眾多的可持續發展主題中首先制定并發布以氣候為主題的可持續信息披露準則。
S2的核心內容沿用了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的建議框架(TCFD),從治理、戰略、風險管理、指標及目標對商業銀行在氣候相關信息提出了全方位、多維度的披露要求,核心內容如表1所示。
對于從事過資產管理、商業銀行和保險業務的主體,S2規定還必須披露其范圍3層面中的投融資排放量(Financed Emissions),具體包括:按行業和資產類別披露范圍1、范圍2、范圍3絕對融資溫室氣體總排放量;所有行業的總風險敞口;計算投融資排放量時納入的總風險敞口百分比,計算投融資排放量的方法論。
二、國內落地準則的可能性和意義
S2屬于指引性的要求,其強制性取決于行政管轄區內對該準則的最終采納情況,從長遠來看,S2可能成為全球通行的可持續披露準則之一(雷曜、周怡、王紫薇,2023)。目前,香港地區已成為S2準則在我國先行先試的地區,香港聯交所于2023年4月發布《優化環境、社會及管制框架下的氣候相關信息披露(咨詢文件)》,對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規則的附件二十七《環境、社會及管制報告指引》進行修訂,以S2為基礎,新增“氣候相關披露”部分,要求所有發行人在其ESG報告中披露與氣候相關信息,在港上市的商業銀行或將2026年披露基于該要求的內容。同時,巴塞爾銀行監督委員會于2023年11月發布咨詢文件《氣候相關金融風險信息披露(征求意見稿)》,明確該披露要求是對S2的補充完善,對商業銀行的氣候相關金融風險提出了更高的披露要求。
在中國大陸地區,我國財政部和相關監管單位高度認可和重視建立全球化ESG標準,不斷嘗試研究和推進ISSB準則在我國實踐的可能性。早在2022年3月,S2征求意見稿發布之初,中國財政部就加入了由ISSB成立的工作小組,確定全球基線如何充分滿足全球市場參與者的需求,并將S2征求意見稿翻譯成中文,與證監會就此事積極向相關單位征詢意見。2022年6月,具有中國財政部工作經歷的專家擔任ISSB的首任理事。2022年7月,中國財政部會同中國證監會向ISSB提交S2反饋函,并在7月工作小組會議中闡明S2與各司法管轄區倡議之間兼容性的重要程度。2022年12月,中國財政部與IFRS簽署諒解備忘錄,成立IFRS基金會北京辦公室。2023年6月,北京辦公室正式揭牌,辦公室主任由具有我國監管部門工作經歷的專家擔任。北京辦公室將與IFRS在全球設立的其他辦公室開展協調與合作,聚焦于領導和執行ISSB關于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戰略。
基于監管部門對ISSB準則支持態度,業界推測S2相關披露要求未來在我國大陸地區被采納的可能性較大,或是采用趨同策略,將S2轉化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披露準則;或是采用參照策略,以S2為基準,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披露準則。結合證監會和財政部的回復時間,已有研究機構預測“中國版”的披露準則或于2025年出臺(張若海、宋廣超,2023)。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落實S2相關要求將是我國商業銀行的重要工作議題。
我國大陸地區未來落地執行S2準則具有重要意義:在國際層面,依照《巴黎協定》,締約國需要定期公開國家清單報告、國家自主貢獻信息以及氣候變化適應能力信息等,而主動引領國際標準的建設目標、落實實施S2準則是我國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的重要契機,逐步構建和完善與氣候變化相適應的基礎設施和信息標準體系是落實《巴黎協定》的重要舉措。在國家層面,有計劃有步驟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需要有效的實施機制和明確的規劃路徑,落地執行S2準則是將“30·60”目標和任務分解至各行各業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推動雙碳工作形成科學的考核評價指標和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企業層面,落地執行S2準則將倒逼企業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意識,重視和管理低碳轉型過程中的機遇和風險,將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融入融資管理、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市場營銷與服務等各個環節,也便于企業在資本市場中贏得更多投資者的青睞。銀行層面,持續深化氣候相關信息披露工作則是把握政策脈絡、順應監管導向、洞察行業發展的應有之義(劉桂平,2022;孫天琦、苗萌萌,2023),推動銀行資金流向綠色低碳領域是高質量氣候信息披露內容的生動體現,積極參與執行S2披露要求是銀行向外部充分展示自身科學地管理和適應氣候相關金融風險與機遇的重要渠道。
