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皙寅

2024年3月20日,MG電動跑車Cyberster在印度孟買上市。圖/法新
編者按
沒有比出海兩字更讓汽車人興奮了。如果評選2023年的關鍵詞,“內卷”兩字一定在第一梯隊,從價格到配置,從同行到跨界應戰,汽車人這一年過得不易。當中國汽車消費的大盤子增速變得越發穩健,在此背景下,只有走出去才能獲得更大的增量的市場,這才是真正破除內卷之妙招。中國車企準備好了嗎?從產品到產線,從制造到管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國汽車業如何入鄉隨俗,又能否引領潮流?為了獲得一手信息,《財經》前往聽得到炮火的一線,記錄、觀察,就只為希望看到更多細節和事實……
伴隨265億盧比(約合22.56億元人民幣)進入上汽的口袋,這是上汽印度公司從全外資,轉化為中印合資公司的最新進展。
4月7日,上汽集團(600104.SH)發布公告稱,上汽MG印度公司以股權轉讓和增資擴股方式,引入JSW等印度本土投資者,目的是搶抓印度市場快速發展機遇,持續提升MG品牌市場份額,同時有效防范經營風險,為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創造更有利條件。本次交易經第三方獨立權威機構評估,不構成關聯交易,已獲得國內相關監管機構批準。
公開資料顯示,JSW集團是印度綜合鋼鐵制造商,整體估值位列印度本土企業前五,核心業務覆蓋鋼鐵、能源、基礎設施、水泥、風險投資和體育領域。
圍繞此次股份收購事件,還需要回答的是印度這片土地對車企有何吸引力?MG印度公司對上汽集團意味著什么?未來更多印度本土企業持股MG印度公司又有何影響?
上汽集團是第一家在印度設廠的中國車企。2017年初,上汽集團收購并改造了通用汽車在印度的Halol工廠,用來生產MG汽車,并實繳資本292億盧比,設立100%控股子公司上汽MG印度公司(MG Motor India)。
自2023年6月起,就有市場傳聞稱“上汽MG印度公司被當地強行低價收購股份,喪失控制權”。為此,上汽集團相關人士曾對《財經》表示,“強行”“低價”“喪失控制權”的表述失實,但并未否認正和當地初步接觸,推進股權融資一事。
如今,此事有了最新進展。
“談判結果和外界傳言不一樣。”4月7日,上汽集團相關人士告訴《財經》,此次轉讓股權是JSW溢價收購,上汽集團實現了實繳資本的落袋為安;同時,上汽仍掌握著MG印度公司的控制權。
成立合資公司后,形成上汽集團直接握有49%的股權、JSW持股35%、印度當地金融機構持股8%、員工持股5%、經銷商持股3%的新股權結構。
由于員工和經銷商持有的8%股份并不具備投票權,剩下92%具有投票權的股份里,上汽拿著49%,折算下來,上汽占比超過五成,依然擁有最大的投票權。
上汽集團公告顯示,已收到JSW購買MG印度公司26%股權支付的款項265億盧比,收回大部分投資;此外,JSW、投資基金、經銷商信托、員工持股計劃還將共同為MG印度公司注資256億盧比。由此上汽集團(600104.SH)預計將增加凈利潤50億-70億元人民幣。
回溯這一交易,早有預兆,亦多波折。
早在2023年5月,MG印度公司發布五年業務規劃時就提到計劃出售股權一事。該公司計劃在2028年之前籌集500億盧比擴大在印度的業務,在未來兩年至四年內向當地合作伙伴提供多數股權。
彼時有消息人士告訴《財經》,為籌集資金發展印度當地業務,MG印度公司大約兩年前就打算從母公司上汽集團引入資金,但該計劃迄今尚未被印度政府批準,因此開始尋找其他方式籌集資金。
直接投資需印度政府批準,和印度2020年頒布的FDI(外國直接投資)政策有關。該政策要求,與印度有陸地接壤的國家或該國公民,在投資印度前必須經過印度方面審查。
受此影響,另一家中國車企長城汽車在印度建廠一事也擱置下來。早在2020年,長城汽車就與通用汽車達成協議,計劃以10億美元收購通用印度Talegaon工廠,但遲遲未通過審批。
值得留意的是,此前多家在印度市場具有強大市場份額的中國智能手機企業,遭遇了印度方面的各種審查。
