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普安縣青山鎮雪浦小學 李勇杰
數學學科不僅局限于運算和推理,更是一種表達和交流的語言,承載著豐富的思想和文化,是認識、理解、表達現實世界本質、關系與規律的重要工具。《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數學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維、科學精神和促進個人智力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任務,有效的數學教學應當超越傳統的知識灌輸,更加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個性發展。為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創造一個積極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索中成長。
核心素養的培養重點在于促進學生在認知、情感以及應用三個層面的發展,關注學生如何通過數學學習形成關鍵的能力,如邏輯思維、問題解決、批判性分析等。教師在確立課程目標時應注重知識與能力的結合,將數學思維的培養置于核心位置,設計課程目標時,在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以及創新思維。
以部編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條形統計圖》為例,課程目標的設計應超越傳統的知識傳授,注重學生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及實踐技能的培養。教學設計應圍繞提升學生對統計圖基本概念的理解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能力,讓學生掌握條形統計圖的制作和解讀技巧,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過程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如圖1所示。

圖1 《條形統計圖》教學目標設計
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圍繞穩定的學科體系展開,確保教學內容既體現數學學科的特征,又能夠反映數學學科的發展前沿,包括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深入探討,以及數學文化的繼承和弘揚。考慮現代科技和社會發展的需求,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確保學生能夠在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并發展核心素養。在課程內容組織方面,關鍵在于如何結構化整合各個知識點,需要教師重視數學結果的形成過程,平衡好過程與結果的關系。同時,注重數學內容的直觀表述,合理處理直觀與抽象之間的關系,確保學生能夠在直觀理解的基礎上逐步過渡到更深層次的抽象思考。課程內容的呈現則應注重數學知識與方法的層次性和多樣性,采取螺旋式的教學方式,逐步深化課程內容。
以部編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運算律》為例,教學內容應立足于運算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加法運算律和乘法運算律,如交換律和結合律。教師可以設計多步驟的數學問題,指導學生應用運算律來簡化解題步驟。例如,在處理含有多個數字和運算符的長表達式時,學生可以利用結合律先計算括號內的部分,再逐步解決整個表達式。在此基礎上,教師應逐步引入含有多個運算符和括號的復合運算,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運算律進行有效計算。此時,教學重點轉向如何使學生通過運算律理解更深層次的數學結構,培養數學邏輯思維。
具體來說,教學內容可以包括多步運算問題,這些問題設計成逐漸增加的難度等級。初始階段主要集中在基本的運算律理解上,如交換律和結合律,問題相對簡單,主要是單一運算符的應用,引導學生理解交換律,展示不同順序的加數或乘數如何得到相同的結果。中級階段問題的復雜度開始增加,引入包含多個運算符的運算,要求學生理解并應用乘除法優先于加減法的原則,以及如何處理括號內的運算,讓學生開始學會解決包含多個步驟和運算符的問題,強調運算順序的重要性。高級階段的問題通常包括多個括號和多種運算符,學生需要分步驟地去掉括號,正確應用運算律,同時要注意整個表達式的計算順序和結構。
教學活動的設計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實施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如故事講述、游戲、實驗等,讓數學學習變得生動和具有吸引力。教師可以通過講述與數學概念相關的故事,如古代數學家的發現歷程或數學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案例,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游戲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如通過設計數學謎題、尋寶游戲或角色扮演等活動,使學生在游戲中自然而然地練習數學知識。設計這些教學活動時,教師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確保活動既有挑戰性又能夠被學生接受。
以部編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簡易方程》為例,教師可以通過直觀的演示方法來介紹方程的概念,如使用物理天平模型來展示等式兩邊的平衡狀態,使學生理解方程的基本概念,并能夠在實際操作中感受方程求解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入更復雜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應用簡易方程,學生需要運用所學方程相關知識建立數學模型,并解決實際問題。例如,教師設置一個問題情境,要求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應用簡易方程,具體活動過程如下:
第一,情境設定:教師創建一個故事情境,如“寶石商店的寶石失竊了,我們需要幫助偵探找出失竊的寶石數量。”故事中的線索和問題需要應用簡易方程來解決。
第二,學生分組:將學生分成小組,并為每組提供一系列的線索卡片,這些卡片中包含解決案件所需的信息,如“紅寶石和藍寶石總共有50顆,紅寶石比藍寶石多10顆”“黃寶石和綠寶石總共有30顆,綠寶石比黃寶石少4顆”“粉色寶石和珍珠共有270顆,珍珠的數量是粉色寶石的三倍”等一系列問題,要求學生求出每種寶石的數量。
第三,問題解決:學生需要使用這些線索設置簡易方程,來找出各種寶石的數量。例如,設紅寶石的數量為x,則藍寶石的數量為x-10,根據方程x+(x-10)=50來求解。
第四,展示與討論:每個小組需要向全班展示小組成員共同算出的各類寶石的數量,并討論不同組的解法是否相同,以及各自解法的優劣。
第五,反饋與總結:教師對學生的解法進行點評,強調簡易方程在實際問題解決中的應用,并總結本次活動的學習要點。
以激勵學習為宗旨的評價體系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關鍵環節,在關注學生學習成果的同時,更重視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表現,學業質量標準的構建應融合“四基”“四能”以及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形成階段性的評價依據。此外,教師應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傳統的書面考試可以與口頭報告、項目作業、同伴評價和自我評價等方法相結合。鼓勵學生自我監控學習過程和結果也是優化教學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學生能夠自我評估學習進度和效果,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以部編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因數和倍數》為例,標準應覆蓋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應用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思維等方面,如表1 所示。在評價方法的選擇上,應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除了傳統的筆試外,還應包括口頭報告、小組討論、項目作業和自我評價等。在整個評價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積極、正面的反饋,即使學生存在不足之處,也應以鼓勵為主,幫助學生找到改進的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探索,進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表1 《因數和倍數》評價表
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是促進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融合的重要途徑,有助于提升數學課堂的互動性、趣味性以及教學效率。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工具來實現。利用視頻、動畫、互動軟件等工具,可以使抽象的數學概念更直觀和易于理解。
以部編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為例,利用信息技術支撐小學數學教學,可以顯著提升教學的動態性。教師可以利用“幾何畫板”三維建模軟件創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三維模型,直觀展示不同的視角,讓學生更清楚地看到這些幾何形狀的屬性,如邊、面、頂點等。在課堂演示時,教師可以旋轉和縮放模型,展示這些形狀在三維空間中的不同方位,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感和形狀認識。教師還可以進一步運用這些模型來演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計算。
此外,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操作軟件,嘗試建立自己的長方體或正方體模型,并進行一些基本的幾何計算,為學生提供一個現代化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技術應用能力。在實際運用方面,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綜合性的項目,要求學生使用“幾何畫板”三維建模軟件或其他建模軟件,如Geogebra,設計一個簡單的由長方體和正方體組成的建筑模型,將所學的幾何概念應用于實際情境中,從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上述教學方式能夠顯著提高教學的動態性和互動性,使幾何概念的學習更加生動、直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空間理解能力,同時使教師更有效地進行教學評估和個性化教學,從而提高教學的整體質量。
綜上所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多維度、動態發展的過程,要求教師在理念、方法和技術方面不斷創新。在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中,教師的創新意識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種教學模式的轉變是適應新課標要求、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的必然選擇,也是教育持續進步的重要體現。