三、我國商業銀行氣候信息披露現狀
我國監管高度重視氣候信息的披露工作。一是出臺披露標準。中國人民銀行于2021年發布了《銀行業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操作手冊(試行)》《金融機構碳核算技術指南(試行)》《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等。其中,《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明確了披露內容包括治理結構、政策制度、產品與服務創新、風險管理流程、投融資活動的環境影響、經營活動的環境影響、綠色金融創新及研究成果等。二是明確披露要求。2022年6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原銀保監會)發布《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指引》,明確銀行保險機構應當公開綠色金融戰略和政策,充分披露綠色金融發展情況;借鑒國際慣例、準則或良好實踐,提升信息披露水平。2024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等7部委印發《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推動金融機構和融資主體開展環境信息披露,不斷提高環境信息披露和評估質量。三是引領在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的法人和主要試點銀行開展環境信息披露工作。例如,湖州市轄內36家銀行全面進行環境信息披露,實現全市域銀行業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全覆蓋;中國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指導九江銀行等銀行開展披露工作,實現地方法人城市商業銀行環境信息披露全覆蓋。此外,監管高層也通過發文呼吁加強氣候與環境相關的信息披露工作(劉桂平,2022;孫天琦、苗萌萌,2023)。
我國商業銀行中與氣候相關的信息主要披露在社會責任報告(或ESG、可持續發展報告)或與氣候(和環境)相關的專題報告。截至2023年9月末,我國上市的61家商業銀行和兩家未上市的股份制銀行(廣發銀行和恒豐銀行)均發布了獨立的社會責任報告(或ESG、可持續發展報告)。其中,25家銀行還編制了綠色金融或環境信息相關的專題披露報告。根據這63家商業銀行所披露的信息:在治理方面,32家銀行構建了獨立的綠色金融管理部門或委員會;在策略方面,27家銀行設定了獨立的與綠色金融發展、“雙碳”或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戰略規劃(或實施方案);在風險管理方面,47家銀行將氣候或環境風險納入了風險管理全流程,33家銀行開展過氣候風險相關的情景分析或壓力測試;在指標方面,盡管大部分的銀行都披露了運營層面溫室氣體排放量(范圍1+范圍2),但僅有7家銀行在其報告中披露了投融資層面的部分排放量(范圍3的第15類)。
根據已披露的報告信息推測可知,商業銀行的氣候相關信息披露總體上呈現以下情況:一是自主性披露工作和披露專項報告有待推進。目前,監管并未強制要求金融機構進行環境信息披露(錢思佳,2022),大部分商業銀行并未通過專項報告來披露氣候相關信息,即使部分商業銀行在監管部門的引導下開展了探索性的披露工作,但并非每年都披露或每年披露的時間節點都一樣。二是深入性的披露內容有待豐富。如氣候風險相關的壓力測試工作可能多是監管引導下開展的工作,測試方案由監管提供,因而會使得不同銀行披露報告中存在一定同質化的內容。三是大型銀行熱而中小型銀行冷。