2023年12月,印度執法局(ED)再以“反洗錢調查”為由拘捕多名vivo印度公司高管,并指控其逃避在印度納稅。vivo方面發言人表示“深感震驚”,公司將堅決利用一切法律手段來應對和挑戰這些指控。
在2022年初,印度對小米實施了65.3億盧比(約合5.6億元人民幣)的罰款,理由是小米印度公司偷稅漏稅。直到2023年10月,印度政府才正式宣布取消上述罰款,允許小米繼續開展業務。
“上汽集團并非被動和JSW合作。”上述上汽集團相關人士補充稱,跨洋出海十分復雜,汽車產業鏈長,易受包括政策在內的各種外部影響;因此,選擇出海目標國本地的強勢企業,有助于確保安全、健康發展,這是上汽集團跨洋出海的戰略經驗;同樣,上汽集團也是在一眾擬合作對象中,挑中了JSW,是“雙向選擇”。
在日前發布的公告中,JSW集團主席Sajjan Jindal表示,集團一直尋求機會進入印度汽車市場,新能源汽車的興起使其看到了入場機會。而MG的技術優勢使其成為良好的合作對象。市場競爭策略方面,Jindal認為,合資公司或可效仿馬魯蒂鈴木,通過快速推出車型尋求市場份額突破。
綜合來看,上汽MG印度公司引入JSW在內的本土資本,是為了獲得更安全的成長環境,更是為了加大在印度的投入。那么,印度這樣的市場值得嗎?
談及印度市場,中國汽車掌門人的情緒很復雜。
車況差、超載多、公路體系不發達等是對印度道路交通最直觀的標簽,但這難掩一個事實:印度汽車內需極其旺盛。
如果以國別劃分,印度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消費市場,超越日本,僅次于中國和美國。

上汽集團是第一家在印度設廠的中國車企。圖/法新
印度汽車工業協會(SIAM)的數據顯示,印度2023年新車銷量比2022年增長7%至507萬9985輛。
寡頭壟斷、鈴木獨大、微車樂園,有券商如此概括印度車市。過去幾十年里,印度都是小車一馬當先。銷量前十的車型中,有半數都是A0級車型。
印度乘用車市場是典型的寡頭壟斷市場,前五大車企的市占率超八成,前十大車企市占率接近100%。其中,由日本鈴木與印度政府于1982年成立的合資公司馬魯蒂鈴木的銷量占據了印度乘用車市場的半壁江山。
除了馬魯蒂鈴木,韓國品牌現代、起亞,印度本土品牌塔塔、馬恒達,中國品牌名爵MG等也是乘用車銷量榜前十的常客。
但龐大的人口數量、潛在的消費需求以及生產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讓印度這片土地在發展汽車工業方面具備不小的吸引力。
聯合國此前預計,印度的人口數量將在2023年全面超越中國,并在未來數十年保持世界第一,到2050年達到16.68億人。目前,印度汽車千人保有量在30輛左右。作為對比,中國的汽車千人保有量為200輛。
“當前印度的汽車市場像極了21世紀初期的中國,我們希望在這里復刻當初的成功。”一位在印度汽車零部件行業的高管告訴《財經》,隨著印度城鎮化率的進一步提高,印度的中產階級規模有望迅速擴大,買車的人會越來越多。目前,占據印度汽車市場主流的多為2萬美元以下的低端車,其他價位區間的消費市場很具有想象空間。
從樂觀的角度來看,印度未來市場潛力很大,當然,也包括電動汽車市場。
研究公司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由于政府補貼有助于刺激需求以及配套基礎設施的增加,印度的電動汽車銷量預計今年將同比增長66%。
隨著新能源時代到來,印度政府也定下雄心勃勃的計劃。2013年,印度政府出臺《國家電動汽車任務計劃》,提出2020年每年銷售電動汽車600萬-700萬輛。
不過,由于充電設施不足在內的多種因素影響,新能源汽車普及率沒有達到印度政府預期。2018年莫迪政府修訂了電動車推廣的目標:到2030年,讓30%以上的車輛電動化。
從保守角度來看,印度的營商環境仍有不少“頑疾”,成為阻礙外資的攔路虎。
比如,高昂的汽車進口關稅、限制進口車數量等等,這些都是印度保護和發展本土汽車制造業的方式。
