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碧穎
4月17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袁達表示,下一步將強化法治保障。加快推進《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進程,不斷完善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加快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
而在此前,4月13日舉行的“民營經濟理論創新研討會暨《中國民營經濟論》新書發布會”上,《財經》從國家發改委民營經濟發展局有關人員處獲悉,《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正在加快起草中,未來將公開征求意見。在這場由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大成企業研究院和中譯出版社聯合主辦的會議上,近20位專家學者齊聚為中國民營經濟發聲。
浙江大學區域發展中心研究員房漢廷建議,在《民營經濟促進法》的起草中,一定要給予民營企業家一個政治定位,也就是回歸到常識的國民待遇。從市場決策定位上,應從創業者、創新者、創投者和創富者四個角色來認識民營企業家。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原主席莊聰生在會上例數2021年下半年以來關于民營企業的污名化表述,認為這些年對民營企業家和富裕人群進行的不當言論,影響到他們的發展信心,而全國83%以上的人在民營經濟領域就業。
全國工商聯原副秘書長王忠明發言說,很多網民把企業家架上神壇,要求他們潔白無瑕。一旦企業主被發現在道路上有小小污點瑕疵,很容易由網絡放大,進而轉化為對品牌產品的肆意攻擊。
在王忠明看來,改革開放前后對比,民營經濟的發展是居功至偉“補短板”。補上了民營經濟的短板,才有了新社會階層、才有了中國綜合國力快速提升。一定要大張旗鼓地提出合力建設民企友好型社會,給民營企業有更多的創新支持。
莊聰生表示,怎樣正確認識和看待創業創新者,這是長期以來沒有解決的現實問題。民營中小微企業生存期平均不到三年。民營企業并不是一個建立起來就能自動運行并且產生利潤的機器,而是大浪淘沙的“勇敢者的游戲”。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表示,改革開放以來的若干次經濟周期性波動都表明,每當民營企業家集中涌現、創新創業的時候,很快就會出現中國經濟的上升周期。
《中國民營經濟論》一書中,總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出現過四次企業家涌現的現象,分別是1984年前后,為中國民營經濟的“創業元年”;1992年前后,出現“92派”民營企業家群體;1999年前后,掀起互聯網創業熱潮;2009年前后,掀起移動互聯網創新潮。可見,民營經濟是中國經濟活力的源泉之一。
在滕泰看來,企業家應當獲得資本、創新、風險、管理與復雜勞動報酬等正當回報。應當客觀認識資本逐利。很多人簡單地認為民營企業創造的是私人財富,將發展壯大民營經濟等同于私有化,這是對民營企業資產和民營企業財富誤解。
滕泰指出,即使是那些只有幾十萬元、幾百萬元財產的民營企業,也在為社會創造就業,為員工創造收入,為上游創造需求,為國家上繳稅收。歷史證明,私人控制一般僅限于第一代或第二代,三代以后,大型民營企業一般都會變成社會屬性更強的公眾公司,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企業是民營企業的天然屬性。
原國務院參事、國務院研究室原司長陳全生在研討會上介紹,如果從凈增就業來看,可以說中國120%凈增就業都是由民營經濟創造的。
當下,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解決預期不穩、信心不足的問題,已經成為各界共同關切的議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建議,不再區分國企、民企、外企,而是按照企業的規模、技術、就業、行業特點進行分類,可以把所有制分類由企業層面調整到投資者層面,促進不同所有制經濟相互依存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