中小型銀行在信息披露的形式、披露內容的豐度和深度均少于大型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的披露報告中會出現較多的案例,將碳排放量和碳減排量的核算方法作為披露內容,而非參照TCFD框架或《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將體系化、結構化和實質性的工作成果予以呈現。四是核算溫室氣體排放量是環境信息披露績效指標中的重要難點。部分銀行只披露了集團或總行層面運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而不涉及分行或參股機構運營過程中的排放量,同時也只有較少的銀行主動披露投融資活動所促成的企業經營活動或項目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四、商業銀行實施過程中的主要難點和挑戰
近年來,盡管我國商業銀行在開展綠色金融業務、加強氣候風險管理、實施環境信息披露工作積累了重要實踐經驗,但對標S2中的披露要點,我國商業銀行仍在碳數據、情景分析、氣候目標等方面面臨挑戰。
(一)數據采集層面
S2第29段要求披露其溫室氣體排放量,難以獲取高質量的自身和企業客戶碳排放信息是銀行短期內面臨的最直接挑戰。
企業客戶碳排放數據信息缺口大。碳排放數據能否獲取與社會整體碳核算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以及客戶配合提供的意愿相關。目前,擁有成熟碳排放核算標準的企業往往是高碳或上市企業,而對于非高碳或中小企業,其自身未必開展過碳核查,也缺乏可用于碳核算的信息,甚至有些行業企業未必有統一、標準、科學的方法論進行估算。同時,企業向銀行提供碳排放信息并不一定具有強制力,企業是否愿意提供很大程度取決于銀行與企業間的關系。當銀行與企業關系維護不佳時,企業很可能不愿配合提供碳排放數據,或選擇性地只向部分關系好的商業銀行提供相關信息。
企業客戶碳排放數據的質量參差不齊。不同客戶的碳排放數據可能在核算方法、碳排放因子的選取、核算邊界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有的企業核算時采用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或已升為國家標準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有的企業核算時則采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的《第五次核查報告2014》;有的企業碳核算覆蓋范圍只涉及集團層面,有的則包括集團公司和附屬公司;有的企業碳排放數據只包括燃料燃燒和外購電力產生的碳排放,有的企業則還包括制冷劑消耗、甲烷排放和碳氫化合物排放及燃燒所產生的碳排放。此外,有些企業的碳排放量數據可能缺乏或在一定時間內獲得第三方機構的核證,導致銀行可能在后續的披露工作中出現歷史信息或歷史估計變更調整的情形。
在規定時間內獲取碳排放信息可能存在客觀困難。ISSB在可持續相關財務信息的一般性要求中明確披露內容與年度財務報告同時發布,但獲取或估算碳排放量時的參數信息可能在規定時間內未必能夠確認。在我國,為保證數據質量的可靠性,上一年度的企業碳排放量數據是需要經過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核定的,而時間可能會比傳統財務年報披露的時間晚;另外,若銀行或其企業客戶跨區域經營,需使用所在地推薦的排放因子,而不同區域排放因子出臺或更新的時間可能與傳統財務年報披露的時間存在差異,這增加了總量核算的難度。
自身運營的碳排放數據采集范圍面更廣。S2的29a(iv)要求披露集團合并層面和被投資機構(附屬公司、合資企業和未合并子公司)的范圍1和范圍2碳排放量。從上市銀行已公開披露的報告來看,部分商業銀行僅披露了總行層面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因而銀行可能并未對分支機構或控股子公司開展過的碳盤查,或對該類經營單位盤查出來的數據準確性不高。同時,對于參股機構,相關單位是否配合提供信息、數據是否敏感也是有待解決的問題,商業銀行很可能不具備足夠的控制力迫使參股機構配合自身履行相關披露要求。
(二)統計核算層面
S2的B62(a)要求商業銀行應按各行業和資產類別披露范圍1、范圍2、范圍3絕對投融資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商業銀行若要完全滿足該條要求面臨較大的客觀困難。