除了稅費,復雜的行政審批也阻礙了印度經濟的創新活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小雪此前對《財經》分析稱,印度市場對西方資本的吸引力在上升,但是印度既想快速推進新能源車產業的發展,又不希望像手機行業一樣讓外國廠商充斥其國內市場。“但作為汽車工業中相對的后來者,印度要兼顧這兩個目標很是艱難。”
最近,情況又有了新變化。印度政府為了獲得在電動汽車上的技術優勢,對外資有變得更友好的趨勢。
2024年3月,印度政府降低了針對部分車型的電動汽車進口稅,前提是汽車制造商承諾三年內在印度投資至少5億美元并開始投產,此舉被視為特斯拉等外國汽車制造商的勝利。
特斯拉已經開始在其德國工廠生產右舵汽車,并將于今年晚些時候出口到印度。越南汽車制造商VinFast也計劃在印度投資20億美元,并于今年2月開始在印度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建廠。
逐利是企業本能,印度的兩面性沒能阻擋車企前來賺錢的步伐。
上汽集團是第一家在印度設廠的中國車企。2017年初,上汽集團宣布投資32.75億元,收購并改造通用的Halol工廠,設立整車制造基地及配套供應商園區,并投放上汽自主品牌名爵。
事實上,上汽集團已是“二戰”印度汽車市場。早在十幾年前,通用和上汽曾在印度組建合資公司,但因市場和盈利未達預期,上汽向通用出讓了合資公司股權,退出印度市場。
在二度進入印度市場兩年后的2019年6月27日,MG Hector公開露面。這是印度首款互聯網汽車,搭載了上汽自主開發的i-Smart智能行車系統。上市三個月后,Halol工廠收到了3.1萬張訂單,其中7000輛新車已交付。時至今日,MG Hector依然是MG在印度最熱銷的產品之一。
MG印度公司的另一款熱銷車型是MG Astor,這是一款小型SUV。2021年10月,MG Astor在印度正式開啟預售,20分鐘內5000個預售名額被搶購一空;兩小時內,訂單累計1.1萬余張。
MG在印度熱銷,離不開一系列的本土化改造。變的不只是功能,更涉及品牌、車型、定價等多方面的適配。比如針對印度市場定制的“印度式英語”語音識別系統,這令MG Hector在當時擁有了獨特賣點。
MG印度公司董事兼副總經理高拉夫·古普塔(Gaurav Gupta)曾告訴《財經》,MG的語音識別系統最初只能識別標準英語,一碰到“印度式英語”就卡殼,而MG在印度的主要受眾恰恰就是這群說“印度式英語”的人。最后,上汽與語音識別公司合作,根據印度消費者的口音反復學習,如今再面對一口“印度式英語”,MG的語音識別率已經達到96%以上。
像這樣的本土化改造還有很多。面對印度不平整的道路,工程師們調高了MG的離地間隙;考慮到擁擠道路上的行車安全,ADAS駕駛輔助功能的部分功能暫未開放;而更好的空調制冷性能能夠應對印度的高溫天氣;車身更大膽的配色、車內更大的屏幕也在迎合印度消費者的喜好。
2023年5月,MG印度公司發布了未來五年業務規劃,將其業務本土化。具體措施包括本地化、發展新技術、增加印度本土股權、推出新型電動汽車等等。其計劃到2028年實現65%-75%的銷量來自新能源汽車。
引入外資,用好外資,發展本土產業,提供高品質產品,本是一種雙贏。印度需要打開格局,把握住外資青睞的機遇窗口。
印度發展汽車工業應發揮自有優勢。“這不僅是要與其他國家競爭,還要走可持續發展的路,為后代留下可以引以為豪的遺產。”IHS Markit(埃信華邁)印度汽車市場副總監普尼特·古普塔(Puneet Gupta)告訴《財經》,印度的節儉創新模式(降低商品及其生產的復雜性和成本,比如去除耐用品如汽車的非必要特征,以便在發展中國家銷售)頗有成效,又有龐大的人才隊伍,可以出口服務和商品,改變游戲規則。
印度需要減少有意制造的溝壑,廣納各方資源,以市場換技術。同時,印度有潛力做更高附加值的研發工作。羅蘭貝格全球高級合伙人、大中華區副總裁鄭謨告訴《財經》,擁有大量說英語的IT和工程領域專業人士是印度在這方面的優勢,有助于把握住未來車輛互聯水平提升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