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鑫涔
3月30日,國家能源集團所屬國電電力宣布中標印尼卡朗卡德斯地區的10萬
千瓦漂浮式光伏電站項目。這是中資企業首次成功中標印尼的集中式光伏項目,標志著中企正式入局印尼可再生能源項目投資市場。
印尼是全球第一大煤炭出口國,截至2022年末,印尼的發電類型仍以化石燃料為主,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占比只有13%左右,其中風能和太陽能裝機量占比不足1%,距印尼國家電力公司(PLN)發布的2021年-2030年電力供應規劃中“2025年將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占比提升到至少23%”的目標相差較大。擺在國際投資者面前的,是印尼可再生能源的巨大發展潛力,以及巨量的資金需求。
2023年底,由印尼政府和國際伙伴集團(International Partners Group, IPG)發起的印尼公正能源轉型伙伴關系(Just Energy Transition Partnership,JETP)發布了綜合投資與政策計劃(Comprehensive Investment and Policy Plan,CIPP),其中預期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量將占到整個電力裝機量的44%,這個份額將在2040年上升至75%,在2050年達到90%。其中,可變可再生能源(Variable Renewable Energy,以光伏和風電為主)的裝機量份額將從目前的不足1%上升到2030年的14%,2040年的25%,以及2050年的36%。

資料來源:公正能源轉型伙伴關系秘書處和工作組,2023。制圖:顏斌
到2040年,可變可再生能源將占新增發電量的60%。這一擴張主要來源于經濟高效的太陽能發電項目,其裝機量將從目前的不足1吉瓦激增至2030年的29吉瓦,而風電項目裝機量將在2030年增至8吉瓦。
在綜合投資與政策計劃中詳細列出的優先級項目(Priority Projects)中,光伏項目64個,共約3吉瓦,投資需求約為28.3億美元,多數計劃于2024年發起;風電項目53個,共約5吉瓦,投資需求約為44.8億美元,均計劃于2030年前發起。
與印尼現有光伏和風電裝機量相比,要達到JETP綜合投資與政策計劃中2030年的裝機量目標,缺口將近35吉瓦。
印尼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雄心不止于滿足國內能源需求。由于新加坡對進口低碳電力的需求,促成了兩國簽署可再生能源合作備忘錄,印尼渴望憑借毗鄰新加坡的地理優勢,成為其首批低碳進口項目的提供方。截至目前,新加坡能源市場管理局(EMA)附帶條件地許可了五個項目,從印尼進口2吉瓦的太陽能,而印尼則是期望到2035年能向新加坡出口11吉瓦的低碳能源。

資料來源:公正能源轉型伙伴關系秘書處和工作組2023
4月1日,中國-印尼可再生能源投資論壇在北京舉辦,印尼國家電力公司總裁在論壇上表示,印尼正在加快能源結構轉型升級,清潔能源領域投資建設前景廣闊。
中國是印尼的最大貿易伙伴,也是其第二大外資來源。4月1日,在與習近平主席的會談中,來華訪問的印尼新當選總統普拉博沃表示,將延續佐科總統的對華友好政策,積極推進兩國的戰略對接。2023年10月18日,印尼與中國發布《關于深化全方位戰略合作的聯合聲明》,其中第十條提到,兩國將加強可持續發展合作,在能源基礎設施、清潔能源發展重點產業開展更多高質量合作,包括風電與光伏。
普拉博沃訪華期間,印尼駐華大使館與印尼登嘉拉戰略咨詢智庫,以及印尼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在北京聯合舉辦2024年中國—印度尼西亞可再生能源投資論壇,意在吸引中資企業在印尼投資可再生能源領域。印尼國家能源轉型工作組主席在會議上表示,印尼將新增更多可再生能源發電廠,支持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
中國國家能源集團目前在印尼擁有三座燃煤電站,是印尼電力領域投資規模最大的中資企業。2023年10月,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國家能源集團率先與印尼國家電力公司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2024年3月,國家能源集團中標100兆瓦漂浮式光伏電站項目,這也是國家能源集團的首個境外光伏電站投資項目。
這一項目不僅拓寬了國家能源集團的海外投資業務,更是打開了中資企業在印尼中標集中式光伏項目的大門。從傳統的煤炭投資拓展到可再生能源投資,國家能源集團為在印尼運營燃煤電站的中資企業提供了投資結構轉型的借鑒。
中國能建集團不久前在雅加達召開東南亞市場專題會議,會上強調,中國能建將大力踐行國際業務優先、新能源優先的理念,公司將把東南亞作為國際業務發展的核心戰場和重要戰略市場。
毋庸置疑,印尼的可再生能源將是未來的發展熱點,而光伏作為成本降速最快的電源,更將成為重點發展領域。
雖然前景光明,但中資企業仍面臨不少挑戰。
首先是來自國際同行的競爭,例如來自印尼最大的外資來源國新加坡的企業。自印新兩國去年簽署可再生能源合作諒解備忘錄后,越來越多的新加坡企業加大了印尼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與合作,其中新加坡星生集團計劃在印尼建設全球最大的漂浮式光伏電站,峰值容量2.2GW(吉瓦),將通過400Kv(千伏)海底輸電網向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出口300MW(兆瓦)電力。
中資企業在融資方面也需要進一步拓寬渠道。
綠色和平研究發現,在項目造價和發電效率不斷突破瓶頸之后,融資成本就成為可再生能源項目平價的關鍵因素。相比歐美日金融機構,中資銀行的外幣資金拆借成本較高,貸款利率缺乏優勢。中國企業的一些國際競爭對手則利用其低成本和長貸款期的融資優勢,在項目競標時報出很低的價格。中資企業應該借鑒國際同行的經驗,充分利用境外國際金融機構、外資銀行的資金以加快發展,例如通過與境外金融機構組成銀團參與海外可再生能源項目的融資,這種項目融資模式已經有成熟的運作經驗。
(編輯: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