S2的B62(a)(i)是要求采用全球行業分類系統(GICS)進行行業分類。然而我國商業銀行在經營活動中多采用的是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兩種分類體系存在一定的差異,未來工作中將不同行業分類標準進行對照或映射將是重要基礎工作,而對于兩種分類體系中難以對照和映射不準確的行業如何進行重新分類處理是待解決的問題。
能否在投融資端區分出不同范圍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也是待解決的問題。一方面,我國境內企業主要按照國家發改委出臺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和報告指南開展碳核算(或者是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標準),核算溫室氣體時至多按直接排放或間接排放進行區分,而并不區分范圍1、范圍2和范圍3的排放量;另一方面,由于企業客戶提供碳數據不具有強制性,過于繁多的信息填報項目或復雜的數據采集模板可能會影響企業報送意愿,不利于銀行維護客戶關系。由于難以區分客戶企業碳排放數據的范圍,可能導致金融機構在進行投融資端碳核算時出現重復計量的情形,夸大銀行范圍3的排放量,不利于投融資端設定科學精準的“雙碳”目標,也不利于商業銀行制定負面清單,明確目標管理對象。
商業銀行核算并披露投融資溫室氣體的范圍3排放量極具挑戰。銀行目前所掌握的客戶碳排放數據范圍屬于是企業自身經營過程中的排放量,即銀行投融資溫室氣體排放主要是范圍1和范圍2。而企業客戶未必具備對自身供應鏈上下游的碳排放的管理能力,大部分企業客戶在范圍3上的數據缺口較大,底層數據的獲取和統計有較大難度,因而核算投融資溫室氣體的范圍3缺乏數據基礎。
對溫室氣體的核算更具全面性。有些企業在核算過程中只核算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未充分考慮其他類型溫室氣體,要么可能沒有通過全球增溫潛勢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來修正數據以便將其他溫室氣體轉化為等值的二氧化碳當量。對于二氧化碳排放不是占絕對多數的企業,其(核算)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準確性可能較差。
(三)情景分析層面
情景分析是當前商業銀行評估氣候變化影響和自身韌性的重要管理工具。S2強制規定其適用主體必須披露與氣候情景分析相關的信息,要求披露的內容應讓投資者了解主體如何依據情景分析結果對戰略和商業模式進行調整,S2第29段和附錄B1至B18則對氣候相關輸入信息、關鍵假設、開展情景分析的報告期給出了更細化的披露要求。
目前,我國銀行業氣候風險情景分析整體上還處在探索階段,針對分析和測試結果也尚未有明確的資本監管要求。情景分析結果的精確性和應用價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情景假設和傳導路徑,而現有情景假設多是外部組織或機構設計的,有些情景甚至不是專門針對金融行業而設計,并不能很好地考慮中國現實情況,缺乏情景假設的本土化定制。同時,在傳導路徑方面,大多數商業銀行可能主要是依賴監管提供的方案,自主性、深入性的分析和測試工作有待開展,對產業鏈上下游壓力傳導、企業自身反饋效應、不同類型間風險傳染效應等因素考慮較少。由于被視為是一種“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商業銀行情景分析評估的風險類型和涉及的資產覆蓋面較窄,目前更多地聚焦在轉型風險對境內行信貸資產的影響,而轉型風險對非信貸類資產的影響、物理風險對銀行資產的影響、以及對境外行資產的影響等情況評估較少。除了情景分析結果科學性和應用程度不高外,氣候風險的影響和損失出現時間較晚、氣候風險管理意識不強、執行過程需要投入較多的人力和物力資源也是制約商業銀行主動開展氣候風險情景分析的重要因素。而該類工作的缺失和不完善將會影響披露氣候韌性相關內容時的豐度與深度。
(四)氣候目標層面
S2第36段和B66涉及對定量化氣候目標的披露要求。目前,我國大多數銀行在綠色運營和氣候風險管理方面的目標以定性描述為主,而在自身運營和投融資端設定約束性的量化“雙碳”目標具有較大難度。一方面,銀行的數據中心是自身運營過程中最重要的能耗單位,而在建設過程中可能碳排放不高,但一旦建成后較高的能耗則可能陡然提升碳排放,如何考慮這種非線性增長趨勢,并結合經營方面的戰略布局,科學地測算和設定自身運營的量化減排目標,對銀行自身的戰略規劃能力要求更高。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投融資過程中的企業貸款項目可能同樣面臨排放量非線性增長的情況,而且數據質量不高、數據覆蓋范圍有限等原因,投融資端設定“雙碳”目標則難度更大。因此,缺乏量化、明確的目標可能會影響后續披露內容的質量和可信度。
(五)保障機制層面
落地執行S2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在治理、戰略、風險管理、指標和目標層面提出了諸多披露要求,一定程度上倒逼商業銀行內部需要有較為完善的治理體系,制定相應的短、中、長期的戰略規劃,具備識別、評估和管理氣候相關風險與機遇的能力,并有嵌入業務條線和相關工作的具體指標和目標。這意味著商業銀行不僅需要對現行的規章制度和組織流程進行優化完善,也需要加強治理結構、人才隊伍和數字化能力等方面的建設。
體制機制建設。一是在現有的氣候風險與機遇的治理和決策體系中,高管層未必設有綠色金融(或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委員會,也未必有出臺專門的氣候風險管理制度明確業務流程中三道防線應履行的工作職責,而子公司或基層經營單位未必有相應的治理架構。二是銀行業未必將氣候風險納入風險管理的全流程或者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的管理機制也可能較為軟性,主要依靠理念傳導、風險排查等加強各個層級對高碳行業客戶氣候風險的關注,缺少具體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人才隊伍培養,氣候風險管理屬于高知識密集度的工作,融合生態環境、能源、氣象、地理、金融等跨領域學科的知識,而銀行目前在人力和知識儲備上均難以滿足未來將會日益增加的工作需求。例如,S2中B62要求構建跨資產、跨行業的碳排放指標體系,其工作專業性強、任務量大、指標繁多,對銀行從業人員在政策、行業和數據等多領域上的專業能力要求較高;此外,類似內部碳定價、高管人員薪酬中氣候相關因素的百分比、氣候因素對價值鏈的影響等相關信息的收集和驗證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也需要從業人員在管理和評估過程中擁有較強的專業性。
數字化建設。落實S2所涉及的數據范圍廣、維度寬、數量多,而目前商業銀行內部氣候相關的數字化建設可能處于初級階段,不能快速響應和保障未來的工作需求。以商業銀行收集企業碳排放數據信息為例,目前該工作主要由客戶經理主動向客戶征詢并填寫手工臺賬來開展,缺乏有效的數據管理工具、系統或平臺來快速推進相關工作。一是當涉及企業客戶較多、需填寫的明細項目較多、數據更新頻率較高時,客戶經理或相關員工的工作量較大。二是在征詢企業填報數據信息時,受制于員工的專業性,或缺乏自動驗證的程序,數據完整性、準確性、一致性等難以保障,如若后期再去修改和補充將費時費力,也不利于維護客戶關系。三是缺乏相關的系統支持,也不利于銀行將數據收集工作嵌入與企業開展業務的初期階段(如授信環節),提高碳數據的征詢率。
企業文化建設。缺乏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知識、理念和意識是商業銀行難以自主開展深入性氣候風險(或機遇)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因。一是相較于發展綠色金融業務,商業銀行缺乏對氣候風險管理的認知或尚在認知過程中,對氣候風險和宏觀經濟和金融變量間的關系缺乏深入了解和分析,或易于認為氣候風險帶來的損失出現較晚,現在行動為時尚早。二是文化意識有待進一步向下傳導,對氣候風險和機遇的管理,我國總體上呈現上熱下冷的情況,商業銀行集團層面關注度高,而子公司、分支機構或基層單位可能行動較少。三是普通銀行員工可能對碳排放源、范圍3排放、溫室氣體等概念缺乏認識,不了解自身工作中的碳排放足跡有哪些,哪些活動帶來的碳排量更大。總之,相關知識、理念和意識的缺失則會阻礙銀行集團內部跨部門、跨條線、跨單位合作開展工作時的成效,也影響員工開展工作時的凝聚力和主動性,不利于商業銀行在自身綠色運營過程中將減碳措施內化為員工的自覺行動。
五、商業銀行應對措施與建議
信息披露的本質是對氣候風險管理結果的展示,只有扎實、豐富、有效的管理工作和成效才能為信息披露提供高質量的內容保障。鑒于S2準則相關要求未來在我國落地的可能性較大,商業銀行應該提前部署相關工作,加強治理結構、夯實數據基礎、提升量化分析能力、強化人力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一)提前部署準備,識別差距并制定相關計劃
建議商業銀行提高思想認識,評估和正視自身差距,主動提前開展準備工作。一是加強對S2的研究和分析,關注后續的政策變動。洞悉和理解S2細則要求,關注ISSB推動S2執行落地所出臺的配套文件,與IFRS北京辦公室加強交流,及時關注并參加其所組織的活動和培訓安排。密切跟蹤我國監管部門對S2準則落地的相關舉措,了解未來相關政策的變動走勢,并在機會適當的情況下,積極向主管部門反饋自身在實施過程中的難點,爭取緩沖時間與豁免條款。二是開展差距分析。建議銀行在對標S2準則的基礎上梳理自身內部資源,加強對集團各部門、境內外分支機構、企業客戶的調研工作,了解各主體配合實施S2時的難點和所能提供的資源,評估現行的制度、系統、流程和控制措施是否足夠滿足S2的要求。三是成立專職團隊。實施S2中的披露要求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商業銀行加強頂層設計,自上而下開展工作。建議商業銀行從總行層面成立項目團隊,制定實施計劃,明確工作目標和具體任務,牽頭組織和協調全集團各層面開展工作,定期推進和督促相關單位執行好、落實好相關工作,專職負責推動重大難點項目有效實施。
(二)完善治理結構,強化戰略引領和管理機制
完善的治理結構、清晰的戰略目標、明確的政策制度和管理機制不僅是高質量氣候相關信息披露的重要內容,更是有效開展信息披露工作的重要保障。一是對標S2中治理層面的要求,優化現有的治理架構。明確董事會在管理氣候相關風險與機遇中的職責,搭建與氣候變化、綠色金融相關的委員會,明確總行執行層面“三道防線”在管理氣候相關風險與機遇中的職責分工和報告路線。加強機構建設,同時推動境內外分行和子公司也建立相應的治理結構。二是進一步明確自身策略。從戰略高度持續推進和完善與氣候風險與機遇相關的管理活動,將相關工作納入銀行集團層面(以及金融科技、風險管理等條線的)中長期規劃綱要。結合國家政策、監管要求和自身情況,單獨制定與“雙碳”目標相關的行動方案,明確落實“雙碳”目標的時間表、路線圖,配套提出相應的重大行動、具體措施和保障機制。將氣候風險納入全面風險管理或風險管理的全流程,在信貸全流程中充分考慮氣候風險和機遇的影響。完善氣候風險偏好和策略制定,研究確定氣候風險偏好基調、核心指標以及量化取值范圍。三是完善政策制度和管理機制。優化授信政策指引,單獨制定綠色金融或氣候風險管理相關的審批指引,確定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的重點支持方向和領域。動態修訂客戶評級、營銷管理、貸后管理等制度,對氣候相關因素予以充分考慮。在綠色采購、綠色辦公、能源管理方面加強制度建設,確定相關工作規定。
(三)夯實數據基礎,加快優化采集與核算工作
摸清碳數據“家底”不僅是商業銀行開展綠色金融業務和氣候風險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也是后續提升氣候相關信息披露質效的關鍵性工作。一是加強氣候相關數據制度建設。制定或優化與氣候相關的數據管理辦法,明確數據管理的架構、流程和職責分工等要求,明確碳數據采集的范圍和方法論等。二是摸排境內外分支機構、子公司和參股機構自身運營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加強集團內部碳數據流程管理,了解參股機構提供碳數據的意愿,盡快建立覆蓋全集團和參股機構自身運營(范圍1與范圍2)碳數據統計體系。三是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的工具提高碳數據采集與核算的管理水平。結合各地區和行業的實際情況,盡可能針對企業的碳排放量構建差異化、智能化的采集模板,構建碳數據管理系統,實現碳排放、押品等相關信息的自動收集、交叉驗證和分類統計,助力投融資碳排放指標的自動核算。四是提供配套支撐政策,主動采取措施提升碳排放數據的征詢率。在授信或貸款申辦過程中征詢客戶以提交碳排放數據,對于配合開展碳排放數據信息收集與核算的企業,在客戶準入、授信重檢等環節予以“綠色通道”,在貸款利率上給予一定的優惠。五是針對企業范圍3碳排放、氣象數據、資產地理位置等數據,建議向外部數據供應商采購,或采購先進模型和方法進行外推與估算。此外,建議商業銀行與學術科研機構組建聯合項目組,就宏觀情景分析、區域物理風險壓力測試、行業轉型風險壓力測試等重大難點課題展開深度產學研深度合作,共同加強研究成果。
(四)引進外腦智慧,逐步提升氣候適應性能力
鑒于大多數銀行尚不具備自主開發和實施情景分析與壓力測試的專業能力,建議銀行加強對外合作,聘請有相關豐富咨詢經驗的機構或研究機構協助開展工作。一是加強情景分析的本地化定制。參考國內外成熟的氣候情景分析框架,結合國情和數據現狀,聘請咨詢機構協助開發和完善反映銀行自身客戶情況的情景工具,包括碳排放指標、碳交易價格、宏觀經濟指標、能源價格等在轉型風險方面的情景指標。同時,借助外部資源,獲取不同情景下災害頻率、強度分布等指標。二是參考外部機構提供的方案,優化傳導路徑。在傳導路徑中考慮企業對壓力因素的反饋效應和轉嫁能力,完善企業端壓力傳導機制,補充壓力指標對企業收入、經營成本、稅金等各個方面的影響,全面衡量承壓企業的財務狀況。在外部資源保障的基礎上,針對各行業逐步設計個性化、差異化的傳導路徑,提高測試分析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三是建議商業銀行遵循從易到難的原則,逐步拓寬壓力測試的評估面。逐步提高氣候風險壓力測試的行業覆蓋率,逐步拓展物理風險評估的區域和災害種類,逐步從對境內資產的評估拓展至對境外行和子公司資產的評估,逐步從對信貸資產的評估擴展至對股權、債券等資產的評估。此外,建議商業銀行與學術科研機構組建聯合項目組,就宏觀情景分析、區域物理風險壓力測試、行業轉型風險壓力測試等重大難點課題展開深度產學研深度合作,共同加強研究成果。
(五)強化理念認識,提升人才隊伍的專業能力
滿足S2準則所需開展的工作需要商業銀行投入足夠的人力資源來設計、實施和執行,也需要有相應的文化建設做支撐。一是建立氣候相關的知識培訓體系。制定氣候風險管理專業領域的人才培養規劃,邀請行內外相關專家開展常態化內部培訓工作,向各個經營單位做好理念觀念和管理要求的宣導。尤其重視提升基層員工對范圍3碳排放量、投融資碳排放、碳排放因子等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實際統計與應用能力的培養。二是引進氣候相關領域的高層次人才。聚焦落實S2中碳核算、情景分析、數字化工具建設等重點領域人才需求,從國際代表性的金融機構、交易所和與綠色金融相關的第三方咨詢機構中引入有氣候相關信息披露工作經驗的人才,打造了解企業碳資產管理和氣候風險管理、熟知國內外監管要求和法律法規、兼具數字化思維和氣候與能源相關知識的高層次人才隊伍。三是成立項目專班或柔性團隊。針對范圍3的碳核算、氣候風險壓力測試等難度較大的項目,充分運用好各部門、跨專業和領域員工的知識儲備,組建項目柔性團隊,建立定期溝通機制,高效有序推進項目落地。四是做好文化宣導。堅持理念先行,加強綠色低碳文化的宣導,提倡綠色辦公、綠色出行、綠色用能,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銀行文化中,推動銀行員工形成綠色低碳、節能降碳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六)開展先行先試,啟動編制氣候專項報告
建議商業銀行對標S2,啟動編制報告先行先試的工作,積累經驗,為后續S2正式落地(或部分標準要求的落地)奠定工作基礎。一是推動集團層面披露專項的氣候風險相關報告。部分商業銀行的境內外經營單位已在當地監管的指導下開展過氣候或環境相關的專項信息披露,積累了一定的探索經驗。建議商業銀行充分吸收和利用境內外自身經營單位先行先試的有益經驗,嘗試編制集團層面以“氣候”為主題第三份信息披露報告。二是探索對部分投資者關注度較高的領域加強披露。在夯實自身氣候風險管理工具和能力的前提下,借鑒MSCI氣候評級較高的先進同業實踐,考慮對氣候目標的設定、壓力測試方法論、投融資碳核算方法論等內容以子報告形式披露,主動向外部投資者分享并推廣自身經驗。三是鼓勵經營單位先行先試,創造先進經驗。統籌全集團力量,鼓勵和支持有屬地監管要求、資源充足的分行和子公司自主開展氣候風險信息披露,在積累經驗并形成優秀做法的基礎上,推廣相關實踐,反哺支持其他地區經營單位完善氣候風險信息披露工作。
(責任編輯:孟潔)
參考文獻:
[1]張若海,宋廣超.ISSB確定ISDS正式生效時間,全球ESG信披標準統一或帶來外資增量[R].北京.中信證券研究報告,2023.
[2]劉桂平.努力提高金融體系氣候風險管理能力[J].中國金融,2022(5):9-11.
[3]孫天琦,苗萌萌.金融業管理和應對氣候風險的思考[J].中國金融,2023(16):12-15.
[4]雷曜,周怡,王紫薇.ISSB可持續披露準則:對我國的挑戰與應對[J].金融發展研究,2023(9):41-47.
[5]倪清,金以文,崔俊蓮.對我國金融機構構建碳排放核算體系的思考[J].中國銀行業,2022(11):65-68.
[6]錢思佳.氣候變化對金融穩定的影響及應對政策研究——基于央行視角[J].海南金融,2022(8):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